
夏珪《溪山清遠圖》現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局部1)

夏珪《溪山清遠圖》現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局部2)

夏珪《溪山清遠圖》現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局部3)
夏珪(生卒年不詳),又名圭,字禹玉,中國南宋畫家,臨安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宋寧宗時為畫院待詔,賜金帶。理宗時為畫院祗候,階訓武郎。其早年工人物畫,后以山水畫著稱,是北派山水代表人物之一。與李唐、劉松年、馬遠被合稱為“南宋四大家”。
其畫人物醞釀墨色如傅粉之色,筆法蒼老,墨汁淋漓,人稱“奇作”。畫樓閣不用界尺,常信手而成,形勢突兀奇怪,氣韻生動。尤其擅長雪景,效法范寬,畫山石時用水墨皴染,皴法蒼勁古樸而簡練疏淡,創造“拖泥帶水皴”,畫樹常用禿筆或樹葉間夾筆,筆簡意足,清曠俏麗,善于提煉剪裁,景色含蓄動人,清幽深遠,所畫山水構圖取景多為“半邊”、“一角”之景,畫面留較多空白,以小見大,以局部表現整體,人稱“夏半邊”。山水畫法自李唐,后世論畫者認為其山水畫“院中人畫山水自李唐以下,無出其右者”。
馬、夏山水由于大膽剪裁,突破全景程式而畫邊角之景,因而被成為“馬一角”、“夏半邊”。夏珪活動年代與馬遠同時而略晚,風格也大致相同。山水布置皴法同于馬遠,世人并稱為“馬夏”,齊名于世。馬遠用筆清凈而外露,夏珪喜用禿筆,用筆蒼老,水墨淋漓,意尚蒼古而簡淡,點景人物筆簡神全,寥寥數筆而神態迥出。馬遠、夏珪的構圖技巧對南宋后期的人物畫及花鳥方面也產生了影響。二者的邊角之景把富有感情色彩的景物加以突出,使畫面情景交融且富有濃郁詩意,發展和豐富了傳統山水畫,是藝術上的高度提煉。
夏珪還善畫巨型長卷,如《溪山清遠圖》,畫秀美清麗的江浙一帶景色,山川縱橫,疏密開合,景物變化豐富而又簡約,毫無繁冗之感;《西湖柳艇圖》突出描繪西湖堤岸的楊柳和水榭畫舫,中景點綴乘轎游人,以簡潔的畫面表現了西湖恬淡秀美的風貌。傳世作品不多,現存作品有《長江萬里圖》、《山水十二景》、《江山佳勝圖》等。《山水十二景》現僅存其四:《遙天書雁》、《煙村歸渡》、《漁笛清幽》和《煙堤晚泊》。
夏珪事跡主要收錄于《杭州志》、《圖繪寶鑒》、《格古要論》、《寓意編》和《東圖玄覽》。
來源:中國書畫人物志

夏珪《溪山清遠圖》現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局部4)

夏珪《溪山清遠圖》現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局部5)

夏珪《溪山清遠圖》現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局部5)

夏珪《溪山清遠圖》現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局部6)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