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第十二屆全國美展入選作品中,浙江籍70后畫家沈水明有兩件作品同時入選——油畫《夏意圖》和插圖《土地》,均為獨創(chuàng)作品,且其中一件是他所在的故鄉(xiāng)----嘉興30年來突破性入選的油畫,獲獎之豐,堪稱嘉興唯一。喜訊傳來,沈水明有些意外:這是他第一次參選全國美展,三件作品被選送全國,中了倆,“這是我零的突破”。
沈水明畫油畫和水彩,也畫國畫和做版畫,“劍走偏鋒”是他最主要的繪畫觀。塔、南湖、民豐老廠……在他的畫里,離不開的是江南,是生養(yǎng)他的這方水土。他一次次地尋找,尋找舊日回憶的印記,尋找個人的繪畫語言,也尋找自己。
乍一看,他的人也像他筆下的這方水土,溫良謙恭,沒有什么另類的藝術家氣質,他的穿著甚至不會給你留下太深印象。你最多記得,他戴著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知識分子最愛的圓眼鏡;最多記得,他留著一撮胡子。
第十二屆全國美展入選油畫《夏意圖》,來自他曾經的畫作《南湖舊蹤·秋意圖》,畫作入選了2012年西部大地情作品展。展覽后,畫被收藏。畫沒了,他覺得遺憾,過后,他便重新放大畫了一幅,“保留了原來的意味,是我畫給自己的。”因為放大了好幾倍,很難掌控,他反復修改、調整。“畫面視野透過枝蔓,看到遠方的場景,作品強調形式感和意境。枯野的樹枝、樹葉畫得很薄很靈動,天空和建筑卻是顏料拌上沙子處理得厚實、致密。畫面處理努力讓作品變得更有趣味”另兩件參選作品水彩《夏至·微風》和插圖《土地》都是他今年上半年的作品。前者以民豐老廠為背景,表現(xiàn)當代生活,是時尚和記憶的碰撞,后者是他記憶中故鄉(xiāng)70年代城鄉(xiāng)接合部的生活,這恰恰契合了余華《土地》所描述的生活。“三件作品都和我的經歷有關。我們很年輕,很時尚,但依然在尋求精神上的回歸。”
其實,喜訊從5月以來就接二連三:5月,《浮生·夏日》入選第二屆全國青年水彩作品展;8月,《暖冬舊憶》獲得廬山國際水彩畫藝術節(jié)一等獎;8月《夏至·微風》獲得第十二屆浙江美展優(yōu)秀獎;10月,《三山島的清晨》入選全國首屆水粉作品展……“這都發(fā)生短短幾個月中,感覺自己迎來了創(chuàng)作高峰期。接下來,就是如何保持,拉長這種興奮度。”
為什么執(zhí)著地將視線對準嘉興人文?因為那是自己的故鄉(xiāng)。
“或許是年紀越大,越想看到自己,越想看清自己的出生成長的地方;走得越多,越想家鄉(xiāng)的事情,越想知道自己從哪兒來。況且,這也是我最熟悉的記憶和經歷。”
2006年8月底,從中央美院研修回來后,他很想畫畫。近一年時間,他連續(xù)畫了20多幅故鄉(xiāng)禾城的塔跡。他的塔,都是紀念碑式的構圖,他帶著某種情緒,把塔從背景中剝離出來,矗立在視線中。他采用了懷舊的手法,以破碎的筆調,抒發(fā)著他對那些舊景的懷念。
迄今為止,沈水明以故鄉(xiāng)的塔為主題,或者與塔有關的畫作多達六十余幅,他嘗試過油畫、水彩,甚至國畫。他現(xiàn)在已經極少畫紀念碑式的塔,改用更加開闊的視覺,關注與塔有關的人文。
2008年6月,《向左,向右——沈水明王赟平油畫作品展》在故鄉(xiāng)蒲華美術館舉辦,其中有20余幅塔的畫作;2010年5月,沈水明個展更是以塔命名——《塔非塔——沈水明油畫個展》。
這次個展中,除了塔的畫作,還有一批非塔畫作——南湖舊蹤。這個系列在沈水明的畫作中最集中,他畫了百余幅之多,以油畫為主
他記得自己第一次真正意義上對故鄉(xiāng)人文建筑的寫生,是和朋友一起畫圣母堂。2002年五一長假,他們每天早出晚歸,帶著食物,對圣母堂的里里外外、角角落落、各種時間、各種角度都細細寫生。之后幾年,沈水明幾乎畫遍故鄉(xiāng)的各個老角落,文生修道院、甪里街、落北街……印象最深的是落北街,當時,廣告商刊登樓盤介紹,把落北街作為一個人文景點,他去寫生,就此畫了一幅《落北街》,后來這幅畫還參加了2007年的上海青年美展,這是他第一次參加算是真正意義上全國級別的美展。
集中創(chuàng)作南湖舊蹤,是在塔的系列告一段落后,他想把視線放在更開闊的主題上。南湖邊的老建筑在他的心田里激起波瀾,歷經歲月打磨的斑駁墻面、破碎的建筑切割著陽光,這都是他喜歡的。“可惜的是,許多地方都沒有了,我想要把它們留住。”
老東柵、老塘匯、老鋼鐵廠、老民豐廠……最讓他驚喜的是老民豐廠。一張民豐被轟炸的老照片,將他帶到了這里:有百年歷史,有嘉興的人文氣息,有黑白灰的色調,有聚散的元素……建筑和樹木一起成長,枝蔓、鋼筋水泥,很有生命,很有質感。他時不時就去看看,不一定帶畫具。
這兩年他的創(chuàng)作幾乎都與老民豐有關,他筆下的故事都圍繞老民豐展開,大概畫了20余幅,以水彩為主。他準備以民豐老廠為基點,更深地挖掘,讓這個點在不同的繪畫樣式下,存在不同的意境中,加入濃濃的江南情調和中國民俗。
沈水明經過多次嘗試,決定從二十四節(jié)氣入手,用節(jié)氣為線,以老民豐為點,將故鄉(xiāng)人文和江南畫家的情懷抒發(fā)出來,將人與自然的關系表達出來。“我想把民豐系列從南湖舊蹤中單列出來,現(xiàn)在才畫了4幅,怎么表現(xiàn)、怎么畫還在梳理摸索中。”
他為了想更清楚地看到江南的質感。前兩年他遠遠離開江南,拋開與江南有關的元素,去大西北寫生,尋找視覺的沖擊;今年他又回到江南,去廬山、去皖南尋找,讓眼睛得到滋潤,特別是在皖南,“我不激動,卻能夠感動,越畫越想畫。這也與我這幾年的創(chuàng)作一樣,不求震撼沖擊,希望慢慢涌動著綿遠悠長的生命體驗和人文情懷。”
陳蘇
我畫油畫和水彩,也畫國畫,但我從來不刻意區(qū)分種類。我覺得繪畫未必必須這么畫或者那樣畫,找自己最熟悉的題材,契合自己的氣質,在表現(xiàn)上“劍走偏鋒”是我最主要的繪畫觀。油畫《夏意圖》和插圖《土地》這兩件作品的題材,都是我最熟悉的記憶和經歷。或許是年紀越大,越想看到自己,越想看清自己的出生成長的地方,或許走得越多越遠,越想表現(xiàn)家鄉(xiāng)的事情,越想知道自己從哪兒來。我們很年輕,很先鋒,但我們依然希望能在精神上尋求回歸。
油畫《夏意圖》是畫作《秋意圖》的姐妹篇。《秋意圖》畫作入選了2012年西部大地情全國美術作品展。此畫在手法處理上我覺得有些特別趣味,已經也很清晰。后來我根據此畫,重新放大畫了一副,保留了原來的意味,是我畫給自己的。因為放大了好幾倍,很難掌控,我反復調整、修改,畫面最后反而呈現(xiàn)出很多意料之外的東西。插圖《土地》是我小時候生活的城鄉(xiāng)結合部的場景,契合了原作余華的《土地》所描述的生活。我用了記憶殘片的圖式,遠距離的呈現(xiàn)畫面,力求畫面已經的遙遠和惆悵。
沈水明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