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勒布倫35歲時自畫像

倫勃朗一生自畫像 1634年

1640年

1658年

1668年

1669年

弗朗西斯·培根自畫像
文/圖:
廣州日報記者 金葉
智能手機的年代,“自拍”成為風潮。而在手機沒有前置攝像頭和修圖軟件之前,“自拍”的特權僅僅屬于畫家們。
一般人玩“自拍”追求的不過是更加好看的自己,但藝術家的“自畫像”則因獨特的個性而凸顯價值。為此,許多藝術大師做出了艱苦卓絕的探索,想出了各種各樣匪夷所思的方式“搏出位”。這些自畫像里,掩藏著他們最隱秘的渴望、痛苦以及恐懼,記錄著他們一生中許多的細節。在它們面前,今天各種“自拍”簡直弱爆了。
美女畫家用畫筆PS缺陷
“自拍”可以進行PS,大師們的自畫像也自帶PS功能,而天生麗質難自棄的美女畫家更是喜歡如此。
法國18世紀至19世紀著名的“美女畫家”勒布倫便是其中之一。勒布倫以畫肖像畫聞名,而她畫肖像畫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喜歡把人物描繪得比本人更好看,把模特身上吸引人的個性放大,同時掩蓋一些不足。正因如此,當時的貴族,特別是女貴族對勒布倫十分追捧,勒布倫甚至和當朝的皇后成了閨蜜,成為皇后的指定肖像畫家。不過平心而論,雖然勒布倫給王后畫過多幅成功的肖像,但她畫得最美、最精致、細膩的還是自己。
比如她在1790年創作的一幅自畫像,風姿綽約,十分迷人。畫中的女孩年齡大概在20歲上下,而實際上勒布倫那一年已經35歲了。所以后人們普遍認為她沒有非常忠實地描繪自己的模樣。
還有墨西哥女畫家弗里達·卡洛。她一輩子的作品中有三分之一是自畫像,幾乎是在用畫自畫像的方式來寫傳記。卡洛也是個天生的美女,不幸的是六歲時就患上了小兒麻痹癥,18歲那年又遭遇了非常嚴重的車禍,整個人近乎粉身碎骨卻又奇跡般生還。在車禍的第二年,她畫了人生中第一幅自畫像,畫中的她雖然看上去有些憂傷,但十分美麗。她身上披著一件紫色的天鵝絨長袍,神采奕奕,淡淡的腮紅讓她的臉看上去沒有一絲病容,盡管當時她的真實情況非常糟糕。事實上,這幅畫是卡洛送給自己初戀男友的禮物。她當時對自己的病癥十分恐懼,同時擔心失去自己心愛的人,所以在自畫像中對自己極盡修飾,很好地掩飾了她的病情。
值得一提的是,后來卡洛和一個很不靠譜的男人——壁畫家迪戈結了婚。這個男人風流賬一籮筐,甚至和卡洛的妹妹也有染。在丈夫的風流韻事以及身體病痛的雙重折磨下,卡洛漸漸放棄了畫中的那種“唯美”的追求,而變得越來越“觸及靈魂”。自畫像中的她越來越顯男性化的趨勢,頜骨逐漸硬朗,唇上也長出了明顯的胡須。
梵·高自畫像:用華麗反擊困窘
與女畫家帶著自戀審視自己不同,一般男畫家畫自畫像有另外一種玩法——就是不斷變換自己的身份。
17世紀的荷蘭畫家倫勃朗是在自畫像中玩角色扮演的“鼻祖”。他把自己畫成過乞丐、酒館的浪子、普通市民乃至偉大的圣人。事實上,倫勃朗這么做是為了更加細致地觀察人的表情和心靈的關系。
倫勃朗不斷“變裝”的做法還影響了另外一個喜歡畫自畫像的荷蘭畫家——梵·高。梵·高的窮是有了名的,因為沒錢請模特,所以只好瘋狂畫自己,這是梵·高自畫像特別多的重要原因。而在自畫像中,梵·高經常會把自己描繪成理想中的模樣。我們會發現他的很多自畫像的構圖和人臉幾乎如出一轍,只是換了不同的發型,戴了不同的帽子,擺了不同的Pose。很多時候,他把自己打扮得像個紳士,有整齊的胡須和發型,戴著禮帽、穿著西裝、扎著藍色的蝴蝶結,沒有一絲生活中的窘迫模樣。為什么要這么做呢?梵·高自己是這樣解釋的:“我越丑、越有病、越窮困,就越想用靚麗的顏色和華美的點綴來做適當的安排,以做反擊。”
年輕時風光畫像不如“晚年照”深刻
如同“自拍”是一種很難治愈的“病”,愛上自畫像也基本上是一輩子的事情。很多畫家終其一生不斷為自己自畫像,串聯起這些作品,就能看到其一生。
倫勃朗是其中的典型。二十歲左右時,倫勃朗已少年成名,他對自己的一切都非常滿意,自畫像里的他總是身著華美衣袍,生氣勃勃、面色紅潤,還經常用光線的調度修飾自己的大臉盤。而在1640年之后,因為失去了贊助人的支持,倫勃朗的生活一落千丈,最終破產,并陷入貧病。自畫像里的他也漸漸變得臃腫和疲憊。目睹曾經如此意氣風發的“男神”最終經不起歲月的侵蝕,難免令人唏噓。但一個公認的事實是:倫勃朗后期落魄的自畫像其實更加具有打動人心的藝術魅力。特別是他去世前一年畫的《笑的自畫像》,亦笑亦哭,欲語還休,似乎是一個飽經苦難的老人在向我們暗示人生最為殘忍的真相。
德國藝術家珂勒惠支,也用五十多幅自畫像串聯了自己一生。實際上她從來不為別人畫肖像畫,她作品中的女性都是自己形象的變體。青年時代,她的自畫像充滿了沉靜之美;中年則越發深沉內斂;老年的自畫像,肅穆而坦率地面對自己的衰老。美國評論家卡爾·其格羅瑟這樣總結她:“從朝氣蓬勃的新娘子到面容枯萎的老婦人,人們可以探尋出時光和生活的蹤跡。這些記錄,不是淺薄的自我欣賞,而是對自己的坦率批判,是心理發展的里程碑。”
不過,一個令人很無語的現象是:這些終其一生不斷畫自畫像的畫家們,年輕時意氣風發的風光寫照通常讓人感覺不過如此;反而到了晚年或者人生陷入低谷時期所畫的“慘照”,令人印象格外深刻,在藝術史上也擁有更高的價值。
比如畫了一輩子自畫像的梵·高,雖然年輕時處心積慮把自己塑造成為衣冠楚楚的紳士,但他最出名的自畫像還是在他瘋了、割掉一只耳朵之后給自己畫的那幅;畢加索也為自己年輕的容顏畫了不少自畫像,但最為出名的是他1972年畫的那幅《面對死亡的自畫像》。這幅畫里的畢加索臉瘦得已經脫了形,睜著兩只驚恐的大眼睛,仿佛正在目睹死神步步接近。
當代自畫像:
從“自戀”到“自黑”
藝術史發展至當代,追求個性解放的藝術家們描繪起自畫像來創意迭出,古典藝術中關于“唯美”的魔咒早已破除,藝術家們已經不屑于將自己PS得更美更帥,反而開始有了比拼誰把自己“黑”得更厲害的趨勢。
當代藝術的開山鼻祖達利,一貫不走尋常路。他最出名的自畫像是為蒙娜麗莎加上了兩撇他自己的胡子,而這并不是他最奇怪的自畫像。實際上,在18歲的時候,達利就曾經把自己目光高冷的面孔嫁接到了拉斐爾優雅修長的脖頸上。
“軟物”是達利作品中重要的意象,也曾被引入其自畫像中。一幅名為《溫柔自畫像與培根》中,達利給自己設計了一張用V形叉子支撐著的軟塌塌的、仿佛正在融化的臉皮。看上去有些像外星人,但又是一個很像達利的外星人。
而把自己那張臉“糟蹋”得最使勁的還得算英國畫家弗朗西斯·培根。他為自己的好朋友盧西恩·弗洛伊德所畫的《肖像畫習作》的臉部,刻畫得極度扭曲,比鐘樓怪人還要可怕。對這位培根,撒切爾夫人曾有過這樣的定論:“是一位畫可怕畫的人”。而畫起自畫像來,培根對自己也絕不心慈手軟,那是一張仿佛得了某種惡性腫瘤,又像是被某種神秘的力量從內部揉捏變形的臉。
雖然會令很多人產生強烈的生理不適,但培根扭曲變形的肖像畫,這幾年卻被東西方許多名流追捧。據說,藝術家盧西安·弗洛伊德常年將培根的作品掛在床腳,一刻都不愿意其離開自己的視線。為什么這些有錢的家伙會愿意擁有并長久地注視一張如此驚悚的面孔?英國最富藝術家達明·赫斯特給出的理由是:在畫里,他感受到了一種“敢于進入地獄,與黑暗的物質角力的勇氣……讓我戰栗不已……甚至想起在噩夢中到過的地方……”這種快感,可能是大部分凡夫俗子一輩子都無法體悟的。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