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州園林

伊甸園的生命之樹
在中國人的精神世界里,天堂就是現實生活的反照,雖然多數情景下可求而不可遇,人們依然以“天人合一”的精神孜孜不倦地追求向往,極盡努力去實現人與天的融合。皇家可圍山水成苑囿,富家可購地掘池壘石為庭園,平民百姓僅能從一石一木中尋求園林趣味。于是,即便一花也成天堂,一草也成世界,人生有了新的感悟。于是,園林不論大小,神韻氣象分高低,一山、一水、一花、一木無不講究,就有了“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藝術境界和“一勺代水,一拳代山”的表現手法。于是,就有了詩文助興的意境表達。
其實,詩文不僅僅是助興。反映現實生活的戲曲、詩歌、繪畫、小說等文學作品更是大量出現人間天堂般的美景描述,如“庭院深深”的園林審美意象,《牡丹亭》中的游園驚夢“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的感嘆,都已成為經典。讀過《紅樓夢》的都知道,大觀園里曲徑通幽,“怡紅快綠”(《紅樓夢》第17、18回,寶玉題怡紅院匾“怡紅快綠”),水秀山明,樓隱環窗,草木掩映,鳥語花香,天上人間諸景備,世外桃源萬物新。大觀園是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最完整、最生動的古典園林形象,體現了明代造園家計成對園林境界的最高評價:“雖由人作,宛自天開”。“天開”一詞對人間天堂作了最精辟的概括--園林是瓊樓玉宇的天堂,天堂是景色如畫的園林。而據考證,曹雪芹在寫紅樓夢大觀園時,諸多景色多以蘇州園林為藍本,給后世的紅學留下了一篇大題目,至今有人拿著《紅樓夢》到蘇州園林尋覓大觀園,以求一一印證。
無獨有偶。在世界其他國度里,也往往把天堂和園林融合在一起,密不可分。各民族追求天堂般美景的智慧也毫不遜色。
建于公元5世紀的斯里蘭卡錫吉里亞古宮及游樂花園,是亞洲中世紀早期最宏偉壯觀的建筑之一,不僅僅是一座豪華的宮殿,更是一次筑造人間天堂的嘗試。宮中有各式宮殿、庭院、池塘和開滿鮮花的御花園。其中的清涼殿,地板下有清泉流過,供夏日消暑。
巴比倫空中花園的建造,更是超乎想象的園林與天堂對話的杰作,這座始建于公元前七世紀,被后人稱之為歷史第一名園的皇家園林,被列為世界七大奇跡之一。我在第三談“造園三大體系”中已經對它的景觀作了描述。作為伊斯蘭天國花園的代表,這里不得不再次提到它。歷史上有很多謎團,并非無中生有的杜撰,而有其社會文化的必然性存在,因此被歷史學家所采納。雖然它與羅德斯島巨像一樣,考古學家至今仍未能找到它的確實位置,而且后世研究者發現,歷史上那些描繪空中花園的人多數從未涉足巴比倫,只是聽說那座神奇的花園,而波斯王干脆就直稱其為天堂,于是就成了令人著迷的夢幻花園。但現代歷史學家都研究發現,《圣經》中的“通天塔”與巴比倫空中花園確實曾經是幼發拉底河流域令人著迷的天國樂園。
伊斯蘭教的信徒們對天堂有著虔誠的追求。他們心中的“天堂”是什么樣?《古蘭經》中這樣描繪:天堂居民的住所宜人,“諸河流于其中,果實常時不斷”,有高聳的花園,林蔭的山谷、甘泉、乳河、蜜河、酒河,四季的美味一應俱全,那里有玲瓏寶樹,有奇花異草,有珍禽異獸,男女老幼歡樂無比,享受不盡……多么美妙!在炎熱干旱的阿拉伯地區,如此美妙的園林是人們夢寐以求的,是理想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果還有人表示懷疑的話,不妨去當今的迪拜一游,我想一定會從中體會到這個宗教信徒們對創造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是如何的強烈、如何的超能!
《圣經》中說,上帝創造的人類祖先--亞當和夏娃一開始是無憂無慮地生活在美麗的伊甸園之中的,那里“各樣的樹從地里長出來,可以悅人眼目,上面的果子好作食物……”,只是后來偷吃了禁果,造成了罪孽,被逐出了天國樂園。然而,失去天堂的人類,始終不忘重返那個天國樂園。在西方,不少民族語言中的“天堂”一詞,往往就是由花園演化來的。拉丁語系的“園林”一詞,寫成Gar-den、Garten、Jardon等,起源出于古希伯來文的Gen和 Edne二字的結合,前者指圍墻,后者指樂園。而英語中的"Paradise"(天堂),便是來自于希臘文的"Paradisos",而古希臘的這個詞匯又是從波斯語的"Pairidaeza"借來的,究其原意,便是“豪華的花園”或“美麗的花園”。
英國哲學家培根在他的《論造園》中不僅論述了“文明人類先建宅,營園較遲,可見造園藝術比建筑更高一籌”,還說了一段名言:“全能的上帝率先培植了一個花園;的確,它是人類一切樂事中最純潔的,它能怡悅人的精神,沒有它,宮殿和建筑物不過是粗陋的手工制品而已”。他不僅告訴我們園林是一種能滿足人們精神生活的藝術,是房屋建筑向室外空間的有機延伸;而且淺顯而精辟地告訴我們,園林與天堂有著水乳交融關系,不論是基督教把天堂作為最圣潔美麗的地方,還是伊斯蘭教的天堂美景,或是佛教把天堂作為享樂的地方,都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都基于人類大同的文化背景--人對自然的依戀,對園林的熱愛,對理想家園的追求,并以現實生活中的園林為模式,來構筑天堂般的園林,來滿足人類物質的享受和精神的陶冶。
在文化多樣性的今天,園林與天堂這對孿生子,讓我們從歷史的長河中看到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殊途同歸的愿景,園林與天堂,歷史與現實,縱然民族不同,文化各異,造園風格千姿百態,但中西方價值觀的立足點卻基本一致:園林是人類最理想、最美好的追求之一,是建筑藝術最好的修飾,它能為我們的生活創造一個美好生活環境。正因為如此,創造優美的居住環境,已成為21世紀人類發展的三大主題之一。
再回到本文的開頭,既然蘇州被稱為天堂,園林就是最美的標志,所以有“園林城市”之譽,猶如杭州不能沒有西湖一樣--它的整個城市環抱在園林之中。不論是蘇州的園林城市,還是杭州的城市園林,它們“天堂”美譽所表現的共同特質,都是城市人居環境的“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在這一人類的永恒主題下,蘇州古典園林的藝術精華,就不僅僅是珍貴的文物,更是當代人廣泛運用于現代居住環境建設中取之不盡的寶藏,滿城綠色半園池,城市花園化,大地景觀化已經不是夢想。
■周蘇寧
來源:蘇州日報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