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攝影界泰斗呂厚民于2015年3月9日凌晨0:36分,因前列腺癌癌細胞轉移肺部醫治無效在北京醫院逝世,享年88歲。據呂厚民之女呂方回應,將于3月15日上午10點在北京醫院進行呂厚民遺體告別儀式。
歷史選擇了呂厚民作為一個時代的見證人,呂厚民選擇了為今人和后人捕捉永恒歷史瞬間的職業。這位曾經將鏡頭對準了開國領袖毛澤東及黨和國家其他領導人,用照相機記錄下中南海歷史畫面的享年88歲的老人,毛澤東主席曾用“短小精干”評價他。
呂厚民,黑龍江省依蘭人,曾為中南海攝影師、組長,1949年建國以后從東北電影制片廠調到北京電影制片廠,是毛澤東身邊工作時間最長的攝影師。14年里,為毛澤東、周恩來等國家領導人留下了很多珍貴的瞬間。曾任中國攝影協會的副秘書長、常務書記、副主席、黨組書記,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的文聯榮譽委員,中國攝影家協會顧問,中華民族文化促進會副主席。
工作和生活中隨性大氣的“老呂”
他的生前最親近的好友之一著名攝影師朱憲民,在接受雅昌藝術網采訪時談到:“我和他從1975年認識,1978年開始在一起工作,已經整整40個年頭。他這個人是最沒有架子的,最謙和、最親近大家的一個老領導。是一個比較和藹可親的老人。多年來,他一直在創作。在他這個年齡,很多和他同齡的老一輩攝影家都不再拍照片了,但是他一直在堅持創作。三個多月前,我們還一起在湖南毛主席的故里搞創作,他臨終前,也就是2014年11月,在湖南舉辦了他人生的最后一個展覽就是《毛主席回家了!》。”
熟悉呂厚民的人都知道,平時工作中的這位老先生對自己總是要求嚴格,說話嚴謹,為人謹慎。“他很少說話傷人,很少說別人的缺點和毛病,都是團結、友誼。他最大的特點是和善,為人善良”好友朱憲民如此評價道。
曾經與呂厚民同在中國攝影家協會共事過的那日松,回想起呂厚民也是用“沒有架子”來形容。“我是1991年至2001年在中國攝影家協會工作,期間呂老是協會的一把手。雖然呂老作為中國攝影家協會重要的一個領導,但是那會兒我覺得呂老就跟我們的老朋友一樣,從來沒有管他叫過‘書記’,我們更習慣叫他‘老呂’。有幾回我們一塊出差參加活動,好幾次我都是跟呂老同屋睡。那會兒搞攝影活動沒有那么好的條件,都是安排兩人一屋。有時候我坐在屋里看電視,呂老習慣晚上早點兒睡,但是呂老也從來不埋怨什么。”
即便在耄耋之年,依舊可以在很多攝影活動的現場可以看到呂厚民矯健的身影。那日松回憶到“大家一起出差時,我們經常都說呂老都80了,走路、爬樓、爬山比我們都快。我們起初還以為是呂老怕我們擔心,后來是發現真跟不上他的步伐。”在那日松的印象中,呂厚民是一位真正的攝影家,更是一位可親可敬的老人家,“想玩就玩,想喝就喝,特別的隨性大氣。他對朋友都特別好,很多攝影家把自己的作品視為生命一樣,呂老從來不把那個東西當回事,經常送人自己拍的照片。”

毛澤東在書房(1963年,攝影:呂厚民)
聚焦歷史瞬間 凝固永恒畫面
呂厚民去中南海專職為黨和國家領導人拍工作、生活照前,曾在東北電影制片廠照相科工作,后調入北京電影制片廠工作。那時的呂厚民做夢也沒想到,他會被通知去從事一項神圣而光榮的任務。沒有任何背景的呂厚民說:“那時完全是服從組織分配,讓到哪就到哪。能擔任這么光榮的任務完全是一種機遇。”
那是1950年,21歲的呂厚民接到任務后,一干就是八年。期間,呂厚民拍攝了一幅幅珍貴的,后來為全國人民所熟知的領袖人物照片。之后,呂厚民成為新華社攝影記者,開始走出中南海,拍攝了許多反映祖國建設的新聞圖片。1961年至1964年,他再次擔任毛澤東的隨身攝影記者。
呂厚民時常對著自己拍攝的一堆照片冥思苦想,怎樣才能透過鏡頭,在記錄領袖的工作和生活的同時,在珍貴的瞬間中表現出領袖的質樸、親切、偉大又平凡的一面。呂厚民說:“毛主席喜歡自然、真實的畫面。很少要求我們擺拍。”這既給當時的呂厚民創造了很多便利條件,但同時也讓他覺得,有時需要表達的主題沒有強化出來。于是,他就與其他工作人員精心“策劃”,完成了幾張寓意深刻的照片,并流傳至今。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呂厚民一直想拍一張反映毛澤東讀書、學習的照片,但苦于沒有機會。1961年的一天,毛主席到杭州會見國外領導人,呂厚民早早來到主席住處等候。見到主席后,呂厚民看離會見的時間還早,便提議給毛主席拍照。主席立即答應,回到辦公室,拿起毛筆寫起唐詩,呂厚民用120膠卷一口氣拍了一卷……拍攝結束后,主席對呂厚民說:“好了吧,完成任務了吧,走,見客人去!”在呂厚民眼中,毛澤東是個和藹可親、詼諧幽默的長者。他說:“毛主席十分隨和,從不計較照片拍得好壞。”

歡送志愿軍回國(攝影:呂厚民)
“短小精干”的最高評價
呂厚民一直通過攝影的方式,為新中國提供真實可靠的解讀文本,而他的人生經歷,也成為那段歷史的一種解讀。
1958年,呂厚民成為中國人民志愿軍的隨軍記者。為采訪最后一批從朝鮮撤軍的志愿軍戰士們,呂厚民在朝鮮工作了一個月。有一天,他正在咸興北道沙里院大街采訪朝鮮人民歡送志愿軍歸國。當時人山人海熱烈感人的場面,使呂厚民意識到,這是難得的機會。他沖出人群,正好有一輛朝鮮人民軍的吉普車停在路旁。他說明情況,登上吉普車的蓋子上,迅速按下了快門。
他用鏡頭記錄下朝鮮人民歡送志愿軍回國的場面。他曾說:“《歡送志愿軍歸國》拍攝了朝鮮人們把一位志愿軍抬起來歡呼,并手搖鮮花的歡送場面。”這幅作品,曾在前蘇聯、德國、古巴的國際攝影展中獲得大獎。也因此,古巴邀請呂厚民去參加活動。
當時新華社打電話到主席辦公室征求意見,毛澤東親自詢問了呂厚民的意見。“作為年輕人,我能有機會出國長長見識,當然好了。但一切以國內工作為重”。聽完呂厚民的回答,主席欣然批準他出國的事。從古巴回國以后,主席還向他詢問去古巴的見聞,呂厚民簡要地匯報了一些感受。主席聽后笑著說:“你還不錯嘛,短小精干。”
“短小精干”這四個字讓呂厚民終生難忘。“那個年代出國是多么榮耀的一件事,更難能可貴的是有毛主席的正面評價,這是對我工作的最高評價,這是對我工作的認可與信任。”呂厚民曾經接受媒體采訪時說道。

毛澤東與周恩來(1953年,攝影:呂厚民)
身手敏捷 屢獲大獎
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第24次會議上,當時的照相設備和技術不高,攝影師用美國產的斯比格萊費克斯新聞鏡箱,用鎢絲燈泡,拍一張須換一個燈泡。暗盒里一次只能裝2片膠片,拍完后要立即拉開暗箱再裝膠片。因此,有時動作再快,也抓不住那些稍縱即逝的機會。
為拍到一些珍貴的瞬間,呂厚民時刻保持高度的敏感性。會議最后一天下午散會時,臺上臺下的人陸續退場,呂厚民看到周恩來也站了起來,但沒有退場,而是手拿文件,大步朝還在看文件的毛澤東走去。周恩來還沒有走到毛澤東跟前,毛澤東已感覺到了,立即站了起來。周恩來首先給毛澤東看手中的那份文件,說了幾句什么。從面部表情看,心里很高興。毛澤東看了也很高興,就把自己桌子上的文件拿了起來,翻了兩頁給周恩來看,并交談著。就在這時,呂厚民按動了快門。
這張照片在國內外發表后,引起強烈的反響。照片不僅生活氣息濃厚,而且兩位偉人長期形成的和諧與默契,自然地流露出來,成為一幅經典之作。這幅照片,很快被制成大幅掛畫,在國內外銷售,進入了千千萬萬家庭中,許多人至今還保存著。

《毛主席在廬山》
家喻戶曉的廬山系列
他鏡頭下的偉人形象在中國早已家喻戶曉,既有揮斥方遒、指點江山的領袖氣魄,也有樸實親切的父親慈愛,還有普通人的喜怒哀樂,領袖之間則也會尋常般的輕松互動。廣為流傳的《毛澤東在廬山》系列,便是用自然風光表現出當時中國的特殊時代環境,以及歷史中的國家領導人的形象。
在眾多照片中,一幅拍攝于1961年廬山含鄱口的照片是呂厚民的最愛。照片上,天高云淡,毛澤東獨自坐在石凳上,頭向左偏、微微抬起,似在思考。
1961年,中國與蘇聯關系惡化,加上連續三年的自然災害,中國內外形勢空前惡劣。同年8月23日至9月16日,中共中央在廬山召開會議,主要議程是糧食問題、市場問題、兩年計劃和工業問題,議題沉重。
呂厚民曾接受媒體采訪介紹,那年毛主席去廬山,仍保持著晚上辦公的習慣。拍照當天天氣特別晴朗,工作人員便希望主席能出去活動、休息一下。走到含鄱口,恰巧旁邊有個石凳,主席便停住腳,坐上去。
“1961那年,國內外發生了很多變化。一開始主席坐在那里邊想事情,邊和秘書交談。后來秘書離開了,他一個人側著身子,望著云山思考。時機難得,當時,我和主席身邊的警衛員請示了一下,便拍下這張照片。”呂厚民回憶,“搞攝影的人都知道,拍黑白照片,都希望能留下當時光影條件下的片子。主席坐在那時的環境里,還有天空的云……加上被拍照者的神態與周圍的環境的融合度——這些都驅使我按下快門。”
“能給歷史留下這樣一張照片,我真的很高興。這是我給主席拍過的照片中最喜歡的一張。”呂厚民曾說。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