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泉·光榮(廣東省青年美術家協(xié)會常務副主席) 去年,已故番禺籍名家關良大型作品展在東莞舉行,為此利用周末時間專程驅車前往。偌大一個展廳,只有我與夫人兩位觀眾,顯得有點冷清。看場的兩位保安見我看得專注,于是前來熱情打招呼,他們告訴我:來參觀這個展覽的多是行內人,收藏名人劉益謙、董國強等在開幕當天就來了,大家對一次性見到關良這么多精品都顯得頗為激動。
而其他行外人參觀時則多說看不懂,感覺像兒童畫,聽此言,我有點啼笑皆非的感覺。記得二十年前在廣州某文物商店,我聽到柜臺的女服務員在討論賴少其的畫,也是如此說法。更記憶猶新的是還曾聽及一位嶺南名家說“賴老形都畫不準,他哪會畫畫”。二十多年一晃而過,嶺南大多數(shù)觀眾的看法還是驚人的相似,這也證明群眾藝術審美的普及提高還遠遠不夠!
一位來自浙江的資深藏家朋友一席話讓我產(chǎn)生了共鳴,他說:“其實我玩了這么久的收藏,也挺理解藝術家的無奈,追求學術高度的人,很可能因不迎合當時市場大多數(shù)人的審美需求而失去了市場的追捧,反過來只顧及追求市場認同的畫人,又極可能因長期被市場左右、磨滅自我最終學術成就不高。僅有小部分一邊追學術、一邊求市場的畫人,也許勉強活得滋潤些,但將來終究難成一代宗師。成大師者必是超越時代審美潮流的先行者,一定從開始就難被人理解,注定是孤獨者。因此敢于收藏這類冷門作品并長線持有絕非易事。” 看關良、黃賓虹坎坷的經(jīng)歷,也確實如此。可難道大才就該如此寂寞?難道觀眾的審美觀就該如此停滯不前?
眾所周知的原因,畫面優(yōu)美的作品受眾面遠遠高于其他作品,它們能讓普通觀眾很快產(chǎn)生共鳴,容易產(chǎn)生購買的沖動。如晚清的全才任伯年、民國的山水畫家吳湖帆、花鳥畫家陳半丁等作品皆華麗過人。他們的畫在當時風行一時,可謂洛陽紙貴。可是百年之后,他們三人的風頭卻分別被吳昌碩、黃賓虹、齊白石蓋過,藝術成就與地位相形見絀,何故?前三者皆在延續(xù)前人的藝術道路,為漸變高手,開拓性則有不足;而吳、黃、齊則是拓展新路有新突破的杰出代表,為質變大才,他們的作品雖不為當時的大多數(shù)觀眾理解,但超前的審美與理念卻贏得了后人的熱愛。他們更注重線的韻味、質感、節(jié)奏、張力、拙趣和渾厚,勇于拋開形的束縛而直追心靈的自由,故多經(jīng)久耐品。大才們不會為了迎合更多的當世觀眾而去降低學術的超前追求,更不會屈服于市場而追求時人看得懂的普通華美,反而更多會去研究、表現(xiàn)同時代觀眾看不懂的世外美學程式。



皖公網(wǎng)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