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散之(1898-1989),名霖,又名以霖,號三癡,字散之,別署左耳、聾叟、江上老人等,齋名散木山房、江上草堂。祖籍安徽和縣烏江鎮,生于江蘇江浦縣,后常年居住于南京。工詩文、書法,擅山水。
一代書圣林散之
林散之自幼喜畫,6歲入塾臨帖習文,他從描紅入手,進而臨摹顏、柳名碑,12歲即已能為鄰村書寫春聯,課余或寫生,或鉤摹《繡像三國演義》、《繡像水滸傳》中人物,童年時期的嬉戲學習為日后的他奠定了對于書畫濃厚的興趣。家道中落后,林散之發奮學習,曾在南京評事街從張青甫學畫肖像和工筆人物,后師從黃賓虹。遵黃賓虹教誨,為師造化,林散之獨行萬里,作畫800余幅,賦詩近200首;抗戰八年間,雖避居安徽,卻潛心書畫,共作詩300余首,以表達自己憂國憂民、嫉惡如仇的民族氣節。因此,林散之從不認為自己是書法家,而更愿意自稱為詩人。
林散之一生鐘情于詩、書、畫并取得了眾人矚目的成就。林散之的書法研習,始于唐碑,然后由魏入漢,三十歲后廣采博學,嘗試行書,六十歲方才練習草書,于楷、行、隸、草等諸體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林老用筆既守法則又不拘陳規,以深厚的筆墨功夫豐富了書法點畫的表現力,開拓了傳統書法的新格局。林散之是“大器晚成”的典型,其書法名重當代,尤以草書成就最著,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是林老書法走向成熟和濫觴,這個時期林散之創作了大量的書法作品。
林散之善用長鋒羊毫,行筆平實剛勁,極盡焦淡枯潤之變,蒼勁淋漓、如同行云流水,以畫代書,結體跌宕多姿,筆走龍蛇,瘦勁欹側,連綿盤郁,剛柔并濟,墨白一氣呵成,于虛靈處見通脫,于密實處現蘊藉,于流布間臻于化境。不僅是書,其詩清新平淡、通俗上口,其畫無論山水、人物還是竹石,筆致情趣皆與書法不分軒輊。書法家趙樸初也贊“散翁當代稱三絕”,其書法藝術中正是融入了人之真、詩之韻、畫之意,而顯現出超凡脫俗的意境和深邃雋永的意韻。
展出作品欣賞:

山水,128*33.5㎝,紙本水墨
自作詩-太湖東山, 77*40cm

李賀·金銅人辭漢歌, 108*33cm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