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抱石(1904-1965),原名傅中洲,小名長生,字慶遠,祖籍江西新喻(今新余)。抱石之名源于他推崇石濤,號“抱石齋主人”。我國現代著名的國畫家、美術史研究和繪畫理論家、中國畫家,精通詩、書、畫、印,尤以山水畫見長。
蹤跡大化,中得心源
——傅抱石藝術鑒賞
傅抱石出身寒微,少年時期曾當過瓷器店的學徒和補傘匠,因其鄰居各有刻字攤和裱畫坊,強烈的求知欲促使他為之好奇,從此便迷上了書畫金石,正是憑借著天賦異稟和刻苦鉆研,傅抱石從而踏上了他的藝術生涯。
在踏上藝術道路之初,他還沒有形成自己的繪畫風格,而留學東洋時期專業系統地研習中國繪畫史,并對顧愷之和石濤的個案進行深入探討和研究對他裨益頗深。不僅填補了中國美術史論研究的諸多空白,更為其獨特的畫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他日后的美術創作提供了充分的技法依據。
抗戰爆發后,住在沙坪壩金剛坡的傅抱石,迎來了他藝術創作的第一個高峰期,他利用大量時間畫畫,形成了自己的畫風,其間多是描繪了蜀中山水秀美俊麗、氣勢磅礴的景致。我們常見到題署“金剛坡下山齋”“重慶西郊金剛坡下寫”“東川金剛坡下”款識的畫作就出自這一時期。進入50年代傅抱石開始研究毛澤東詩詞,他以慣用的敘事學手法將毛澤東詩詞中那些激動人心的篇章引入自己的畫中,既突破了傳統題材的束縛,又在繪畫技法上有所新的探索;既暗合了時代主旋律有保留了藝術的獨立性,形成了具有時代特色的毛澤東詩意畫,為當時許多畫家開啟了一個挖掘新題材的思路。
正是因為遵從石濤“我用我法” 和“搜盡奇峰打草稿”的藝術理論思想,他常年師法自然,從寫生中搜羅創作素材;他梳理中國美術發展史,研究古代先賢,不僅習顧愷之、石濤等人的技法自成一格,獨創抱石皴,還從歷代詩文辭賦中汲取靈感開辟了詩意畫的先聲;他沿襲傳統中國繪畫的精髓,又崇尚革新,提出“思想變了,筆墨就不能不變”的繪畫思想,筆墨中既見古法又見新招,畫面中充斥著鮮明的思想情感和時代風貌,是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雙響齊名的典范。
傅抱石筆下的山水畫和仕女圖,無論是雄奇壯麗的山川江河還是婀娜多姿的千古佳麗,既可“思接千載”又可“與時代同行”,于有形的畫面中傳遞無盡的情感與志趣,是謂一抹丹青以言衷腸。其山水畫氣勢磅礴、意境深遠,其人物畫氣韻生動、風格高古,于畫意之中充滿詩情,于寫實之余飽含理想。
從傅抱石遺留下來的眾多文稿、印石和畫作,我們可以感受到他出眾的才情、深厚的學養和飽滿的激情,他因所用章法不循常規、線條縱逸挺秀,人物神韻高古,善書法、篆刻,兼具古風遺韻,曾與齊白石并稱“南北二石”。
展出作品欣賞:

蜀山石 62 x36cm 紙本水墨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