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良和張大千都是中國近代史上的傳奇人物,一個是指揮千軍萬馬的愛國名將,一個是憑借畫筆浪跡天涯的國畫宗師。他們身世不同,但從相識到相知,在 半個世紀里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張學良多才多藝,愛好廣泛,對中國的傳統書畫藝術尤有興趣。1928年,其父張作霖在皇姑屯被日本關東軍炸死后,他子承父 業,開始統率東北軍。國仇家恨,無以雪恥,張學良為排解憤懣抑郁,通過各種渠道收買書畫名作品賞。在他的辦公室旁邊,有一間專門的儲藏室,收藏的都是古畫 珍品及當代名人佳作。張學良和張大千的相識,緣于石濤的畫。1929年,張學良實現東北易幟,次年就任中華民國陸??哲姼笨偹玖?,1931年入主北平行 營。時局動蕩,軍政事務纏身,可是對于書畫藝術的興趣卻絲毫不減。每當得到佳作,他總要邀請書畫名流到公館一同鑒賞。有段時間,張學良特別喜歡收藏石濤的 畫。但是,經行家鑒定后發現,他花重金買回的有很多是贗品,而且均出自張大千之手。這使張學良極為驚詫,同時也有了面會這位仿造高手的念頭。張學良打聽到 張大千是四川人,長自己三歲,曾留學日本專門學畫,回國后一度入僧,還俗后以法號“大千”行名,居住在北平長安客棧。
少帥的請柬
一天.,張學良派副官給張大千送去了請柬,邀請張大千參加自己舉辦的一次宴會。接到請柬后的張大千有些忐忑不安,他覺得張學良與自己既不相識,也不來往, 張學良為什么請自己赴宴呢?張大千一時拿不準主意了,去還是不去?正在張大千疑惑不解時,客棧的門開了,差人領進來三位軍人,為首的一位英俊威武的軍官含 笑說道:“哪位是張大千先生”?張大千答道:“我就是張大千,請問閣下尊姓大名?”張學良答道:“我是張學良,久仰先生的大名,今日幸會。專程請您到公館 敘談敘談!”張學良說完上前握住了張大千的雙手。張大千此時茫然不知所措,他只好隨張學良一同走出了客棧。半小時后車子駛進了張學良官邸。
在張學良官邸的客廳里,張大千看到桌上已經擺好了宴席,坐席上坐滿了京城書畫界的名流,其中有齊白石、周養魘、陳半丁等書畫大家,張學良拉著 張大千的手把他引入上座。張大千謙讓一番后才悻悻的滿腹疑慮的落了座。少頃,張學良又請來夫人,見有女賓入席,張大千心中才稍有寬慰。席間,張學良起身敬 酒道:“今日請諸位來是向大家介紹一位新朋友,他就是鼎鼎大名的仿石濤畫專家張大千先生”。然后對張大千先生說:“大千先生,我的收藏中有很多是你的杰作 呀。”說罷,哈哈大笑起來,,隨之客廳里響起了一片輕松的笑聲。“諸位,為我們相識、為我們今后成為好朋友干杯!”張學良再次為大家敬酒。張大千不但沒有 受到非禮,而且被張學良夫婦奉為上賓,且名聲大振。他對張學良的寬宏大度所折服。從此,兩人開始有了交往,以至于日后感情愈來愈深厚。
《紅梅圖》與《臘梅圖》
1930年,張大千在北平琉璃廠偶然覓到了清初名家新羅山人的一幅《紅梅圖》,經仔細鑒賞,他認為是真跡無疑。于是,他與古玩店老板經過討價還價,最后以 300塊大洋成交。可是,張大千身上沒有帶足夠的銀子,經雙方協商在第二天一手交貨、一手交錢。事也湊巧,張大千剛走不久,張學良也帶著侍衛來到了古玩 店。張學良一眼就看準了《紅梅圖》。“掌柜的,你的這幅畫要多少銀子呀?”張學良問道。掌柜的見是張學良將軍,忙賠笑道:“司令官,這幅畫不能賣了,請您 包涵。”張學良問道:“為什么不能賣?”掌柜的說:“剛才一位先生已經把此畫買走了,明天來取畫。”張學良忙問道:“他出了多少錢?”掌柜的 說:“300”塊現大洋。”“那好,我給你500塊現大洋,你賣不賣”?一下子多賣了200現大洋,又礙于張學良的權勢,掌柜的猶豫了片刻,還是把這幅畫 賣給了張學良。第二天,張大千如期帶著300塊現大洋來到古玩店。掌柜的不好意思告訴了張大千說:“你選的畫已經被張學良買走了,實在對不起。”張大千聽 說是張學良買走的畫,知道此畫已經無法追回了。只好一路嘆息而歸。1961年3月1日,僑居海外的張大千赴臺灣探親。經臺灣當局批準,他拜會了正在軟禁的 張學良將軍。兩位闊別26載的老朋友終于又見面了。他們互相擁抱,仔細的端詳,兩人眼中都溢滿了淚花。雙方都情不自禁地感嘆歲月的無情。真是人生易老呀! 進入客廳,雙雙入座,談笑風生。不久,話題又回到當年在北平爭購《紅梅圖》的往事來了。張大千不無遺憾的說:“那次我的錢如果帶足了,那幅畫就不是你的 了,”接著兩人捧腹大笑起來。短暫的相聚后又要離別,彼此很有感傷。張學良和趙一荻親赴臺北國際機場為張大千夫婦送行。登機前,張學良將一個用紅綢子包裝 得非常精美的禮品包送給張大千,并囑咐道:“一點薄禮,不成敬意。不過,你一定回到家中時才能打開!”張大千雙手作揖,一邊道謝作別,一邊登機……。隨著 飛機的巨大轟鳴聲,飛機起飛了。張大千透過飛機的旋窗注視著云層,心中又無比的感慨。他小聲對夫人徐雯波說:“漢卿送我的是啥子東西嗎,,非得要我回去才 能看”?嘴里說著,手就不由自主的打開了禮品包,映入眼簾的正是當年與張學良爭購的《紅梅圖》。霎時,張大千潸然淚下,看著里面夾著信箋:“爭購一事并非 奪人之愛,實是不能自禁。事后,輾轉難忘,甚是感愧。”張大千看后,心潮起伏、百感交集。回到家中,他的心情仍然難以平靜。為了回報張學良的深情厚誼,他 閉門謝客,專心致志,精心創作繪制了《臘梅圖》,并托人轉呈張學良。這幅張大千的精品書畫作品,張學良甚是喜愛。特意將這幅作品掛在書房里面,不時觀賞, 聊以慰藉思友之情。
送大千用專機飛北平
1935年10月,張大千應楊虎城將軍的邀請到西岳華山寫生,小住西安楊虎城公館。那時,張學良任“剿總”副總司令,當時也正在西安。由于東北軍當時處境 不佳,張學良心情不暢,因此張大千沒有打擾張學良,打算稍微休息后就動身返回北平。張學良得知張大千來到西安的消息后。親自來到楊虎城公館拜見張大千。此 時,張大千已經收拾完行裝準備啟程了。張學良的突然駕臨,使張大千極為驚喜。寒暄后,張學良提出要張大千賜作一幅《華山山水圖》。張大千面帶難色地說: “時間倉促,恐怕來不及了,請漢卿寬諒,日后補上。”而張學良求畫心切,極力懇求,并承諾作畫后用自己的專機送張大千飛往北平。張大千盛情難卻,只好隨張 學良來到了金家巷的張公館。稍事休息,大千先生開始潑墨揮毫。一時間,筆走龍蛇,墨生彩熠,終于一幅筆暢墨酣的《華山山水圖》躍然紙上。張大千急于復命, 便將畫在烘烤爐上烘烤。由于連日勞碌,一不留神,火苗燒著了畫紙。張大千急忙撲救不成,反倒被火苗燎去了一截美髯。張大千哭笑不得,只好重新繪制,直至晨 雞報曉才放下手中的畫筆。張學良得到這幅佳作后心滿意足,特派他的專機把張大千送回北平。張學良的這一舉動轟動了整個北平書畫界。隨著時間的推移,被人們 傳為佳話廣泛傳誦。后來,張大千為了表示對張學良的敬意,又精心繪制了《黃山九龍瀑布圖》想贈與張學良。此畫也頗受張學良賞識,雖然幾經輾轉,卻一直伴在 張學良身邊。時光荏苒,轉眼間到了1971年,張大千準備在美國舊金山砥昂博物館舉辦40周年作品回顧展。因為需要在不同時期的代表作,他又不得不向世界 各地的藏家征借作品,在臺灣的張學良深知張大千作品的價值、也更體諒張大千此時的急迫心情,于是,把他愛不釋手的精品書畫《黃山九龍瀑布圖》寄給了張大千 先生。張大千接到畫作時非常感動。想起了10年前張學良在臺北機場送他的《紅梅圖》的情景又浮現在他的眼前。他沉思良久,鋪開宣紙,又為張學良畫了一幅 《梅花圖》,但是,仍覺得意猶未盡,便又在作品上題寫了一首七律《贈漢卿學良兄》:“攀枝嗅芯許從容,欲寫橫斜恐未工,看到夜深明月蝕,和畫和夢共朦 朧。”
夕陽論畫笑語聲
1978年,在海外漂泊多年的張大千,舉家遷往臺灣定居。這對張學良而言,無疑是件大喜事,他因此又多了一個幽居生活的好去處。人稱大千莊園的“摩耶精 舍”建在臺北市郊區雙溪至善路,建筑風格為中西合璧,充分體現了這位藝術大師獨具匠心的追求。園中的假山魚池,小橋流水,曲徑幽亭,相映成趣。張學良每每 置身其間,都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仿佛又回到了東北老家的大帥府,親切之情油然而生,因而,張學良也成了這里的???。
張大千素喜梅花,也經常揮筆作梅。張學良生活中的一大樂趣就是與張大千一起賞梅、論梅,并饒有興致的觀看張大千畫梅。這期間,張大千創作了上百幅梅花圖, 張學良則講了上百個關于梅花的典故,這成了他們生活中的一大快事。1981年元宵佳節,張大千以“大風堂”名肴宴請張學良夫婦。為了助興,張大千還特意請 來了姜兆伸夫婦、張群極其長子張繼正夫婦一同作陪。酒酣意暢,張學良別出心裁地要把菜譜留作紀念,并請張大千提款。這菜譜是張大千親自擬定和書寫的,并不 算珍貴,但張學良對張大千的厚愛之情,著實令在座的人們感嘆不已。張大千尊重張學良的要求,遂把來賓及宴客日期具實填寫清楚,并題:當日摩耶精舍垂絲海棠 盛開,賓主近半日之歡等句。日后,張學良又來到“摩耶精舍”把裝裱好的長卷展現在張大千面前,正是那日的菜譜。張大千深為感動,他在接裱的空白處,欣然補 畫了一撮鮮綠的蘿卜纓,五顆圓潤的紅羅卜,翠葉紛披的大白菜,相互匹配得相映生輝。張大千畫完后又筆下生情題寫來臨一首詩作為跋文:漢兄以愛所書菜單裝成 見示,卷有余紙試數筆博笑。壬午閏4月16日,愛杜多。歲月割不斷友情,然而歲月卻是無情。1983年4月,一代國畫宗師張大千先生駕鶴西去。
張學良聞訊后懷著無限悲痛和傷感,憑吊了這位才華橫溢的國畫大師、摯友。追憶往事,張學良和張大千半個多世紀的友情留下了難以忘卻的記憶。定居夏威夷的張 學良時常遙望大海獨自凝思,眼前縈繞故園的山水人情,那里有張大千先生無數次激情繪制大好河山,那里是他和張大千的情愫所在,那就是中華民族永恒的根!
張學良和張大千的書畫情緣
張學良和張大千的書畫情緣
張學良和張大千的書畫情緣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定制獨一無二
打造專屬手機殼!
打造專屬手機殼!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