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后甚至80后,新一代藏家擁有比父輩更堅實的基礎和更自信的判斷
孫行之

周大為藏張恩利作品《空柜》
討論年輕藏家,周大為是時常被提到的一個名字。無論專業知識還是人格魅力,他都受到周圍年輕人的夸贊。雖然是Art021藝術博覽會的創始人之一,他的收藏并不限于當代藝術作品。擁有美術史專業背景的周大為,通曉中國古美術史,整體的收藏脈絡還是根據美術史的發展而循序漸進。20世紀杰出的中國畫家如徐悲鴻、劉海粟、林風眠、關良到陳逸飛,他都有收藏。錢幣、古籍、郵票等門類也有涉獵。除此,他也收藏影像作品、裝置藝術,門類極為多元。

周大為
他的收藏從少年時期便已開始。早在1991年郵市第一輪暴漲之時,周大為就已經歷過一次大漲大跌。后來他大學讀了美術史,收藏受宋元明文人體系影響,收藏的第一件作品是2004年~2005年購買的吳大羽蠟筆畫。
周大為對“藏二代”這一稱號有些不以為然,因為這聽起來像“沒有自己的態度”。不過,他不否認自己的家庭為他的收藏奠定了一定基礎。畢業于哥倫比亞大學的周大為,在校期間就參與很多策展、國外布展方面的工作,接觸了很多藝術家。2005年起涉足藝術收藏。他一直堅持自己的藝術價值判斷:“主要考慮藝術家在美術史中是否有一定的地位以及其藝術本身。”

吳文星
出生于1979年的吳文星同時涉獵古董和當代藝術。他的祖父吳青云是上海舊書業的傳奇人物。1930年代,吳青云在襄陽路和南昌路路口開了進德書店,1956年公私合營,合并入上海古籍書店。在幾十年經營古籍書店的過程中,吳青云收藏了大量中外古籍精品。錢君匋、劉旦宅、豐子愷、巴金、汪道涵等人需要查閱資料時都會去找他。吳文星的父親是企業家,1997年便開始了玉器收藏,至今已頗具規模。
吳文星卻對繪畫更感興趣。小時候,他常常看到家里有畫家做客,耳濡目染之下,對藝術產生興趣。大學畢業之后,他便開始買入自己喜愛的藝術品,當代藝術是他主要關注的門類。
吳文星將自己收藏的當代藝術分為三大類:一類是35歲到45歲之間的中青年藝術家,比如德國年輕藝術家Christian Schoeler、比利時藝術家Christophe Demaitre;第二類是成熟藝術家的早期作品和轉型期作品,比如李山政治波普系列的第一張《mao》,劉煒、草間彌生的早期畫作。“早期作品還沒有受到市場的干擾,最原始、最純粹。”第三類是當代水墨,這種形式在材料上延續了中國傳統,又運用了全新的構圖方式。他收藏的當代水墨包括梁銓、仇德樹、谷文達、鄧國源等人的作品。

馮秋泓
馮秋泓的收藏也受到家中長輩的影響。他的外公與臺灣陶藝大師相識,家中有不少陶藝藏品。馮秋泓看著這些藏品,才逐漸感受到藝術的吸引力。
他的收藏以傳統水墨為主。除了喜愛黃永玉的作品之外,他還收藏了趙少昂、程十發、謝稚柳等藝術家的作品,此外,也包括陳永祥、方楚雄、林墉等當代畫家的作品。

陸尋
陸尋是四方美術館創始人,也是館內收藏的所有者。2009年,他正式邁入收藏領域。他的父親、四方集團董事長陸軍也是一位收藏家,收藏了不少傳統的國畫,一些古玩及名人手札。陸尋畢業于劍橋大學達爾文學院,學的是納米工程。畢業之后,他放棄了原來的專業,接手南京四方藝術湖區的項目。四方美術館則是這個湖區項目中的一部分。
陸尋搞收藏也帶有工科生的嚴謹。他并不是單憑“第一眼”的感覺收藏,而是盡量多地搜集資料,在充分研究的基礎上作出決策。比如,他會將藝術家的過往作品都拿出來看一遍,或是將藝術家與同時代的人比較,最終得出自己的判斷。

劉雯超藏草間彌生 《Girl》
80后女孩劉雯超在紐約大學攻讀藝術和奢侈品管理專業碩士學位。她也時常出現在拍賣行、藝博會以及一些年輕藏家聯展的場合。在第四屆匡時“兩岸三地青年收藏家邀請展”中,她便展示了兩件自己的收藏,它們都出自日本的當代藝術家:一件是名和晃平(KOHEI NAWA)的作品《Pixcell-Deer#3》;另一件則是草間彌生(Yayoi Kusama)的作品《Girl》。
據圈內人士透露,劉雯超也在積極關注藝術品收藏。只是與她的父母:劉益謙王薇夫婦不同的,她在面對媒體時相當低調,很少公開談論自己的收藏。

黃予
2003年,黃予還是個大男孩,拿著家里給的一筆錢,來到北京。他身上滿是運動細胞,是國家二級足球運動員、又是全國健美操大賽的十佳運動員。癡迷于健身的他還兼職做過健身模特。那一年,他同哥哥一起開辦了傳是拍賣公司,踏入藝術品收藏圈。2008年,他又被邀請進入民生銀行,與同事一起創立了現在的上海民生美術館。之后兩年里,黃予更是頻繁為自己購入藝術品。
2010年開始,黃予意識到必須建立自己的收藏體系。現在,他的收藏包括瓷器、書畫、佛像,也包括當代藝術——占他總收藏件數的6成,其中包括劉小東、王音、王興偉、謝南星、陳飛、仇曉飛等人的作品,他們也是黃予最為喜愛的藝術家。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