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了出版《林散之書法集》,陸衡付出了很多努力。(施曉平 攝)
古吳軒出版社1997年編輯出版的《林散之書法集》,面市后立即風靡書法圈,并先后獲“國家‘九五’重點圖書”、“第十一屆中國圖書獎”等重大榮譽。這本精品是怎樣煉成的?2月28日,東南大學碩導、國家一級美術師、原古吳軒出版社副總編輯陸衡做客蘇州古舊書店,披露了其中的曲折故事。
被譽為“林散之研究第一人”的陸衡,1993年就提出要出版林散之(1898-1989年)的書法集,但當時林老的書法尚未得到公認,陸衡這一極具前瞻性的建議,一開始不被看好。后來在一些書畫名家、出版界權威人士、古吳軒出版社負責人的支持下,這本書法集才于1996年立了項。
剛解決立項難,又遭遇了“得寶難”。雖然陸衡做了許多功課,知道哪里有“寶”,但藏寶者憑什么給你拍照?比如林老家屬那里,許多機構想去拍,都被婉言回絕。好在陸衡之前經過長期積累,已經取得了林老家屬的信任,林老二女兒林荇若甚至表示,對陸衡毫無保留。
努力爭取,也是破解“得寶難”的一大秘訣。陸衡透露,安徽馬鞍山上世紀80年代初就建起了林散之紀念館,林老感動之余,把壓箱底的作品都捐給了這個紀念館。所以要想一睹林老早期、中期作品真容,就離不開這個紀念館。沒想到,對于陸衡這個外人,紀念館上級領導給出了“今后再說”的答復。當時已經累倒的陸衡吃了點藥片,硬撐著趕到馬鞍山,找到分管文化的市領導,花一天時間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終于打動了這位領導,最終答應給他拍49%的作品。盡管對方依然“控股”,但開這個口子已經讓陸衡欣喜若狂。
最后是制作難。陸衡介紹,為保證照片效果,必須在不透風、不透光的大房間,打4個以上500瓦的燈泡,請專業攝影師拍。對于拿到眼前的作品,他必須瞬間決定要不要拍,拍下的還要記錄名稱、年代、量好尺寸,而且要一一對應,“弄錯一點就前功盡棄了”。還要當即判斷哪些要拍局部,因為他知道,這次不拍,今后就很可能再也沒有機會了。當時正是大熱天,拍攝現場熱得像蒸籠,又不能打空調、開電扇,為此,陸衡和攝影師全身都濕透了。
編輯和設計的時候,陸衡他們也是拼了命干,有時加班加點要到凌晨。由于林老的書法基本是狂草、大草,內容又大多是自作詩,許多字到底是什么很難看清。陸衡知道,如果投機取巧,就寫個“林散之書法”,那肯定不會錯,但為便于讀者讀懂林老的書法藝術,他還是下苦功進行了辨認,給出了釋文。
陸衡和同事們的努力沒有白費。“第十一屆中國圖書獎”評審時,對該書法集給出了這樣的結論:未發現明顯錯誤。如今,該書法集的第一版書籍早已斷貨,網上單價已被炒到3000元以上;最近古吳軒出版社重印的《林散之書法集》也受到市場熱捧,讀者夏道誠一下買了八套……聽到這樣的消息,陸衡十分感慨。他說,這部書法集之所以受好評,一方面是因為林老的名望,另一方面也與讀者至上的采編理念有關:“我們辛苦一點,讀者看起來就爽了!”(施曉平)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