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美融合
老師的講法,猶如天馬行空,活潑自然,妙趣橫生,使學生在輕松的氣氛中領悟真知灼見。而能長年運用此法授課的根本,在于老師豐富的知識儲存,扎實的古文功底,超人的記憶力,獨特的見解,創作詩詞的能力,以及擁有類似相聲演員“現掛”的機敏和智慧。
在我回校進修之時,啟功老師已從小乘巷搬到了北師大校內紅六樓二層居住。樓前有幾棵樹,來風之時,總有樹影在窗前搖動,所以老師稱這棟樓為“浮光掠影樓”,另一層含義是:老師認為自己研究學問不夠深入,如浮光掠影,都是表面東西。老師贈我畫作的故事,就發生在這棟小紅樓里。
1983年1月14日,我帶著一首贊揚啟功老師的自作詩去拜訪老師。當時老師家中賓客滿堂。他看了一遍我的詩,趕忙把它折疊起來放進抽屜里,連聲說:“不敢當,不敢當。得等沒人的時候再看。”客人散了以后,老師拿出幾幅日本生產的方形紙板,當我的面作畫。我問:“您這畫有什么用場?”老師解釋,他即將應邀到日本舉辦個人書法展。書作之外,主辦方還想請他作幾幅畫。老師表示:畫畫可以,但是高低不賣,只能作為陳列品。老師一邊作畫一邊與我交談,鼓勵我繼續深造,又說我的詩過譽了。我說:“您如今名揚天下,我寫的都是實情。”老師卻說:“名聲大小并非是由我的書法水平來決定的,根本原因是政治形勢。同樣是寫字,以前就得不到認可,現在形勢變了,我的才能才得以發揮。真正民族性的東西是不能丟掉的。”這時老師拿出一幅寫著“聽琴”二字的畫作讓我看,只見畫面上以高山瀑布為背景,近處,幾枝勁竹旁逸斜出,非常雅致,是典型的文人畫意境,但還沒有落款。老師大約看出我對此畫十分喜愛,就在畫題下題寫了一行小字:“比也兼賦也,啟功漫筆以贈啟智同志存念,一九八三年元月”。這對我來說實在是喜出望外,因為多年來老師忙碌之極,極少再執畫筆,那天也是我唯一一次有幸觀摩老師作畫。而驚喜之余更多的是感動,老師的文人畫中,總會有寓意深遠的題詩或題句,讀懂這些詩句,有助于深入理解畫作內涵。“比”和“賦”均為《詩經》中運用的表現手法,“比”為比喻之意,“賦”為陳述鋪敘之意。畫面的內容是高山流水,并沒有直接表現琴,但“聽琴”二字的意義卻被隱含其中。而且所謂“高山流水遇知音”,再加上“比也兼賦也”的用法,這正是老師將我們的關系喻示為知音之意,故而使我心生感動。此畫本身精美無比,老師又以其精湛的書法技藝親筆題句,且寓意深刻,可謂三美融合,美臻極致。
歷史上第一個被稱為“詩書畫三絕”的人是唐代的鄭虔。此后,“三絕”便成了書畫家多才多藝且技藝超群的美稱。在當代,啟功老師無疑是“三絕”的頂尖人物。
老師認為,書法是文辭、詩詞的載體。每幅書法作品都有其特定的內容,這內容與書法風格有直接關聯,比如用顏真卿端方、肥厚的筆法寫愛情詩,就顯得極不協調。
老師贊同“書畫同源”之說,但進一步認為“書畫同核”更合理。核,即內在最本質的東西。書與畫,使用的工具相同,都用毛筆;作書與繪畫,情調和心理相同,遵循、因襲的傳統相同。
老師又認為,詩與書的關系,比不上詩與畫的內容深厚。詩與畫,二者是同胞兄弟,密不可分。好的詩能讀出畫境,好的畫又蘊含詩情。這就是王維所說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與畫又可以互相闡發,從題詩中可以領略畫意,從繪畫中又可以補益詩情,可謂相得益彰,水乳交融。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