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中山與梅屋莊吉夫婦 資料圖
近日,南京市政協經過數月調研,形成一份“關于弘揚歷史名人文化,打造獨具魅力的世界歷史文化名城的建議案”,建議系統整理南京歷史名人資源,通過人物雕塑等方式予以公開展示。
南京街頭的名人雕塑,其實早在民國時期就已經出現。“老南京”版采訪相關研究者,為您講述民國時期南京名人雕塑的故事。
北洋軍閥雕像早已被毀
其實,早在明清時期,南京的廟宇里就已經出現了雕塑,除了表現神明的雕塑以外,能夠和具體人物對應上的,還有孔子、孟子、關羽、岳飛等被神化了的歷史名人。但這種神像,并不能算是現代意義上的名人雕塑,基本上也沒有保存下來。
“民國時期南京的名人雕塑很少,我查過,主要有四尊,其中一尊雕刻的是北洋軍閥李純,另外三尊雕刻的是孫中山先生!”南京文史研究者張峰告訴記者。
有老照片顯示,位于今南京城東公園路一帶的秀山公園內,曾有一座秀山公園,公園內有過一座北洋軍閥打扮的名人雕塑。
張峰告訴記者,1920年10月,著名的直系軍閥“長江三督”之首,江蘇督軍李純(字秀山)死在了任上,到南京繼任督軍的齊燮元巧取豪奪民眾款項十九余萬元,為李純建了一座紀念公園,因為李純字“秀山”,該公園被命名為秀山公園,1923年竣工。
秀山公園內有李純銅像、“英威閣”(北洋政府曾授予李純“英威上將軍”稱號)等設施。1927年,北伐軍光復南京后,改這座紀念北洋軍閥的公園為“南京公園”,后又改名為“血花公園”、“南京第一公園”。公園內的英威閣則被改為“討孫陣亡將士烈士祠”,烈士祠南邊建設了龍潭討孫戰役陣亡將士烈士紀念碑和紀念塔。而那座李純銅像同時被拆毀。
《老明信片·南京舊影》一書中,收錄有一張秀山公園的老照片,照片上,英威閣前有一座軍人塑像,就是李純的銅像。張峰考證過,發現這可能是南京歷史上第一座紀念性質的名人雕像。
多次搬家的孫中山銅像
南京現存年代最久遠的民國雕像,是放置在鐘山風景區藏經樓(孫中山紀念館)前的孫中山銅像。孫中山先生1925年去世以后,他的日本好友梅屋莊吉非常悲痛。梅屋先生不顧當時日本政府“禁止為孫文造像”的禁令,變賣了家產、抵押了妻子女兒的首飾,傾其所有為孫先生塑像。
梅屋莊吉聘請當時日本一流的銅像制作商筱原舍作工場設計銅像,由雕塑家牧田祥哉雕塑了四座孫中山銅像。梅屋莊吉護送其中一座,于1929年3月孫中山奉安大典前夕來到南京,贈送給黃埔路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其他三尊分別位于廣州黃埔軍校舊址、廣州中山大學和澳門“國父紀念館”)。
保存在南京的這座孫中山銅像高2.9米,重1噸多,以孫中山向民眾發表演講的姿勢為造型,氣勢磅礴,栩栩如生。1942年,孫中山銅像被汪偽政府從中央軍校搬到新街口廣場,1966年“文革”開始后,南京市委按照周總理保護孫中山銅像的指示,將銅像從新街口廣場撤除,運到中山陵保存。
“運到中山陵后,首先放在原孝經鼎八角形石臺座子上,1985年3月12日,是孫中山先生逝世60周年紀念,銅像被移至藏經樓孫中山紀念館前的石階上,一直到現在!”中山陵文史研究者王韋告訴記者。
出自歐洲雕刻家的孫中山像
另外兩尊民國時期雕刻的孫中山先生雕像,則保留在中山陵,一尊為坐像,一尊為臥像。
王韋告訴記者,中山陵祭堂正中,有一尊大理石雕刻的孫中山坐像。坐像高4.6米,底邊寬約2米,由法國著名雕刻家保羅·朗特斯基用意大利白色大理石雕刻。坐像底座四面,刻有反映孫中山從事革命活動內容的六幅浮雕——如抱赤子、出國宣傳、商討革命、國會授印、振聾發聵、討袁護國。據史料記載,孫中山坐像于1930年完工,從巴黎運到南京,1930年11月12日,國民黨中央在中山陵祭堂舉行了隆重的坐像揭幕典禮。
而在祭堂后面的墓室中央,是一個圓形的大理石壙,中間是一具漢白玉雕刻的孫中山臥像,臥像由捷克雕刻家高琪雕刻而成,也是國內目前極為少見的孫中山臥像。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