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1 李可染《清漓風光圖》

圖2 李可染“牧童水牛圖”作品之一

圖3 李可染的書法作品
“可貴者膽,所要者魂”是李可染在繪畫創(chuàng)作中,所提出的較精辟的思想名句。他認為,一個杰出的繪畫藝術(shù)家,對于繪畫的認識和理解,不僅僅只停留在機械表面的“筆墨重復”上,而深層次的繪畫藝術(shù),則是畫家在駕馭筆墨的過程中,大膽拓新畫風內(nèi)在的筆墨精神,以及畫家獨具特色的完美個性。
李可染(1907—1989),中國近代杰出的繪畫藝術(shù)大師,江蘇徐州人,善畫能書通詩詞,曾師從齊白石。李可染自小就十分酷愛讀書畫畫,鄉(xiāng)賢蒙師王琴舫見其生性聰慧好學,乃以“孺子可教,素質(zhì)可染”加以評贊,并遂賜名“可染”。1923年入“上海美專”學習,當時“美專”的校長是著名畫家劉海粟。劉校長對于可染的繪畫才能十分的欣賞器重,并在其畢業(yè)畫展作品中題字跋贊,以示褒獎。1929年李可染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取了“杭州國立藝專”研究生部,導師是林風眠和法籍油畫家克羅多教授,主修素描、油畫,同時又認真系統(tǒng)地學習中國畫和美術(shù)史。其將中國畫力爭融入“古為今用、洋為中用”之藝術(shù)功效。
李可染思想進步,作為一名愛國熱血青年,曾積極參加當時杭州“一八藝社”進步抗日社團,并多次與諸師友舉辦“抗日愛國畫展”,在社會上產(chǎn)生過一定的影響力。魯迅曾親自撰文并親臨觀展,給予畫展以充分肯定。1943年,應陳之佛之邀,李可染延聘為“重慶國立藝專”國畫系教授。教學之余,極力推廣中國畫的筆墨藝術(shù)和其深邃的博大理論。為了弘揚中國畫的神奇筆墨和積極“抗日”的愛國熱情,一場“李可染水墨寫意義賣畫展”在山城重慶隆重開幕,一時間各路達貴名士舉足觀看,畫展展出有李可染渾厚蒼潤的山水和其筆下天趣憨厚的牧童水牛等。徐悲鴻為之作序,老舍撰《看畫》妙文。老舍尤對可染《水牛圖》中的神奇筆墨贊賞有加,認為“筆墨就那么輕輕一抹,頓感畫面鮮活豐富,自然之氣滲入畫中,令人為之嘆絕”,并立馬買下了李可染的山水和《水牛圖》。這幅《水牛圖》在老舍先生過世之前,還一直懸掛于其書齋壁室中,足見先生寶愛珍藏至深。“文革”禍起,李可染被批“黑畫”而橫加迫害,身心深受折磨。1978年平反。
在繪畫上,李可染主張“可貴者膽、所要者魂”,提出在創(chuàng)作手法上“用最大的功夫打進去,用最大的勇氣打出來”,并積極強調(diào)“作山水畫要從無到有,從有到無,即從單純到豐富,再由豐富歸之于單純”。多么樸實而真實的完美思想,讓人感受匪淺。
李可染由于精通西洋畫,故在自己的筆墨畫作中,常蘊藏著“光”的質(zhì)感,凸顯出蒼拙渾厚的透視效果。如他所畫的“漓江山水”系列(圖1)或“三峽奇觀”等,畫筆中既有中國畫的水墨淋漓之境,又不失西洋畫之明暗透視效果。在國畫筆墨的運用上,積極倡導西畫特有的作用和長處,他認為“西畫在描繪畫面比例準確的具象方面,尤其是“體面、明暗、光線”等藝術(shù)繪畫的效果程度上,應該是極富自然科學道理的。中西繪畫之間,相互中可取長補短,其對中國畫的健康發(fā)展,只有益處,而絕無壞處可言”。李可染在畫漓江清晨的畫面時,將“光”的效果融入畫面,其筆墨所采用的是“逆光”的畫法;故而,其畫品給人以“朦朧迷茫,流光徘徊”的藝術(shù)特色。李可染的“牧童水牛”系列畫作(圖2)是極富名氣的,其所制牧童水牛,筆墨濃淡鮮活,水墨淋漓酣暢,姿態(tài)各異而呼之欲出,生活田園氣息特濃。
李可染的書法翰墨(圖3)同樣出眾,筆墨中深藏有六朝碑趣的味道,題于畫中可謂相得益彰。李小可說:“我父親讓我們最為受益的是他對待藝術(shù)和人生的態(tài)度,他的故事背后反映出來的是他對藝術(shù)的態(tài)度”。
末了,引吳作人贊語:“藝術(shù)天地至廣,而于山水匠心獨遠。峰巒隱顯,云煙吞吐,乃古人所未逮;嵐影樹光,以墨勝彩,創(chuàng)境界以推陳”。這也堪稱是李可染藝術(shù)人生最鮮明的真實寫照。



皖公網(wǎng)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