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之光

恩師徐悲鴻
我還奢望再去拿筆畫畫
時間:2月8日 地點:祈福新村 采訪名家:楊之光
策劃:李世云 記者:韓幫文
遠離了都市的喧囂與塵世的熱鬧,楊之光目前的生活簡單樸實。他說,平日粗茶淡飯挺好,白粥里放點青菜,就很可口;如果能再加點魚滑, 那就更美味了。
每天上午,他會寫寫書法,看看報紙。電視基本少看,要看就看央視新聞頻道。“還得了解國家大事,思考不能停。”他誠懇地表示,他還想再使點勁為國家服務,為社會再多做一些貢獻。
簡介
楊之光
1930年生,著名畫家,廣州美術學院教授。
我的藝術成就在于勤奮和努力
收藏周刊:又到年關了,在這樣的一個時間節點,您對歲月有何感受?
楊之光:年齡不饒人。85歲對一個人來說,應該是一道坎兒。今年我剛好85歲,但我跨過了這道坎兒、這個人生的關口,對我來說,應該是幸運的。按道理講,我本不該活那么久,但之所以還能堅持到現在,多虧了家庭給我的支持,我的夫人、兩個女兒一次次地給我激勵與幫助,讓我感動不已。還有楊之光美術中心的那群孩子,我半年沒去那里了,我很掛念他們。他們也很掛念我。有的給我寄來了賀年卡、明信片,有的直接畫畫給我。他們仍然記得我,讓我非常感動。發展兒童美術教育是我人生的一個愿望,而現在,的的確確是給我力量的源泉。生病之后我之所以康復得那么快,就與孩子們的祝福有很大關聯。
收藏周刊:您一生獲得了很多獎項,最看重哪一個?
楊之光:去年中國美協頒發的終身成就獎。對我來說,這是最高的獎項。但領過這個獎之后,我又非常內疚。我還想再使點勁為國家服務,但恐怕再也不能實現了。國家給了我這么高的一個榮譽,但我還能做什么呢?我很愧疚。
收藏周刊:這個終身成就獎是對您一生的藝術成就與貢獻的肯定,不是對您以后的創作要求,您不用慚愧了,大可放寬心一些。
楊之光:但是,我還是想為國家和人民服務。對于一個人物畫家來說,這個年齡、這樣的身體條件,再去拿筆畫畫,可能是一個奢望。但我內心就存著這樣的奢望與理想。一個人如果喪失了理想與追求的勇氣,生命可能就提前結束了。
收藏周刊:在您看來,自己藝術成就的取得,主要靠什么?
楊之光:我夠勤奮、夠努力。我在藝術上的勞動強度,是沒人可以比的。別人停頓了、休息了,但我不,我只有氣力與精力,還是要去畫畫。古人講,拳不離手,曲不離口。這對畫家來說,同樣如此。你不勤快拿筆畫畫,你還能做什么?畫畫實在是太難了,除了努力之外,還能有什么辦法呢?現在回顧我的人生,勤奮二字在我身上體現了。我敢說,現在很多年輕人都比不上我的勤奮?,F在的年輕人還是不夠努力,這是最直接的表現。
作為徐悲鴻的學生,我對老師有局部的超越
收藏周刊:您曾受業于徐悲鴻與高劍父先生,也曾經說過,“我想超過他們”。現在來看,自己的創作超過他們了嗎?
楊之光:作為他們的學生,這個我不好講。如果非要說的話,應該有局部的超越。徐悲鴻先生也是人物畫家,但我和他對中西方藝術資源的吸收有所不同。他更多的是借重西方的素描,而我則對國畫傳統的筆墨技法更感興趣一些。說老實話,在中西結合方面,他的探索還沒有完成,就過早去世了,非??上?。人物畫的中西結合,他解決的并不是很好,應該說,我要好過于他。但是,他是我的前輩,沒有他就沒有我,就是這么一層關系。
收藏周刊:對于高劍父先生呢?對于他的藝術理念,您是如何繼承的,又是如何有所揚棄的、有所超越的?
楊之光:高劍父主要是從日本吸收營養。在反映生活方面,他走在了國人的前面。比如抗戰時期,他畫了飛機、大炮,這對中國畫的題材有了很大突破。在筆墨技巧與反映生活能力方面,他比徐悲鴻還要強,功力還要深,這是很難得的。所以,他能成為嶺南畫派的領袖,一點兒都不奇怪 。
收藏周刊:您做到了對他有所超越嗎?
楊之光:高劍父在藝術反映生活方面,對我的啟發最大。他還鼓勵我臨摹日本花卉,對我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至于我到底有沒有超越,我不好說,還是交給美術史去說。學習老師是一回事,超越老師是另一回事。我和他畫的不一樣,內容含量也不一樣。其實,老師也不必做到樣樣都是第一,能在一些關鍵點上對你有所啟發,那就夠了。他能指出一條路,由你自己去努力,就可以了。你可以說要“超越老師”, 你覺得自豪,這聽起來口氣好大,但要真正做到,就注定要付出比老師們更多的努力。
人物畫要做到“言簡意賅”不容易
收藏周刊:“近年來我行我素,不計中西,但求神韻,八大山人之花卉可做到,今日之人物畫亦可達到筆墨簡而意賅之境地。”這是您在一幅畫里的題款,提到了八大山人。他在您心里處于怎樣的地位?是不是自己藝術創作的一個標桿?
楊之光:在我看來,八大山人的花鳥畫是中國畫最高的范本。上世紀90年代我在美國的時候,當地一美術館搞了一個八大山人的精品展,幾乎把全世界的精品都搜羅進去了。我有幸去看了這個展覽,而更大的幸運在于,能在異國他鄉看到自己民族的藝術范本在國外備受好評。展覽來了很多人,他們對八大山人的藝術是非常贊賞的。有的人連說“wondeful!wondeful!”,這是在交口稱贊。所以,不管是哪個民族的藝術,只要是最高級的,都會引起世界的共鳴。而讓我非常奇怪的是,外國人對八大山人充分肯定,但很多中國人對八大山人卻不理解。
收藏周刊:您是怎么理解八大山人的?
楊之光:他的畫多概括啊,就那么幾筆,但把內心的想法都呈現出來了,他的魚、他的鳥,都是他心志的直接表達??傊漠嬤h遠超過了對象本身。
收藏周刊:“今日之人物畫亦可達到筆墨簡而意賅之境地”,在您看來,自己的人物畫做到“筆墨簡而意賅”了嗎?達到了八大山人的“境地” 了嗎?
楊之光:我沒有達到他的這個境地。花鳥相對來說還是一個較狹窄的概念,但人物畫就寬泛復雜多了,要真正做到筆簡意賅,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中西結合方面,他的探索還沒有完成,就過早去世了,非??上?。人物畫的中西結合,他解決得并不是很好,應該說,我要好過于他。但是,他是我的前輩,沒有他就沒有我,就是這么一層關系。”
——談老師徐悲鴻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