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江作品 《幽蘭間修竹 流水抱春山》
“書畫相生——許欽松梁江新作聯展”舉行
2月11日~2月28日“書畫相生——許欽松梁江新作聯展”在廣東增城圖書館展覽廳舉行,共展出許欽松山水畫及梁江書法新作各40余件。作為四十年前一同畢業于廣州美術學院的同窗,許欽松在山水畫創作上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而梁江則在理論建樹的同時,幾十年來也臨池不輟。本次展覽,許欽松的“大化山水”和梁江的“學者書法”,共同向廣東觀眾展現了當代嶺南書畫的新探索。
許欽松在開幕式上表示,書畫相生,書畫同源,作為畫家,如果書法水平不過關,是難以畫出有分量的作品的。梁江在接受采訪時也談到,中國繪畫歷來講究用筆,其技法精髓主要源自于書法,無論起轉承合、輕重緩急,都是有意味的形式。畫家通過運筆,可以體現其個性和藝術表達力,所以,中國畫中的線條內涵非常豐富,可以用于表情達意。“如果國畫家的書法功底不好,那他的藝術生命力一定長不了,有些行家看國畫家的作品,不用看畫面如何,只看落款題字就知道畫家的發展潛力如何了。表面上能畫幾張還過得去的作品,但字寫得極差的畫家是非常受制約的,而且這個短板很難克服,因為書法功底必須從小打下童子功。很多畫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現在我們辦這個展覽,也希望對廣東畫壇起到一點啟發作用。”梁江說。
作為一名批評家、研究員,梁江此次展出的作品中,真草篆隸都有所呈現,他表示,雖然自己難以做到每種字體都寫得特別好,但這個功夫是必須下的,今天的中國書壇,倒是存在著很多只能寫一種字體的“偽書法家”。“藝術一定要有個性,這沒錯,但很多人存在著一個認識誤區,以為有個性就是藝術,譬如只要把字寫得與別人不同,就是書法了。其實書法必須經過長期的錘煉,達到公認的水準后再尋求個性,這樣才稱得上藝術。現在書法家的稱謂被弄得很江湖化。”
同時,梁江還從藝術批評的角度分析了書畫實踐對理論研究的作用:“真正的批評家要引導公眾欣賞藝術品,分析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也要能指出作者的長處與不足,給出建設性意見。如果沒有實踐經驗,只能隔靴搔癢,說些外行話,是難以讓人口服心服的。做學術研究也一樣,如果自己沒有真切的感受,就會很隔膜,又怎么能研究得透呢?因此,多年來我養成了一邊研究一邊實踐的習慣。”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