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度照片: 《俄羅斯同性戀情侶》 2014年5月18日,俄羅斯圣彼得堡,21歲的杰恩和25歲的阿萊克斯,他們是一對同性戀人。 生活在俄羅斯的同性戀人變得越來越困難。 他們正面臨著法律和社會的歧視、騷擾。 Mads Nissen

突發新聞類單幅一等獎:2014年3月12日,伊斯坦布爾,一名女孩在反政府抗議活動與防暴警察的沖突中受傷。 Bulent Kilic(土耳其)/攝

長期項目類三等獎: 《發展與污染》 盧廣(中國)/攝

一般新聞類單幅二等獎:2014年6月7日,利比亞北部,意大利海軍護衛艦救助移民。 Massimo Sestini(意大利)/攝

體育類單幅一等獎:《一步之遙》 鮑泰良(中國)/攝

一般新聞類組照一等獎:2014年11月23日,在塞拉利昂黑斯廷斯埃博拉治療中心,醫護人員將因感染埃博拉病毒導致癲狂的患者帶回隔離病房。 Pete Muller(美國)/攝

一般新聞類 單幅一等獎: 2014年8月26日,烏克蘭頓涅茨克市中心的一間廚房。 Sergei Ilnitsky(俄羅斯)/攝

長期項目二等獎:《副作用》 Kacper Kowalski(波蘭)/攝 這是一個關于人類與自然之間復雜關系的紀實類照片項目,這組圖片是在一個在離地面500英尺高滑翔傘上拍攝的。該攝影師喜歡拍攝風景,然而作為一名飛行員,他的拍攝角度異于常人。
2月12日,第58屆世界新聞攝影比賽(荷賽)評選結果在荷蘭阿姆斯特丹揭曉,丹麥攝影師Mads Nissen的作品《俄羅斯同性情侶》被評為年度照片。本次大賽共收到來自131個國家和地區的5692名攝影師的97912幅作品,6名中國攝影師獲獎。
荷賽獎由總部設在荷蘭的世界新聞攝影基金會主辦,被認為是國際專業新聞攝影比賽中最具權威性的賽事。該會成立于1955年,1957年舉辦第一屆世界新聞攝影比賽。
關于年度照片
評委會主席 Michele McNally (紐約時報副總編、攝影總監):
這是歷史性的一刻,獲獎圖片需要有美感,有力量,并要有成為標志性的潛力。這張照片很美觀,也具有人性。
Pamela Chen(Instagram編輯部主任):
我期待著一張開放又有多重解讀的圖片,不僅只是針對單一事件,而應該提出一個全球性的問題。這張照片給我們演示了一名職業攝影師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做什么,給“用圖片講日常故事”設立了一個標準。
Alessia Glaviano(Vogue Italia,L’Uomo Vogue雜志資深圖片編輯):
這張照片超出了同性戀的范疇,是一個關于愛的全球性問題。它向世界發出了強有力的信息,不僅是同性戀,更有關平等、性別、黑白,以及所有有關少數人群的問題。
Donald Weber(攝影師):
荷賽比一場競賽更有趣,年度照片不僅在攝影社區引起一些諸如“我們是誰”、“我們要去哪”、“我們要說些什么”的爭論,它還會在更大范圍內起作用,圖片將被數以萬計的人討論。
社會的變遷、技術的更迭都讓今天的影像傳播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約翰·伯格說:“每一影像都體現了一種觀看方法。”“荷賽”的獲獎照片正折射出我們這個時代特有的觀看環境和觀看方式。
我們正生活在視覺文化的時代。今天,視覺資源空前豐富,而我們的思維方式也在發生著轉換。在這個充斥著各種影像的世界,人們接受著高強度的視覺轟炸,我們一方面對不夠刺激的視覺形象無動于衷,另一方面又會對具有強烈刺激性的視覺符號產生依賴。于是,我們的視覺期望值和對視覺快感的要求變高了,我們的觀看往往需要越來越強的視覺誘惑。所以,對照片進行華麗的修飾成為一種普遍的趣向,也成為一種必然。荷賽獲獎照片幾乎都是濃妝艷抹后出爐的。
在科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影像的制造、輸送和傳播對高科技日益依賴,視覺的狂歡與高科技的狂歡在同時進行著。比如,我們可以發現,遙控無人飛機航拍已經在攝影圈成為一種新的流行。比利時攝影師TOMAS VAN HOUTRYVE在本屆比賽獲得當代熱點類組照三等獎,他繼南都的陳坤榮之后,成為連續第二屆獲獎的航拍攝影師。
在圖片社交時代,即便是人們的私人影像,也往往存在于公共空間中。今天,私人和公共之間的界限日益模糊,攝影既深刻地根植于個人視角,又廣泛扎根于大眾的意識形態。越來越多的個人體驗、私人視覺記憶,進入了公眾視野,成為公眾記憶。獲得本屆比賽日常生活類組照二等獎的攝影師,似乎就是在用第一人稱在講述一個私人故事,這種私視角也打破了讀者習以為常的一種視覺刻板。而獲得本年度大獎的照片其實正捕捉了這樣一個隱私的瞬間。當然,今年來自西方的評委對俄羅斯的特殊關注,也是容易理解的。其實,假如在美國2014年度奧斯卡頒獎典禮上那張一幫好萊塢巨星的自拍合影成為荷賽的獲獎照片,人們可能一點也不會覺得奇怪。在社交媒體發布當天,那張照片的轉發量就破了世界紀錄,后來共有336.9萬條轉發。
說得遠一點,迎合圖片社交時代大眾視覺狂歡的心理,也許將成為攝影傳播者的重要課題。今天,用手機生產和分享影像已經成為大眾生活的一部分。而中國觀念攝影的代表人物之一劉錚,就在去年利用移動互聯網,激發普通人完成了《自拍 Selfie》這個項目。劉錚沒有“原創”,他只是激發著普通人隨時隨地用影像來記錄、表達、傳播、互動。在劉錚們看來,更“當代”的藝術,必然要和移動互聯網發生緊密關系。
近二三十年來,當代藝術開始熱情地擁抱攝影,進入攝影。于是,很多攝影作品與當代藝術的議題開始密切相關,有些來自傳統媒體的紀實攝影也被改造為畫廊和美術館化的觀看機制。當代藝術攝影家往往采用一種反報道的創作立場,他們放慢拍攝節奏,避開火爆時刻,并常常使用風格化的手法。
與他們不同的是,面對傳統新聞攝影受到的質疑,一些攝影師則利用藝術的策略去堅守攝影的紀實力量,從藝術的潮流與脈絡里尋求創作空間。他們不斷挑戰紀實攝影的邊界,不斷嘗試與其他攝影、藝術形式的融合。于是,“荷賽”中當代藝術的痕跡日益明顯。比如,本屆的兩組肖像類組照作品和當代問題類組照一等獎的作品都是有著明顯冷面(deadpan)風格的攝影作品。據《這就是當代攝影》一書的介紹,deadpan意味著一種不帶強烈情緒,但在空洞平淡、冷靜的表面下另有深意的中性美學。冷面美學幾乎成為當代攝影中最普遍的一種風格。
時代造就影像。今天,攝影師們在新的傳播環境中得到的個性解放,卻有可能使他們成為藝術上的流浪者。今天的新聞和紀實攝影者需要變化,也需要堅守。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