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東曄
張東曄:山東淄博人,北京上和拍賣董事長。日前記者在北京結識了張先生。當時他正在輔導孩子臨習啟功的書法。張東曄希望兒子將來能夠成為書畫鑒賞行家。果然有山東人直爽誠懇、感情外露的性格,我們后面的談話也顯得隨意和輕松。
從非藝術到純藝術的跨越
張東曄告訴記者:“早年在重慶當兵,那兒有一個渝州賓館,是重慶市的國賓館。賓館內的展廳掛滿了藝術名家的字畫,經常接觸受到熏染,逐漸對藝術產生興趣。退伍后被分配到山東鐵路,當了列車長。那會兒經常會遇到來自北京、南京等地的藝術家乘火車去山東做活動。我在火車上給他們提供很多幫助,常來常往之后成了朋友。我經常去拜訪他們,聽他們講書畫的鑒賞和藝術家的軼事,掌握了些美術知識。慢慢地被這個行業所吸引,心里充滿向往。正式進入這個行業是2005年,開始兼職做起書畫經營。到了2007年就干脆辭職,專業經營書畫。”

張東曄藏品 田黎明作品
率直和大氣,加之身邊有內行的畫家朋友,張東曄剛剛邁入藝術品之門起點就很高。2004年他買的第一張畫便是田黎明的,花了6萬元在當時并非小數。但他靠自己的藝術積累和獨到的眼光,第一次投入便取得了巨大成功。
張東曄在投身藝術品經營的同時,也潛心建立自己的藏品體系。從業十幾年下來收藏了大量的高質量書畫精品。雖然是從當代入手的,但具有一定實力的他把收藏方向逐漸轉向收藏資本更大的近現代名家。他告訴記者:“任何一個收藏書畫的人,你深入了解之后都會發現有那么一個逐漸升級的過程。都從低門檻向縱深過度。以書畫來說,如果我把當代研究透了,可能就會覺得不夠勁兒,自然把視野投向近現代、明清以至宋元。”記者還了解到,張東曄不僅擁有大量當代藝術家作品,遠古的青銅器他也有所涉獵。畢竟淄博是齊國的古都,生于斯長于斯,張東曄怎么能對那些偉大的器物無動于衷? 醉心于藝術將伴隨他終身。

張東曄藏品
從畫廊到拍賣的挑戰
談話間,常有人請張東曄幫忙鑒賞畫作。經過多年的磨礪,他儼然是個行家了。據他回憶:“2007年的時候在淄博開設了兩家畫店。很簡單,就是買進賣出。那時山東的當代書畫市場異常活躍。在‘全民皆掛畫’的情勢下,畫廊已然成為一項蒸蒸日上的巨大產業。一進入山東,從德州開始,這個氛圍就顯現無疑,濟南更是一個大的書畫集散地。青州是濰坊下轄的一個縣級市,常有玩笑說‘青州賣菜的都在買畫!’中國人的羊群效應,山東體現得最明顯,有幾個領頭的,后邊便有扎堆的跟。淄博自古就有收藏風氣,不僅僅有書畫,從古籍善本到青銅器、玉器,甚至文玩雜項一應俱全。文物藝術品的交易從文革時期就有萌芽,如今淄博有四個藝術城,每個藝術城容納約四五十家店面。經營傳統書畫的畫廊粗略估計有三五百家。”
張東曄最早在淄博的生意僅僅局限于當代傳統藝術,因為他擔心近現代作品存在的真偽問題會困擾自己。在他開畫廊期間又巧遇了2008-09年金融危機而帶來的藝術市場低迷期。“2007-09年這三年行情特別差,在畫賣得不理想的時候反而收藏了很多好畫。我們幾個朋友合伙,買了一百張田黎明的畫,日后證明我們的判斷和眼光是對的。
張東曄覺得,淄博的書畫市場即使再好,也僅僅面對那400萬人口,而北京則是面向全國,甚至將來可以面向世界。他早有“做文化必須去北京”的想法。經過幾年的鍛煉,完成原始的積累。2011年,他終于來到北京開創新的書畫天地。張東曄正好趕上了藝術行情的巔峰期,他借機充實了自己的基礎。
不愿意固守成規的張東曄希望有更開闊的空間和具挑戰性的經營模式。于是在2012年他加入了朋友的拍賣行,負責書畫。但各種各樣的原因使他最終決定離開。他一直尋找機會做自己的拍賣公司,終于在2013年重組了鼎州拍賣并將其更名為北京上和拍賣。
張東曄坦稱,經營畫廊和做拍賣是完全不同的感受。畫廊是個人行為,你要來買我的畫,我保證你買的是真的就萬事大吉。而拍賣行是公司行為,要處處注意公司形象。畢竟是一個中介機構,不僅要讓買方高興,也要讓賣方多獲得一些效益,這是非常矛盾的。要兼顧雙方利益必須要做到的首先是保真、保精。為此,他一直追求獲得一線名家的精品。
上和雖然是一家新開設的拍賣行,但因張東曄多年經營書畫,跟全國各地很多經營者、藏家都建立了非常好的聯系,加上他們嚴把質量關,控制收件的數量,使得兩屆的拍賣進行的非常成功。做拍賣的同時,張東曄還在亞洲大酒店開設了自己的亞洲美術館。談到開館的用意,張東曄說:“主要想借助美術館傳播些正能量。有一個展示平臺,讓大家知道什么是好的藝術品,什么東西值得收藏。同時也希望能夠挖掘一些尚處于市場低谷的藝術家,幫他們做一些宣傳和推廣。我計劃讓這個美術館經常做一些展覽。因展覽經常是不收費的,所以美術館目前還處于虧本經營狀態。”
我的理想——讓假畫絕跡
在藝術市場里的這十幾年的拼搏,經歷了快樂和痛苦,順利和磨難,曾被坑蒙拐騙,也看清了形形色色的人和事,不僅讓張東曄感慨系之,更堅定他在行業里樹立起自己的口碑——讓假畫絕跡。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很難。“如果現在做書畫生意的,誰能保證從沒有買過或者賣過假畫,我壓根兒就認為他沒做過這一行!我們都是吃虧過來的,交了無數的學費,所以特別痛恨賣假畫的。自己走眼倒也無妨,但被人編著故事騙的滋味更不好受。想看懂一幅畫不是那么容易,這個行業需要不斷地去認識人、不斷地去認識畫兒。”為了看懂黃胄,他曾帶著面包和礦泉水在黃胄炎黃藝術館一坐就是一天。做各種筆記,研究黃胄構圖和行筆特點。去北京畫院看齊白石,一待就是一周。因為經常碰壁,才讓他有這種耐心;因為容易上當,才讓他樹立信念:讓自己成為行家。
他有一套控制假畫的辦法。“雖然市場上的假畫我不能完全控制,但是自己的拍賣行可以控制。例如,近現代板塊我們自己有一定的鑒定能力,同時也請專家把關。專家可不是隨便找的,也是得到我們認可的鑒定者。而且不同的畫作我們會請教不同的專家。畢竟‘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會看啟功的,會看沈鵬的,不見得就能辨識王鐸。會看齊白石的不見得在張大千上面不會走眼。同時我們還強調不僅專業要好,人品也要好,是能夠信任的專家。”張東曄告訴記者,在書畫行業里,很多人確有真才實學,還有許多人是“飄在面上”的。曾經一張黃賓虹沒有出版著錄過,很多人不敢認,只有那么幾個人明白。真東西當然拍得特別高,真假功夫立現。

張東曄藏品
張東曄的理想是將上和打造成一個信譽度高、公平、專業的平臺。同時他也透露出希望把上和辦成綜合性拍賣行的愿望。雖然眼下只經營近現代書畫與當代傳統書畫,但在將來,他希望引進包括器物在內的更多品種。盡管目前主打當代以及近現代,他還是有自我的見解:“對部分當代類型的藝術我不會觸碰。如當下熱熱鬧鬧的‘當代水墨’和‘實驗性水墨’。我堅持認為傳統就是經典。即便再發展一千年,一味迎合西方的東西總是偏離本土文化的,畢竟東西方歷史根源不一樣。某些當代藝術家的那種繪畫語言我肯定舍棄,盡管賣得很貴,但把紅衛兵畫成陰陽臉,丑化中國人、丑化老祖宗的東西我一概不要。我還是做貼近傳統文化的東西。”
張東曄認為在藝術品經營的道路上他會經受各種各樣的磨難或流言蜚語,但他要堅定朝自己設定的方向走下去直到成功。他相信目前離成功還有很大距離,但在不久的將來無論是自己還是上和拍賣都能夠得到大部分業內人士的認可。
直言當代市場之亂象
張東曄認為目前當代書畫的市場非常不理想,而近現代則要穩定很多。“畢竟近現代板塊在藝術史上有定論,比較穩定,逐年在增長。而當代藝術家的定價體系未能建立,全憑藝術家一拍腦門今天要50萬,明天要80萬,非常不合理。”
也正是因為當代書畫市場定價體系的缺失,導致當代藝術家無理由的漲價變成常態。張東曄細說緣由:“很多藝術家覺得自己不缺錢了,無所顧忌地漲價。同時一些畫家用漲價的辦法抑制部分上門求畫者。更重要的是,藝術界嚴重的攀比心理,看到‘他漲了,我也要漲,因為我和他水平差不多’。如此這般地進入了惡性循環,藝術家的畫價便在不斷攀比中上升。”張東曄認為,“最根本的問題就是作品的定價權不能交給藝術家,而應該交給市場。他希望將來國家能出臺相關規范。的確,在國外,藝術家是沒有直接賣畫的,都是通過與畫廊合作,畫廊才是一級市場。而在中國,無端的多出了一個0.5級市場。而且還是零標準,直接導致一二級市場陷于混亂。如今,所有的畫廊幾乎都在抱怨他們在為藝術家打工!因為畫價在不停地增長。舉個例子,一個經營者五萬買了張畫,一段時間之后,六萬甚至七萬賣出。但當他再回到畫家那去拿的時候,發現價格已經漲到8萬了,再以10萬賣出后隨即發現藝術家那兒已經翻到20萬了!……整個中國藝術市場的通病:藝術家特別喜歡千方百計繞開畫廊直接跟藏家打交道。其實畫廊為藝術家做了很多的鋪墊,沒有他們的宣傳,藝術家的畫怎么能夠賣到今天的價位?然而這些藝術家卻視而不見,一經搭上藏家,就把畫廊拋到一邊了。國外的藝術家絕對不會自己跟藏家接觸的。如今我們經常笑談中國的藝術家身兼八職:又是畫家,又得當策展人,既是評論家,還做市場推廣宣傳工作,還親自經商賣畫,兼做社會活動家,跟官員、老板以及各種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怎能騰出時間畫畫呢?”
記者能明顯感受到張東曄的話語里隱含對如今當代書畫市場不規范做法的批評。“這是市場發展的障礙和瓶頸。我們知道黃胄先生是人物畫的大師,普通的作品賣到三五十萬一尺。而當代在世的人物畫家的畫價超過黃胄先生的很多,這里就不一一列舉了。如果黃胄先生還活著是不是得要五百萬一尺呢?現在很多人心浮氣躁,藝術上連座小山峰都沒有跨過去,還想追先人的珠穆朗瑪峰。既然藝術上沒追上,憑什么比他們賣得高?縱觀整個當代藝術家,只有王子武、江宏偉等少數人沒有形成倒掛,大部分都形成‘家里要得高,市場賣得低’的局面”。他對前輩藝術家一生積淀、厚積薄發所煥發出來的藝術才思感嘆不已:“ 85歲以前要是齊白石老人死了,就不會有齊氏今天的威望!84歲的黃賓虹先生不從北平回到杭州,或不在杭州定居,今天畫壇上可能也沒有黃賓虹了!而今天很多藝術家躲在家里閉門造車,不讀書更不看世界,無以與大師攀比。”
最后張東曄告訴記者,上和拍賣在當代板塊方面全部保真,所有書畫均經過畫家本人鑒定。如果購買者可以提供有力的證據證明畫作不真,20天之內允許退貨。但在近現代板塊方面,張東曄卻謹慎許多。“一張早年出版過的啟功,再版了數次,仍然會有人說不好。有些人說話不負責任。所以近現代部分我們不允許退換。因為拍賣不是畫廊,畫廊是我自己的東西,拍賣是接受別人的委托,款都打出去了,我拿什么來還你?”雖然因拍賣公司本身的規則對不能保真有相關特定約束,但張東曄表示自己的亞洲美術館可以承諾,但凡經手的作品,一定保真。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