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兩依博物館館長馮依凌
導言:兩依藏博物館是一家私人收藏館,位于香港著名的古董街荷李活道。藏主馮耀輝先生是香港金融界的知名人士,醉心收藏。館中以明清家具和西式化妝盒為主要藏品,家具皆為紫檀、黃花梨等上乘木材所制,西式化妝盒更是世界頂級珠寶大師以名貴材質與精湛工藝相結合的經典之作。馮依凌為香港兩依博物館館長,管理著家族龐大的明清黃花梨、紫檀家具及歐洲古董珠寶粉盒收藏,其收藏量位于全球前列。
與馮依凌(Lynn Fung)的訪問約在了香港兩依藏博物館。博物館位于上環荷李活道,這條長約一公里的道路上,密布了大大小小的古董商鋪和畫廊,買家不僅是中國人,也有許多洋面孔。香港政府推廣旅游活動雖然極少提及這條路上的古董買賣,但不妨礙這里幾十年來以古董買賣集散地揚名在外。荷李活道向來租金不菲,能買下該核心地段的物業,并建有一座四層樓、近兩千平方米的博物館(據悉花費近十一億港幣),創辦人之實力可見一斑。館墻為黑白兩色,并配有殖民地時期的百葉窗,館內嵌上深色的木椽,燈火明亮現代與往故感并存。私人博物館國外常見,但在香港還未流行,兩依藏的成立開創了香港私人博物館的先河。
“兩依”的其中之“依”正是館長馮依凌本人,另外的一個“依”是她的姐姐。兩依藏的標志就是依字的對稱倒影。說起“兩依藏”,不得不提及馮依凌的父親——創辦人馮耀輝先生,他是香港金融界著名人士,冠有香港“股壇頑童”之稱號。除了在金融界長袖善舞,馮耀輝癡迷收藏中國明清古董家具,尤其偏好收藏黃花梨、紫檀家具和稀有沉香,建立收藏的這30幾年以來,他挑選藏品的原則是“美、珍、稀”,且只買不賣,現今所擁有的家具超過300件,不少是大型的頂柜、屏風和床,成對的桌子、椅子等,可謂香港收集明清家具的先驅,并早已成為全球收藏最多明清家具的藏家之一。他的另一大愛好是收藏珠寶粉盒,涵蓋了大量卡地亞(Cartier)、寶詩龍(Boucheron)和梵克雅寶(Van Cleef & Arpels),所屬年代跨越19世紀晚期至20世紀中葉。目前,其收藏量為全球之最,為人津津樂道的當中包括英國瑪嘉烈公主及香港已故巨星梅艷芳所使用過的粉盒。兩依藏的展品來源于馮依凌家族的收藏,曾于展于北京故宮博物院、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倫敦Goldsmith’s Hall及香港亞洲國際藝術古董展展出。目前,“兩依藏”外借了265件藏品在頤和園德和園戲樓展出,戲樓建于1891年(清光緒十七年),是晚清宮廷戲劇活動的主要場所,也是目前國內保存最完整、建筑規模最大的古戲樓,展覽名為“粉黛千秋,香港兩依藏化裝盒?手袋珠寶展”,其中精品包括一個制造于20世紀之初的卡地亞化妝盒、1940年代的愛馬仕粉盒及一個精致的蛋形粉盒。
訪問前夕,我在工作人員的陪同下觀看展覽,三樓展廳入口處的背面連著馮依凌的辦公室,當天辦公室內坐了一位穿紫色T恤衫的男士,與馮依凌在聊天,那正是馮耀輝先生,據曾到過兩依藏的訪客反映,馮耀輝先生非常低調,如果遇到深諳明清家具的行家朋友,甚至會親自帶領觀看,當然這種情景并不多見。馮依凌辦公室由于被玻璃墻門隔開,她在里面辦公的情景外界也是一目了然,似乎也構成了兩依藏的一道風景。這位博物館掌門人非常年輕,訪問當天一襲黑色連衣裙,如同在新聞圖片中看到的她一樣,健康的小麥色肌膚,衣著風格簡潔,很有親和力,言談中不時夾雜著幾句英語。
馮依凌在香港就讀中小學,在美國西北大學取得文學學士學位后,她前往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攻讀碩士學位,修讀英國文學、后殖民文學等。畢業后,她返回香港開始協助父親管理家族龐大的藏品。馮依凌對古董的認識來源于父親,小時候如果她愿意聽,爸爸就會說家具的故事給她聽。她印象最深的是爸爸講床的故事,以前如果爸爸講書桌、椅子都覺得沒什么,但8、9歲左右,有一天,父親搬了一張明朝的黃花梨床回家,她和姐姐看到了十分吃驚。“之前知道家里的家具很古老,但看到這張床突然覺得,哇,那不就有400多年了,我和我姐姐就在那想豈不是有很多人在這張床上死了?哈哈,父親說我們怎么能這么想。那時候我和姐姐不是很想睡在這張床上,爸爸說我們不懂欣賞。” 小時候,她古董興趣并不是特別大,“以前很少會認真考慮這些是什么東西”隨著年歲的增長,她才漸漸地喜歡上這些藏品,而真正大量地閱讀相關著作,從學術上開始鉆研古董,是建立博物館的這幾年。每位到訪兩依藏的觀賞者,均能在館內導覽人員的陪同講解下參觀,每一次展覽、每一件展品的解說稿,都由馮依凌親自撰寫,“為什么明朝的人有這樣的凳子,為什么這款凳子是給皇帝坐的,這款凳子是給女人坐的,有蝙蝠、有龍的原因……這些故事便于客人理解藏品,我希望能從不同的角度給到訪者提供不同的故事,這種闡釋很重要,這是我讀書和我現在工作相通的地方。”馮依凌說。
從小在這些珍稀家具的圍繞下長大,馮依凌從來不必小心翼翼地使用,“家具是拿來用的”,這是她父親所常常強調的。雖然小時候大致有點概念這些家具比較罕有,不過真正喜歡上自家的收藏也有一點突然,她告訴記者,1980年代父親收藏之初,并沒有很多人認識到明清家具的價值,所以能以較為便宜的價格購入,但這5到10年間,中國內地古董熱飆升,古董家具市場價值增長速度迅猛,才讓她真正意識到家中藏品的罕有,并突然發現不只是她家喜歡這類古董,外面很多人也很欣賞,只可惜并不能經常接觸,于是她和父親開始考慮建立博物館,“讓其他人和我們一起欣賞,想看的都可以來看。”
最開始,馮耀輝的朋友擔心家具會遭到損害,馮依凌以開放的形式讓參觀者接觸,這是她在建館之初已堅定的方向, 如果觀眾無法用,這些家具只成為觀賞的花瓶,加之黃花梨、紫檀本身材質堅硬,除非是惡意破壞,一般不會有太大問題,開館至今尚未有任何事故。
在建館的過程中,馮依凌說每天都有新的挑戰,也是這份工作的一大樂趣。其中的一個挑戰在于,香港人對于畫廊和博物館的界定有時候不太明晰,尤其處于周圍都是買賣性質的商鋪,很多人問馮依凌是不是在畫廊里面工作,每次她都要解釋一番,兩依藏是博物館,不銷售。但博物館一樓對盈利企業開放活動場地,如何讓外界免除對兩依藏盈利的誤會,就是一個挑戰。馮依凌給博物館設定了三個關鍵詞:設計、工藝、傳統,譬如時裝品牌有愛馬仕、路易·威登、登喜路等,這類品牌不僅僅賣奢侈品,而是賣一種沉積多年的工藝。
兩依藏建館在荷李活道,也基于對這邊生態的考察,馮依凌說,來這邊買家具的很多人剛開始不一定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不了解價錢,譬如對最好的黃花梨長什么樣沒有概念,他們就可以在兩依藏博物館看了先。馮依凌在建館時也考慮到:“因為我們不是銷售的,氣氛就沒有太緊張,所以大家來看可以比較輕松。我去一家很貴的珠寶店看,我知道我并不一定買得起,但參觀起來就可能會不太自然,不舒服,但我們的是博物館,所以自然會自在很多,他們可以放松地問問題,但如果是商鋪可能就未必好意思問。”博物館和賣古董家具的店鋪是一個有機的系統,互相之間對整個社區都有好處的。此外,兩依藏也醉心公共教育,定期舉辦“兩依論壇”,邀請藝術家、收藏家、學者進行專題講座,囊括了香道、書法、鍍金時代的家庭博物館、歐洲皇室珍藏的中國銀器等。
如何在香港本地構成影響力,如何讓大眾提升對中國古董藏品的興趣,如何給香港帶來更多具有國際化水平的展覽,是兩依藏未來的目標。
不過,雖然管理著龐大的藏品,但馮依凌目前還并沒有真正地去收藏什么,她說她還在等待中,不過很清楚自己不會收藏的就是現當代藝術,因為這類的藝術并不能給她帶來情感上的交流。日常生活時,她購買的首飾也是裝飾主義風格(Art Deco),歷史的角度會影響她的品味。
當下,博物館正在進行的展覽是“卓爾家具展:古代桌椅設計及工藝”及“彌珍粉盒:稀世貴麗傳奇”。家具展展出古董椅子及桌子,可以從不同年代的桌椅演化過程,了解明清不同時期工匠所用的不同材質的黃花梨、紫檀。精品包括在展廳最顯眼位置的黃花梨夾頭翹頭案,長度超三公尺,是同類硬木家具中最大塊頭的家具,造型帶有傳統古建筑的精髓,桌面兩端翹頭形似飛檐,側腳有如寶塔基座向外伸延的輪廓,臺底還放一面長鏡,讓參觀者能通過鏡面看到桌面背部的紋路(下圖)。


黃花梨壽字供桌極為罕有,鏤空的柜面,桌緣略微上翹,渾圓的前腿柱踩委角線而下,拼接的圓形壽紋周圍有方形螭紋,是18世紀中常見的裝飾風格。

紫檀嵌百寶帶屜板平頭案
這張紫檀制的平頭案是現存平頭案中較為罕有的藏品,多數的紫檀家具傾向于雕工繁復的清宮廷式流風,出落簡明的明式造型紫檀家具很稀少,桌子在蘇州地區發掘,反映出簡練細致的江南家具傳統特色,相信其最初明末做過翰林院學士,輔導過皇家子嗣讀書的華太師華察。

紫檀大理石清式長椅
這張清式的束腰大椅展現典雅的南方風格。座面有方形圍子,連接拐子紋,做工干凈利落,背靠處嵌有大理石板,展現山在云霧繚繞間的景致,側面扶手把呈扁平狀,是十九至二十世紀之交廣式紅木家具的特色。

二十世紀初的宴會小手袋,是目前兩依藏展覽中歷史最悠久的一件作品,象牙制的圓形小圓章,絲質袋身以配以精細的刺繡和金屬扣,典雅瑰麗,出自日本工匠之手。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意大利珠寶品牌寶格麗的粉盒,外殼以原個龜甲制,為當年流行的設計,單顆鉆石及琺瑯裝飾在亮麗的盒面上起畫龍點睛的作用。

寶格麗珠寶盒,盒面以原塊龜甲制成,設計簡約,凸顯了材質的珍貴。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