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方藝術大家》雜志截圖
文/臧紅花
1988年10月15日,一個燦爛的秋日,北京慕田峪長城腳下,順著蜿蜒的山路,浩浩蕩蕩地開來一個車隊,為首的是一輛解放牌卡車,車頂是一群長發飄逸的青年,彈著吉他,敲著架子鼓,放聲高歌。他們是丁武、張炬、老五、李彤、何勇、張嶺等人,還有幾十人的自行車隊緊隨其后,幾輛大客中載滿了來自京城的青年藝術家,八大藝術院校都加入了這個隊伍。眾人齊聚在慕田峪長城的入口處,等待著這次活動的組織者。溫普林站在人群中,只說了短短的一句話:“兄弟們,記住今天,這一天肯定是空前絕后的!”站在溫普林身旁的一位樂隊成員插了一句:“大哥,咱別絕后行嗎?還得接著玩兒呀。”
整卡車成噸的白布被眾人從車上卸了下來,運往山頂。樂隊的樂器、音響、燈光等設備也都被運至山頂的烽火臺上,上千米的電線也被架接到山頂,5臺攝像機被安排到預定機位,只等待藝術家們登場。

資料圖片
事后,中國美術報頭版發表了標題為“電視藝術片《大地震》將進入后期制作”的文章,對這次藝術活動進行了全面報道,文中寫道:今年10月15-16日,該攝制組在長城組織并拍攝了一次特別節目,來自藝術院校和文藝團體的青年藝術家,有組織或自發地參加了這次“告別20世紀”的藝術活動。一天一夜的長城狂歡,從青年人追隨卡車上的搖滾樂隊上長城開始,而后用成千尺白布捆綁長城,接著是一系列行動藝術:從京劇演化出來的跳神舞,現代舞劇片段、獨舞;捆扎、紋身的身體藝術;關于21世紀的講演;充滿世紀末情調的戲劇場面;一部無人能解的“天書”;烽火臺上滾滾的狼煙,最后是長城上的搖滾之夜,人們在演唱和狂舞中達到高潮,第二天清晨又回到古老而寂靜的都市。
可以看出,這個藝術活動的主題是非常明確的,“告別二十世紀”表現了當時藝術青年們的一種心態,告別過去,走向未來的一種心情。溫普林在《中國美術報》同期發表的文章“編導的廢話”中寫道:據說世紀末總會產生這樣一些“混蛋”。這群怪物很是“神經”,他們急不可待地要走向下一世紀,從內心到行為都充滿了惶惑不安,而外表卻又努力做出很是瀟灑的模樣……
我熟悉身邊這一切,熟悉他們的選擇、熟悉他們的悲歡,我喜愛這些混蛋,但愿也有人喜歡我,我自己也是個大混蛋。

資料圖片
文中還有兩首溫普林為影片創作的搖滾歌詞:
隨著末日的來到/我不在希望中尋找/希望實在是虛無飄渺/我只會亂蹦亂跳/長輩的教導和勸告/全部是嘮嘮叨叨/死亡的路自有千萬條/要擺脫希望的纏繞/耍實實在在的需要/要一段香腸一杯酒/要為瀟灑和幽默自豪 鼻青臉腫兩千年/踉踉蹌蹌萬里路/從前現在和后來/神話傳說和典故/烽火箭垛123/青磚綠草345/將你的全身都裹?。瘹埰频乃闹矔冻觯∧愕母觳猜冻瞿愕耐龋∧愕钠ü陕冻瞿愕淖欤粐?、包不緊、綁不牢、繃不?。6.敭斃迲鸸模怎咱勠勛吣愕穆?br /> 在今天看來,這就是80年代中國的嬉皮精神,長城的一天一夜已成為80年代這種嬉皮精神的經典記憶。在那一天,長城成為藝術家們自由表達的大舞臺。
那是個周末,大批游客不斷涌入拍攝場地,這是攝制團隊所沒有預料到的,分布在幾處表演場地的攝制小組分別用步話機告知溫普林現場失控的局面,此時的溫普林坐在一個可以俯瞰全局的山頭喝著啤酒,聽到這個消息,他沒有絲毫緊張,反而興奮不已,告知各個山頭的副導演,不要阻止人民群眾的介入。此時,劇組的制片們也紛紛告急:按照四百人規模準備的食物遠遠不夠,因為不斷有年輕藝術家陸續趕來。溫普林的回答是:“按原樣兒再來一套!”當時準備的食物主要有面包、香腸、啤酒、汽水,還有咸菜等等。
張明偉帶了幾十個舞蹈學院的學生,表演了現代舞劇“大地震”的選場;戲曲學院的鄭子茹創作的“招魂”;藝術家盛奇將自己包扎起來,表演了“太極”;徐冰在現場分發了印有他作品“天書”的背心,并帶著助手拓印長城,實施他的作品“鬼打墻”;更多的年輕人在鼓樂喧天的狂歡氣氛中,用上千尺白布開始包裹長城,作為搖滾演出舞臺背景的烽火臺頂上垂下來的是牟森繪制在白布上的撲克牌圖案,像巨幅的舞臺幕布,山谷中飄蕩著成卷兒的白色衛生紙,隨風飛舞,當時京城的許多外國留學生也參與了此次狂歡。暮靄之中,藝術家們點燃了他們從八一電影制片廠淘換來的,用來拍攝戰爭場面的煙餅,綿延十幾里,烽火臺上狼煙四起。牟森放飛了象征著潘多拉匣子的“天燈”。搖滾之夜開始了,登臺演出的有當時“黑豹”樂隊的丁武、張炬、李彤等人,“五月天”樂隊何勇、張嶺等人,其他的有秦齊、竇唯、巒樹等等,幾乎匯聚了當時京城所有的搖滾青年,那一夜的狂歡直接影響了后來許多新樂隊的誕生。下山之后,丁武、張炬創立了“唐朝”樂隊,第一個女子搖滾樂隊“眼鏡蛇”也誕生了。

資料圖片
秋日的北京,山區的溫差已經很大,年輕人們蜷縮在白布之中,沿著城墻兩邊,躺倒一片。后半夜,順著長長的甬道,在睡倒的人群中間,張明娟披著紅色緞面長袍,在人群中跳起了她的作品“巫”,像一個迷幻的薩滿巫師在宣示著一個不祥的預言。溫普林在后來的回憶中多次提到:藝術家就是巫師,具有預言的本能。
回放“大地震”的影像,無疑就是后來真正地震到來之日的一次預演,大地震其實記錄的就是真正地震到來的前兆。
80年代的藝術家們普遍對于成長過程中的傷痛有著深深的記憶,最早的行為藝術家幾乎都選擇包扎作為藝術的表現手段,表達了他們對傷痛的記憶、反思和迷戀。而把長城作為一種傷痛、殘敗和屈辱的象征,這與當時剛剛播放不久的一部電視片《河殤》也有著直接的關聯,影片哀嘆黃河文明的衰落,主張擁抱蔚藍、擁抱大海,融入世界文明。片中把長城作為閉關鎖國的象征,提出了中華文明的出路在于打破兩千多年封建專制的超穩定結構。
美術報的報道中還詳細的介紹了這次活動的緣起:由“盲流”藝術家溫普林編導,并與眾多青年藝術家合作拍攝的電視藝術片《大地震》,已于今年9月正式得到民間文化學術團體21世紀研究院的主持與資助。21世紀研究院的前身——走向未來叢書編委會,以主持出版“走向未來”叢書、雜志,主辦《走向未來》畫展,主謀電視片《河殤》,聞名海內外。
80年代中期,溫普林主動放棄高校的教職,開始以“盲流藝術家”自居。那時,北京的藝術院校出現了一批不服從國家分配,不愿意回到家鄉或偏遠地區工作的藝術青年。在北京,沒有戶口,沒有工作單位,沒有固定收入;在當時的中國,他們被認為是社會上的“盲流”。這批“盲流”最早的落腳點就是圓明園的福臨門村,他們是華慶、呂力、張大力、王德仁、盛奇、張念、牟森等人,溫普林《大地震》的鏡頭最早對準的就是他們。

資料圖片
溫普林回憶:“我在大學里一直玩兒實驗戲劇,最初這幫哥們兒都是跟我一起拍戲做舞美的,當時我們還成立了中國大學生藝術團,由八大藝術院校組成,大地震最早的影像記錄就是從這時開始的,這也是后來“包扎長城”有那么多藝術院校參與的原因。”
1988年,《河殤》的播出震撼了一代人,溫普林決定直接登門拜訪《河殤》的總策劃、《走向未來》叢書的主編金觀濤先生。叩開金先生家門,溫普林直接表達希望得到他的支持。他告訴金先生:河殤表達的是對歷史和未來的思考,而他們要表達的是當下壓抑不住的震蕩在藝術界的反映,他們希望打碎、推翻、重新來過,利用長城搭建一個舞臺,讓藝術家自由表達,展現這個躁動的時代和他們不安分的內心,以及對跨越到21世紀的渴望。

資料圖片
當時的金觀濤正在籌建21世紀研究院,溫普林的狂想與他的理念不謀而合。
金先生問道:“你的活動需要多少資金?”
溫普林說:“您能給我多少支持?”
金先生轉而問他的助手陳越光,“我們賬上有多少錢?”
陳越光回答:“還有28000。”
溫普林:“夠了!”
陳越光笑了一下,“總得給我們帳上留點兒錢吧。”
于是,溫普林拿到了27000元。
真正的地震來了,溫普林離開了震中北京,遠赴西藏。十年之后,由于種種不可抗力,當年拍攝的素材僅剩不足三分之一,溫普林制作了一部短片《前衛十年》。他請來剛從美國回來的洪晃幫他撰寫英文解說詞,看過影片,洪晃脫口而出:“普林,這是中國的WOODSTOCK呀!”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