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見林小淇,她正在為同學準備的“北大后E藝術沙龍”活動中熱情地向企業家同學們推介中國的當代藝術和文化產業。從初涉藝術圈的主持人,再到藏家,直至一個藝術的頂層推廣者,經歷過幾次身份的轉換,她已經成為一個當代藝術向頂層生活的輻射者,用她的話說,“成為一個橋梁的作用。”這種橋梁的方式,也成為中國藝術與收藏群體連接渠道的一種全新嘗試。

主持人轉型
與一般的藏家不同,林小淇認識藝術家的過程要從一檔訪談節目開始,而且當時只是單純地作為采訪對象進入這些藝術家的創作世界,那時還是主持人的林小淇沒有想到,幾年之后,她會以藏家的身份進入藝術行業,甚至成為一個藝術的推動者。2005年,當時還在央視擔任主持人的林小淇收到一份邀約,一家臺灣的電視公司要做一檔藝術家的訪談節目《畫中畫》和《寶中寶》,請她擔任主持人。當時藝術市場正處于一個快速上行的階段,非典之后中國的拍賣市場正在飛速增長,但對公眾來說,還沒有形成足夠的傳播力。這個欄目開了一個藝術家訪談的先河,讓藝術家系統地出現在電視媒體中。這樣的機緣也讓林小淇一下子和藝術家拉近了距離。
“有誰比我更幸運呢?我看作品的時候,是聽作者在為我講述背后的故事,他創作靈感的源泉,投入什么樣的感情在作品里。每一幅都有非常詳細的解析創作的歷程,很多東西是融入到作品里去的??戳诉@些作品以后覺得很觸動心靈的,因為不只是一幅紙上作品,它是一段故事、一段回憶、一段感情,很多東西傾注在里面,從那個時候開始,這些作品在我眼里面都是靈動的,有血有肉的東西。”她說,“那時候還沒想到,藝術會成為我的事業。”
節目組對“完全沒有任何藝術功底”的林小淇提出很多專業的要求,前期籌備團隊中有很多美院的學生和學術顧問,她需要短時間內大量吸收藝術的相關知識,林小淇開始頻繁出入各大美術館和展覽現場,閱讀各種資料,她坦陳,當時節目請來的嘉賓,她并不十分了解他們在藝術圈中的地位,“現在說出來的名字都是比較牛的人,當時沒有這種意識,只是作為采訪對象。做媒體的人在那種平臺上還有某種優越感,單純以一種平視的心態完成正常采訪。”
“平實和踏實。”林小淇這樣形容和藝術家的交流,從媒體身份起步,以單純的好奇走進藝術家的生活,那時對市場完全沒有概念,甚至不了解這些藝術家到底有多大“腕”,“像王沂東當時會請我們團隊的人去他家里面吃飯,會有一些私人的交往,當時說實在的我并沒有覺得他是多大的一個腕,因為我對于市場這一塊完全不知道,只是別人說他的畫很貴的,但是我覺得跟他相處如一位師長般親切。”林小淇笑道,一次兩人聊天,王老師說可以她為模特畫一張肖像,“您給我畫一個多大的?王老師說畫張A4紙。我說A4紙太小了,怎么得好幾個A4紙吧。我還對他說你畫的女孩的衣服都不太適合我穿。如果是現在,我肯定天天纏著他,到他家拿個板凳蹲著,等著他給我畫哈哈!”
讓林小淇印象深刻的還有忻東旺,“我們做節目的時候藝術家都是在外面排隊等著我們,多少個小時都得等。忻東旺老師脾氣特別好,我們當時那場節目,我們一天最多錄四五場嘉賓,從早上工作到凌晨。當時忻東旺老師來的挺早,因為有一個嘉賓中途要趕飛機把他的場次提前,忻東旺老師一直等,等到很晚,在我們的演播室候場區坐了差不多有八個小時,依然非常謙和。”

美女藏家入場
2009年,林小淇離開央視創業,到2011年開始有了自己的積累,開始正式進入收藏的領域。在那段時間里,林小淇結識了資深的藝術圈資深經紀人w君,成為林小淇轉向收藏的一個重要節點。
“她帶我去看很多的畫展,拍賣會。之前是因為工作不得不去,到這個階段就是因為熱愛和學習,逐步開始接觸藝術。”從那時起,林小淇開始出入拍場,但沒有在拍賣場賣作品,“我們去拍賣的時候為了看藝術家的市場情況,體會那種氛圍,其實是我學習的一個過程。”
林小淇早期的收藏線路以學院派的油畫起步,并得到了閨中好友藝術圈資深經紀人w君的諸多指導,收藏類似郭潤文、冷軍、龐茂琨、忻東旺等藝術家的作品。林小淇第一次出手收藏就是看了郭潤文的作品,林小淇去郭潤文的工作室做客,看到他很多古典的少女形象,“從我當時的審美,喜歡更加寫實的作品,而且偏好一些明亮色系的。當時收藏的目的是擺在家里。裝飾性是我的需求。”在w君的建議下,林小淇購買了一批郭潤文老師的作品,“我只是按照我的個人喜好去挑選作品,但是她會結合市場、學術幫我做一個綜合的把關。所以跟她在一起感覺比較踏實,雙保險。”林小淇笑道。
隨著在藝術領域的深入,林小淇的個人收藏和審美趣味也從寫實過渡到抽象、表現主義等風格的作品中。2013年的時候,由w君參與的譚平個展開幕,林小淇也第一次從寫實轉向了對抽象作品的關注。 w君還記得當時的情形:“開始我對林小淇期望沒有那么高,覺得她也許不會特別喜歡,但是看完這個展覽之后她感覺很好,再加上我們做了幾場活動講堂,她每次都去聽,隨著對藝術家了解的深入,她覺得抽象不像她想象的那么難以接觸和高高在上,反而覺得看著很舒服,并且收藏了其中幾件作品,就這樣在她的生活中培養起了對于抽象藝術的感覺。我們相當于是一個互相的鼓勵,我給他學術上的建議,她從藏家的角度也給了我信心,不停地在跟進。我們都很看好這個板塊,而且抽象藝術現在還是一個市場相對的低點,所以當她有意向做藝術投資的時候,我就告訴她應該把抽象藝術作為一個主力的板塊去做。”

頂層藝術推手
林小淇說自己沒有想過會作為藝術行業的從業者,她坦言做藏家最初只是滿足自己的審美需要。至于自己收藏藝術作品保值還是升值,她甚至沒有太多關注過。但是基于林小淇在收藏方面的積淀,很多生意上的朋友也開始越來越多的向她詢問,“他們有這樣的需求,我也會像他們推薦。別人問我說為什么那么自信?因為我在主持的時候積累了藝術家關系的優勢,而且我的朋友也不會倒買倒賣,也是出于收藏的需求。我想為什么我不去做一個橋梁的作用,但沒有想去開畫廊或者是做這樣的零售業務,只是想做藝術家和藏家之間的一個橋梁,慢慢覺得可能會延伸出很多其他的類似于橋梁作用的項目,我就萌生了搭建平臺的念頭。”
于是,林小淇加速了自己藝術商業模式建設的進程。起初,林小淇義務幫朋友推薦作品,也介紹藏家和藝術家認識,“我不忌諱讓藏家和藝術家認識,對我來說,搭建更大更好的平臺才是我想要的。”于是她開始操盤藝術品投資,開始幫助自己原來生意場上的朋友進入收藏圈,幫助他們推介藝術家作品。
在林小淇的藝術事業的設計中,包含兩條線索,一個是商業投資公司,主攻藝術商業方面的項目,包括藝術家的代理,展覽推廣、藏家推介、藝術沙龍等等項目,也包括藝術品基金的操作。另外一條線索則是林小淇一直以來的理想——打造一個純粹的“為藝術而藝術!”的平臺!
在林小淇看來,唯有藝術是純粹的,不受任何空間、時間的限制的,能夠保留下來的美好傳承,基于此她相信在藝術能夠帶給她更多的附加值,甚至是意外的收獲。于是與商業項目平行,林小淇還成立一個公益基金會,名字叫“ARS”,源于拉丁語意思是:為藝術而藝術!相對于商業項目會做一些非常成熟的藝術家,公益基金會則會針對青年藝術家則以更純粹的方式支持幫助他們。
“最初的設想是支持一些特別優秀的美術學生,同時利用藏家資源直接幫助美術學生,也幫助藏家選擇成長期的作品!在藝術圈里有很多還沒有被挖掘出來的金子,我們也希望能發掘出好的藝術家。我是一個有些理想主義情結的人,我有的能力是我有藝術家和藏家的資源,通過嫁接其實可以幫助一些年輕的藝術家!為藝術而藝術可能是我最終的一個情結!”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