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中午的高原陽光頗為刺眼,但是嘉絨藏族居住了數百年的西索村卻透露出一絲靜謐。走進這座阿來筆下的藏寨,處處可以感受到村民們的閑適和寧靜,也正是在這樣的環境里,造就了三郎羅爾伍這樣年輕的唐卡畫師。
見到三郎的第一眼,便可以感受到他身上安靜的氣息,這與他26歲的實際年齡并不搭。而在初步了解唐卡藝術后,才明白“安靜”是唐卡畫師所必備的特質。按照三郎的說法便是,唐卡工藝復雜,耗時耗力,多數的時候都是一個人慢慢地畫,一坐便是一天。所以,唐卡畫靜心,耐得住寂寞。
“即使對藏族有所認識,但是真正了解唐卡的人還是少數”,三郎感嘆道,從9歲開始,自己跟隨村子里的前輩學習繪畫唐卡,而現在幾位老人則已封筆,不在繪畫新的唐卡。作為西索村唐卡藝術的繼承人,將嘉絨藏族的唐卡原汁原味的傳承下去便成了三郎現在最大的心愿。
“唐卡”,即是一種用純金、銀和天然礦物顏料畫在布、皮革和紙上,或者刺繡在絲綢上的彩色卷軸畫。因繪畫題材涉及藏族的宗教、歷史、文化和社會生活等諸多領域,堪稱藏民族的百科全書。在三郎看來,唐卡可算的上是“筆尖上的藝術”。
“唐卡繪畫時只用毛筆最尖的筆尖一點一點描畫,十分考驗畫師的耐心和穩定”,三郎羅爾伍介紹道,唐卡繪畫前,首先要經過選擇題材,確定草圖,上色和染色等多個環節一副較為簡單的唐卡最少也需要一個月才能完成,尺寸較大的往往需要一年以上或者數年時間才能完成。以記者現場看到的一副1.5米X2米的唐卡草圖為例,完成時間最少在一年半以上。
除了長時間的繪畫過程外,傳統的唐卡繪畫在用料上也十分講究。三郎所采用的畫布,便是一種自己編制的土制麻布,經過特殊處理后方可用于唐卡繪畫。此外,唐卡顏料則多來自于礦物質和本土的天然植物。
“淺綠色的顏料是孔雀石磨碎而成,時間長了,你會發現下面的顏色要比上面更深,這就是礦物質沉淀的現象”,三郎介紹道,黃色的顏料則來自于山上一種叫做“噶哇(音譯)”的花卉,將噶哇花搗碎、熬煮、沉淀、過濾、晾曬和提取多個環節,方可做成唐卡的顏料。
相比于唐卡的創新性畫法和顏料,三郎則更傾向于傳統的唐卡繪畫技法,這與其作為傳承人不無關系。“現在傳統的唐卡繪畫風格、用料面臨失傳的危險,能夠保持原汁原味唐卡制作流程便顯得頗為珍貴,傳承的藝術也更有價值”,三郎感嘆的說道。
為了推廣、傳承傳統唐卡藝術,三郎開始接受來自全國各地的學生到西索村學習,免費傳授唐卡繪畫技術。而遠赴馬爾康學習唐卡藝術的,不僅包括國內各美院的大學生,甚至還有50歲、60歲的工藝美術專業人員登門學習。未來,三郎希望能夠在西索村建立專門的唐卡學校,讓嘉絨唐卡藝術繼續傳承下去。
專訪馬爾康西索民居唐卡傳承人三郎羅爾伍
專訪馬爾康西索民居唐卡傳承人三郎羅爾伍
專訪馬爾康西索民居唐卡傳承人三郎羅爾伍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定制獨一無二
打造專屬手機殼!
打造專屬手機殼!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