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6歲高齡的程玉英特意從榆次趕來參加展覽
提起程玉英、王愛愛、花艷君等人的名字,你肯定不會陌生,要知道這是咱晉劇梨園行中讓人能豎起大拇指的角兒。就算你聽過這些大腕唱的戲,可是你見過他們的書畫作品嗎?2月10日,“翰墨丹青梨園春書畫展”在太原美術館內拉開帷幕,160余件書畫作品全部出自我省戲劇界從業人員之手,其中不乏一些享譽三晉大地的戲曲名家、中國戲劇梅花獎、文華獎的獲得者們也紛紛揮毫潑墨,踴躍參展。當你置身其中欣賞時,會有別樣的感覺,因為昔日舞臺上熟悉的身影變成了一幅幅書畫作品中的“落款”,不禁讓人有種錯覺,是不是會唱戲的就會寫書法?或者說,在弘揚戲曲文化的同時,也秉承著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之情?今日,咱就一起聊聊梨園行藝術家跟書法藝術的淵源。
戲曲表演中,演員在舞臺上揮毫潑墨的場景并不少見,能跟書法結緣,這應該說是職業本身所賦予的,用這些戲曲名家的話來說,“你要演得像,總得體驗生活,這一來二去之間,就培養了對書法的愛好,久而久之也就開始練習毛筆字了。”
著名影星何賽飛,接觸影視劇前是名越劇演員,她跟書法的淵源也很深厚,她曾經提出,要將學習中國毛筆書寫技能納入義務教育階段必修課程。她跟書法結緣,就是因為劇情需要,她需要在舞臺上騰空寫條幅,于是拜師、練字,一切都從零開始學,日子一長也就培養出了對這門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何賽飛曾經說過,有了毛筆字墊底,再用其他筆寫字都不怕了,這就是一名演員為藝術奉獻,為藝術再修煉的過程。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任岫云的作品也在本次展覽當中,據說這位荀派傳人有其過人之處,那就是能在臺上邊唱邊畫,不僅唱腔動人,而且所繪作品同樣堪稱精彩。
曾經跟著名晉劇表演藝術家武忠老師的女兒聊過天,我問她為什么武忠老師如此喜歡書法,她說了,藝術是相通的。當時,我還不太明白,但在網上無意中搜索到了名為“尋妙玉喝茶去”的博主寫的一篇名為《兒子用書法教我學唱戲》的博文時,頓時茅塞頓開。博主寫到,練習毛筆字亦如唱戲那樣,“開口就像毛筆字的起筆要起得不露痕跡,欲左先右、欲放先收;氣息要連貫,看似停頓實則是下一句的開始,如寫字要首尾相顧;行音要圓潤,氣足而含得住,像毛筆行筆要似血液在血管里流動既活又潤,不能折不能斷;尾音要含得住,像書法的每字結尾,筆要穩得住,墨要送到位。”這樣的練習和貫通,恰如其分地形容了書法與唱戲之間的聯系。
展覽當天,96歲高齡的晉劇藝術家程玉英特意從榆次趕來,在她的身邊,簇擁著不少晉劇愛好者,而在其書寫的“壽”“藝”兩幅作品前,更是有人在排隊等著拍照。程玉英看到了,有些不好意思,“我練習毛筆字的機會不多,但我覺得練字對戲曲表演有好處,而且對身體也有好處。”作為馳騁在戲曲表演行當中的大家,程玉英說,“在舊社會,人家學習京劇的團隊就很講究,不僅要有藝術課,還有文化課,他們就有機會練習毛筆字,我們當年沒趕上,所以要補上這一課。”同樣,唱青衣的83歲花艷君也覺得,“舊社會,窮人家的孩子才去唱戲了,咱都沒文化,等到了新中國的時候,咱們藝人的身份提高了,大家都說你在舞臺上是文化傳播的使者,所以我心里可有壓力了,咱都傳播文化了怎么能不學文化?”50歲那年,花艷君走進了老年大學,開始學習國畫、毛筆字,閑暇在家時,就會創作一些書畫作品,這回她帶來自己的山水畫《富貴年華》,還頗有點水墨畫的味道,讓不少同行贊不絕口,性格開朗的花艷君則樂得合不攏嘴。這,就是藝術的魅力吧,至少那份贊美,能讓已經習慣了掌聲的老一輩藝術家們感到片刻的尊重和歡愉。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