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歷來有許多評畫標準,其中有一則是“古意”,以古意來評價中國畫的傳統(tǒng)文化高度、深度與力度。畫家多以為,古意的“古”是時間概念,其實不然,其更多指的是中國文化意蘊。文化意蘊越厚重,“古意”越深。更深一層分析,中國畫尤其是寫意畫當中,不但強調“古意”,還強調“高古”。尤其是文人畫,它有著一定的哲思高度,同時還具有文氣和高端、高雅的古意。
一百年多來,由于大環(huán)境所致,中國畫被認為是落后的畫種,而“古意”更被認為是中國畫保守落后的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對比西方“新生派”大量的淺薄作品,會發(fā)現(xiàn)中國畫的“古意”,其厚重感反而是中國文化的一大特點。
然而,并不是說所有的中國畫都有“古意”。在讀書畫時,我們會發(fā)現(xiàn)有些書畫盈滿古意,而有些卻十分淺薄。實際上,“古意”并不以年代來計算,而是從文化含量的角度來衡量。如篆刻,特別推崇秦漢印和明清文人的印,而唐宋印的中國文化意蘊不深,少了幾分“古意”。因而,在篆刻這方面,唐宋印遠比不上其詩詞地位。
相對于傳統(tǒng)的中國畫,當下的中國畫“古意”要淺薄些許。嚴格意義上來說,當下不少中國畫只能算是一般的水墨畫、彩墨畫,而稱不上真正的中國畫。為何?傳統(tǒng)中國畫有著深厚的意蘊——“古意”。缺乏“古意”,作品的高度、深度與厚度便夠不上。這是由于,現(xiàn)在許多中國畫家的中國文化修養(yǎng)并不高,多從西方式美術學校學習素描、色彩出道。甚至毫不夸張地說,他們拿著中國的筆和墨,畫著一般的水墨畫、彩墨畫,作品難見中國傳統(tǒng)文化底蘊,其中缺乏“古意”,顯得淺白。
寫意畫如此,工筆畫亦如此。如今的工筆畫,很難再見到前人如東晉顧愷之《女史箴圖》、《洛神賦圖》,宋代《清明上河圖》這些古意高盈、中國文化意蘊精神的作品,更多是向西畫的裝飾畫、“裝潢畫”靠攏了,有淺白淺薄的“形式感”而無深沉的“古意”。
反觀西畫,亦面臨“古意”或稱“經(jīng)典意”削弱甚至盡失的窘境。西方古典主義繪畫亦講求深度,經(jīng)典之作千百年來各領風騷,長盛不衰。發(fā)展到現(xiàn)代主義畫派,一味講求“新意”,很少關注作品的思想文化高度、厚度與力度,作品經(jīng)不起考驗,風光數(shù)年以后便難尋其蹤跡。
我們回到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來研究它的相近于中國畫的“古意”。在這里首先要弄清楚“文藝復興”的先驅到底復興什么,他們反對中世紀神性,提倡人性,倡人文主義,倡導復興古希臘羅馬的文化精神及藝術。隨后很長時間里,文藝復興帶動了整個歐洲的文學、藝術等領域的發(fā)展。因而,西方文藝復興繪畫要復興的“古”意,指的是古希臘、古羅馬精神、文化、藝術。它的“古意”與中國畫所追求的“古意”有異曲同工之處。
因而,無論中國畫抑或西畫,新的作品是否經(jīng)得起考驗,還需回歸作品的思想及傳統(tǒng)文化高度、深度與力度。否則,新的作品一方面顯得淺薄無力;另一方面,這些新的作品很快便會被更新的作品所代替,從新變成舊。
在中國漫長的歷史當中,“古意”的表現(xiàn)形式并非單一,而是切合時代環(huán)境,如漢代大氣厚重、唐代雍容華貴、宋代高雅、明清書卷氣濃。無論何種方式,均散發(fā)出絲絲濃濃的中國味道,或高雅、或抒情、或書卷氣、或文人氣。作為現(xiàn)代的國畫家,應把中國古代積淀的文化精神的氣質、意蘊融入作品之中,根據(jù)自己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結合自身性格、愛好,吸收升華中國畫的“古意”,通過寫意畫、大寫意、工筆畫,煥發(fā)出近代、現(xiàn)代與當代生機與張力。這種生機既有當代人的審美趣味,也有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深厚精神情操。
國畫古意的當代生機
國畫古意的當代生機
國畫古意的當代生機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wǎng)”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wǎng)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wǎng)”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wǎng),否則本網(wǎng)站將依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wǎng)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定制獨一無二
打造專屬手機殼!
打造專屬手機殼!



皖公網(wǎng)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