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一

圖二
黎展華(廣東省收藏家協會副主席)
陸儼少(1909年~1993年),現代畫家。又名砥,字宛若,上海嘉定縣南翔鎮人。1926年考入無錫美術專科學校,1927年考入無錫美專學習,同年從王同愈學習詩文、書法;次年師從馮超然學畫,并結識吳湖帆,遍游南北勝地。1956年任上海中國畫院畫師。1962年起兼課于浙江美術學院,1980年在該院正式執教,并任浙江畫院院長。擅畫山水,尤善于發揮用筆效能,以筆尖、筆肚、筆根等的不同運用來表現自然山川的不同變化。線條疏秀流暢,剛柔相濟。云水為其絕詣,有雄秀跌宕之概。勾云勾水,煙波浩淼,云蒸霧靄,變化無窮,并創大塊留白、墨塊之法。兼作人物、花卉,書法亦獨創一格。
陸儼少先生在通過各種筆墨技法之探討,終于在自己的作品中突破地進入了新的表現層次:勾云、勾水、大塊留白、墨塊等等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特殊技法是其獨特風格的成功創舉。勾水之法,倒是古時便有,宋代山水畫大師馬遠有《水圖十二卷》行世,但是,真正將畫水之法融與現代山水畫中的卻是陸儼少先生,他善于將江河湖海的洶涌澎湃、浩渺彌漫之勢描繪得淋漓盡致,無論是激流險灘、旋渦飛濺;還是滔滔江河、迂回曲折,其筆墨都頓挫有力,線條變化多端,氣韻生動。
讀陸儼少的山水畫,常給人一種清新雋永、古拙奇峭的感覺。具有一種超凡脫俗的審美情趣,自有一種郁勃之氣回蕩其間,散發著行云流水般的意氣,近視遠看均有一番別具一格引人入勝的景象。尤其是那獨創的風貌,神奇的筆墨,靈變的意韻,散發著文人氣息的高品位的藝術,具有引人入勝的美感。
陸儼少向來把傳統文人畫“天然去雕飾”視為創作的最高準則,但這種天然去雕飾,絕非一般文人墨客的筆墨游戲。他的畫以高超扎實的筆墨技藝為根基,以胸有丘壑的博大情懷為視界,以對藝術的執著追求為基點。他的畫實從生活中來,但又不僅僅是自然生活中的形象,而是一種對象化了的概括與提煉。他的畫無做作的成分,卻有經營的學問;無自憐自營的自縛,卻充滿著勃勃生機,讓人感到清新、雋永、動感。他的山水畫是從傳統的山水畫向現代邁進中,富有強烈時代感的藝術,達到了山水藝術境界的新的升華。他的畫,無論從何種角度審視,都具有相當高的審美價值。
陸儼少的山水畫擬可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早期從50年代始至70年代;中期從70年代后至80年代;晚期又從90年代始。然期間有個漸變的過程,有時各個時期又不能截然分開。
圖一圖二均為署名陸儼少的山水畫,畫面的取材、構圖、內容都是表現巴山蜀水,氣勢宏大,視覺開闊,自有一種郁勃之氣回蕩其間,散發著行云流水的意氣,近視遠看均有一番別具一格且引人入勝的景象,刻畫出了長江三峽壯美的山川河流,應該說兩幅山水的風格特征,筆墨特點,構圖方法都有一定的水平,那么,兩幅畫當中哪一幅屬于魚目混珠,以假亂真,通過細心的審查和比對,慢慢真假優劣便浮現出來。問題一:圖一的山峰盡管古拙奇峭,但整座山像遭遇泥石流一樣陷塌了下來,山的形態尤像龜背一樣,沒有像圖二山峰那樣峻峭挺拔,體現畫家胸有丘壑的博大情懷,體現山為脊梁的精神境界。問題二:圖一的峽江水盡管洶涌澎湃,但過于夸張,江水與遠山的透視遠近不協調,距離感不夠,畫面顯得不自然,而圖二的江水在整個畫面的空間中盡管沒有過于力度的表現,但流暢圓轉,顧盼生姿,勾畫的江水卻有一瀉千里的感覺,明顯略勝一籌。問題三:最令人費解的是圖一在畫面的中間無端筑起了一道攔河壩,徒然增加了阻力,干擾了順勢而下的飛舟,破壞了飛流直下三千尺的視覺美感,令人不暢快,其它問題還在于圖一把閑章蓋在水里,而且這方印有抖動感,深淺不一,說明了蓋章不夠嚴肅和認真,不是名人大家的所為,令人生疑。
綜上所述:圖一是假,圖二是真。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