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黎雄才《嶺南山色》
當下國內收藏群體中不少人在藝術價值與水平高低的判斷上走進了誤區,以追求寫實具象的、工筆細膩的、色彩鮮艷的這類作者與作品為主,于是這類作品價格居高不下。而我們回望歷代被畫人奉為頂峰的各畫種的四大宗師——花鳥畫的徐渭、八大山人、吳昌碩、齊白石,山水畫中的黃公望、倪瓚、石濤、黃賓虹,人物畫中的吳道子、李公麟、梁楷、陳洪綬等人,他們皆在開宗立派、影響力、啟發后學等方面作出突出貢獻,代表著各門類藝術的最高水平,一直是后世評判價值最高的主要陣營。我們是不是可以從他們的案例中找到些許藝術價值的評判準繩呢?
不難看出,以上花鳥、山水的最高水平,均被寫意高手所壟斷;唯人物畫相反,多以工筆為主(從深層角度看,這也說明人物畫里寫意領域還未完全被挖掘)。花鳥畫的最高表現是筆墨渾厚,雄健滋潤;畫內勃抒己意,畫外生機無限。而山水畫則以峰云暮起、靜水流深為追求;畫內高潔滿紙,畫外天地廣闊。人物畫又以古意盎然、行云流水般的線條表達營造了高妙的藝術境界;畫內形神兼具,畫外啟人養正。
反觀當代,尤其嶺南,極愛以具象的手法來表現大千世界,寫生手法更被推崇備至。山水要畫現實情境的真山真水,花鳥要細致表達客觀的動植物體積、毫發,人物則要以西方素描寫實手法為基礎去表現客觀對象,這樣創作出來的作品多千人一面,特色模糊,畫家往往為了追求形似而忽略了精神層面的營造。久而久之,“外觀形似”無形中成為了藝術評判的最高標準,輻射到本土藏家那里也以這樣的標準去審核作者水平的高低。作品個性、特色、神韻不被重視,“形似”毫無疑義地最終成為了價格昂貴的理由!
百多年來,在嶺南本土養育出來的畫人成為全國畫壇一線地位的大師真可謂屈指可數,緣何如此?或許與嶺南畫人的慣性思維觀念有關,因為大多數畫人只肯做藝術由生到熟的沖刺,而不愿探索藝術由熟轉生的裂變。當今北方畫壇與藝術市場對嶺南畫人作品價值看法有所保留,恐怕根源也在于此。相反,在北方藝術土壤滋養出來的粵人林風眠、關良、賴少其等,他們在內地各種藝術思潮影響下,追求以意會為目的,畫風成熟后的更高追求,符合歷代藝術大師的審美意趣,后續價值自然逐步顯現。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