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內收藏界和書畫界,只要一提起徐邦達,可謂無人不知。確實,徐邦達的書畫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但其古書畫鑒定更是堪稱一絕。有位行家說,你只要將古代名家的字畫展開半尺,他很快就能辨別是真跡還是贗作。因此,徐邦達被稱之為“徐半尺”。
畫壇人瑞德高望重
徐邦達(1911—2012年)是當代著名書畫家、鑒定家。別名李庵、蠖齋。浙江寧海人,出生于上海。
徐邦達年輕時師從蘇州李醉石(名濤)學畫山水,不久又跟隨趙叔孺學習古書畫鑒定,后入“梅景書屋”,拜海上名家吳湖帆為師,經名師指點,畫藝大進。1947年,徐邦達在上海舉辦個人畫展,成就斐然,頗受好評。
上世紀50年代,徐邦達歷任上海市“文管會”顧問、文化部文物局秘書,后任職于北京故宮博物院,專事古書畫鑒定及理論研究。
徐邦達原本可以在書畫創作上取得更大的成就,但為了推動和發展國家文物事業,他甘心放棄書畫創作近30年,先后走遍全國各大博物館,潛心古字畫的鑒定。現經他過目的書畫藏品不下三四萬件,并將研究成果編纂成書,著有《古書畫偽訛考辨》、《古書畫過眼要錄》、《古書畫鑒定概論》等。直到上世紀80年代初,徐邦達才重新拿起畫筆。
徐邦達學習鑒定和繪畫是從臨摹入手,并為此下過很深的功夫。他曾說:“從臨摹中,我逐漸廣泛、逐步深入地了解一部分古書畫家的藝術特征,因為要臨得像,非一點一畫地細看和琢磨,臨摹一遍真比欣賞一百遍還要記得清楚、搞得明白。”所以,盡管徐邦達的鑒定名聲要大于創作,但其書畫成就仍很高。筆者曾在一朋友家中看到一幅徐邦達17歲時創作的山水畫,工寫結合,極為精到,根本看不出是出自一位青年畫家之手,從中顯示了他的深厚功底和藝術潛能。
徐邦達擅長山水、人物、花卉和書法,其繪畫汲取了我國古代書畫的精華,融會貫通,真可謂“我自我法,天心一體”(徐邦達題畫語),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畫風。他的書法初從柳公權,其后泛學無宗,瀟灑飄逸,自成風格。
功力深厚廣受青睞
在藝術品拍賣會上,徐邦達的書畫作品時常亮相,但價格不高。1996年他的《云巒紅日》在翰雅拍賣會上以1.32萬元成交,同年他的《秋林景色》在廣州嘉德拍賣會上以0.88萬元成交。1997年他的《采菱圖》和《云山圖》在榮寶拍賣會上分別以0.77萬元和1.54萬元成交,同年,他的《臨改琦芳林秋思圖》和《賞花仕女》在1997年北京翰海拍賣會上分別以6.05萬元和4.4萬元成交。之后,徐邦達的書畫價格基本維持在這一水平。
步入21世紀后,隨著中國書畫行情的升溫,徐邦達的書畫價格略有上升。2002年他的《秋艷禽兔》在中貿圣佳獲價9.02萬元。
近幾年,徐邦達的書畫價格上漲較快。2011年他于1933年創作的《擬沈石田韓錦衣六段錦圖》在北京長風以529萬元成交,同年,《臨元張渥畫楚辭九歌》手卷在北京保利受到熱烈追捧,最后獲價997.5萬元,距千萬元大關僅一步之遙。之后,徐邦達的作品價格略有回落。2013年他的《練川六景圖卷》在上海嘉禾獲價207萬元,同年,其《山水》被北京中嘉拍至174.7萬元。2014年,其《龍池疊翠》在保利以55.2萬元拍出,同年,《松山茅亭》被北京長風拍至51.75萬元。徐邦達的書法也有市場行情,一般作品每幅數萬元,精品則超過10萬元。
筆者認為,徐邦達作為一代鑒定大家和繪畫高手,無疑在當今中國畫壇上占有一席之地,展望后市,徐邦達的作品價格有望穩步攀升。不過,筆者建議,投資者應該對徐邦達早年創作的山水和人物畫多加關注,因為這類作品功力深厚,雅俗共賞,可謂投資和欣賞兩相宜。
徐邦達早期書畫功力深厚
徐邦達早期書畫功力深厚
徐邦達早期書畫功力深厚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定制獨一無二
打造專屬手機殼!
打造專屬手機殼!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