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魯虹
作為新生的美術館,武漢合美術館定位于關注中國當代藝術。在具體的運作上,其主要在兩極上發展:一是側重于做著名當代藝術家的個案研究(包括一線當代藝術家的手稿展與研究展,其運作方式是,既有群體展,亦有個人展);二是側重于推介新人。從目前中國的情況來看,雖然不少美術館與展覽中均有藝術家的相關手稿展出,但專門對手稿進行學術研究的展覽還是很少的。相比起來,國外優秀美術館則在這方面做得很好。像美國大都會美術館所做的“克立手稿研究展”就曾引起了很大的反響。為了學習國外美術館的優秀經驗,并促進對中國優秀當代藝術家的深入研究。合美術館經認真研究,擬打算在今后做一系列手稿研究展。此外還要配合展覽組織學術研討會與出版相關畫冊,即除了要發表大量鮮為人見的藝術家手稿外,還要邀請著名批評家撰寫學術文章,并作詳盡的個人年譜。而本展之所以選擇傅中望先生,首先因為他是中國當代優秀的雕塑家,具有較高的學術地位;其次是他藏有大量的創作手稿,很利于我們做好這一展覽。大家知道,從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他一直活躍在中國雕塑界。而且,與當時許多中青年藝術家強調接軌西方不同,他的具體做法是:一方面十分注重對西方現代藝術的學習、借鑒;另一方面也十分注重對中國傳統藝術的學習、借鑒。正是在這樣的過程中,他成功地將傳統建筑中的榫卯結構轉化為個人獨特的藝術語言。事實證明,他這一有著原創性的行為,不僅在世界藝術史中留下了重重的一筆,同時深深影響了國內外許多藝術家的創作。策展人孫振華說得好:“對藝術史而言,不僅要研究作品的成果,更要研究作品的生長,研究作品的思考過程。這個過程不僅可以更好地揭示作品的意義和內涵,同時對于研究藝術家帶有普遍性的創作規律,研究不同時代藝術家的工作特點和狀態,也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愿本展的舉辦,對藝術家本人或相關人士都有所幫助。是為跋。
2015年1月12日于武漢野芷湖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