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全街原名十泉街,東起葑門橋,西抵三元坊。據《滄浪十八景圖詠》記載:“相傳淳熙年間,江南大旱,里人造井于此,竟得十眼,涓涓然,晶晶然,冬暖夏涼,不溢不竭。于是眾人喜而旱魃去。街因泉興,泉因街名,十泉街之名自此遠播矣。”
乾隆南巡,駐蹕織造府,又嘗自葑門登岸,鳴騶開通,按轡徐行,百姓歡呼。龍顏喜悅,大吏以為盛事。因皇上自號十全老人,遂改十泉為十全。
八十年代,改革開放初期,全市的涉外賓館幾乎全聚集在十全街,到蘇州考察、旅游的外國人如過江之鯽。十全街沿街居民紛紛破墻開店,一家家古董店、畫廊、工藝店鱗次節比,逐步形成了一條聞名遐邇的旅游品特色街,十全街還因此上了國外的著名旅游雜志。
其時的十全街承載著姑蘇城的風情,狹窄的街道,兩面是青瓦白墻的店鋪,一邊店鋪的后面是一條小河,河水靜靜的流淌在歲月之間,“水陸平行,河街相鄰,兩路一河”擦肩而過,詮釋著剎那間的永恒。而老墻上的斑駁痕跡記載著古街曾經的風霜。屋檐相連向前延伸著,參天的梧桐大樹遮蓋著十泉老人留下的足跡。
那年的十全街彌漫著古城憂傷的味道,也體現著“人間天堂”的氣質,空氣和陽光都是那樣的愜意,散發著一種慵懶的氣息,養著你,滋潤著你。
當時的十全街聚集了至少300家商鋪,其中也不乏較為專業的畫廊,所售畫作也以蘇州畫家創作的居多,題材也多為描繪蘇州園林、水鄉之類。而蘇州人性格溫和、多柔情,所以也善交流,畫廊生意做得風生水起,“工藝品一條街”蜚聲海外。八十年代中期,時任總書記的胡耀邦同志也曾到訪由振興昆曲基金會經營的蘭馨藝苑,可想而知那時十全街的著名。
1990年我大學畢業回到蘇州,鄰十全街而居,同學呂偉第一個下海吃螃蟹,接手經營了一家名為“中山堂”的畫廊,叫賣著自己創作的繪畫作品,也兼售臨摹范曾的中國畫。因為有了這家畫廊,同學們也經常相聚。夏天的傍晚在店前的人行道上乘涼,抬頭透過梧桐樹葉的縫隙也許能夠覓見月色或者星光在樹蔭間幽幽的跳躍。冬天圍著電爐取暖,也是其樂融融。而無錫的老耿也常常騎自行車來蘇州十全街的“中山堂”,喝茶聊天后,繼續騎車回無錫。而畫廊生意卻成了陪襯的工作,這與改建后十全街的經營者們頂著每年巨額租金的經營方式完全不同。也許,那些過了青春期還能留存下來的記憶才是最值得珍重的。如此,雖然十全街畫廊、工藝店林立,但也是住家與店鋪交錯而生。這也賦予了十全街滿滿的生活氣息。
相較于改建后的十全街,那些年的十全街因為畫廊經營方式的不同而更具有人情味,回味那些年卻如陳年窖酒般的醇厚、悠遠而綿長。那些年古城是沉靜而從容的,而穿行在古城的十全街也承襲了這份秉性,而那時的畫廊也濡染了這份氣質。每每回憶時仿佛會被輕輕觸動而泛起漣漪,畫廊則是那些年里隱約飄逝的歲月發出的低低吟唱。
80年代蘇州十全街上的畫廊:生活氣息濃郁
80年代蘇州十全街上的畫廊:生活氣息濃郁
80年代蘇州十全街上的畫廊:生活氣息濃郁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定制獨一無二
打造專屬手機殼!
打造專屬手機殼!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