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豪先生是國內著名實力派當代人物畫家,1963年出生于山東新泰市,自幼隨伯父——山東著名花鳥畫家徐枯石先生學畫,早年畢業于泰山學院美術系,任教于山東農業大學,現為安徽財經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廣告藝術系主任、蚌埠市美協副主席。
2006年9月至2009年8月期間,徐豪由安徽財經大學委派,先后在中國國家畫院國內著名畫家杜大愷和中國美協主席劉大為工作室研修、創作當代中國人物畫,三年來風雨無阻,孜孜以求,取得可喜成就。劉大為贊其作品“個性明顯,用筆、用墨、用線大膽獨到,色彩的視覺沖擊力強。畫面構圖巧妙,注重構成意識,極具現代感,是國內目前難得的學院派中青年中國人物畫實力派畫家,其作品不乏精彩之作。”杜大愷認為:“徐豪的畫就如他的名字,豪壯曠達,有力量,充滿張力,與時下習見的柔靡單薄、近于病態的畫中形象不同。其作品用筆用色大氣,構成感、形式感強,繪畫語言獨特,國內用水墨直接寫生有此表現的不多。”
2009年9月18日,徐豪“心跡·墨象”人物畫作品展在合肥市亞明美術館隆重開幕,獲得各級領導、美術界同仁一致好評。
2010年11月18日,徐豪“筆墨豪情”人物畫作品展在蚌埠市圖書館隆重開幕。
徐豪國畫作品在《美術觀察》《國畫家》《藝術百家》《美術》《美術報》《中國書畫報》《大眾日報》《安徽日報》等報刊上專題推介;出版有《現實與藝術的演繹》《徐豪國畫人物作品集》《徐豪水墨人體》《劉大為工作室徐豪作品集》《心跡 · 墨象徐豪作品集》《學院派精英---徐豪作品集》等專業著作。
認識徐豪是在一個畫展上。
展出是在入秋時節,窗外細雨,略帶寒意。但是每一個在他畫前的人們都是熱血沸騰。這就是藝術的力量。這力量緣于他用筆、用墨、用線大膽獨到,讓作品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
在一張巨幅人物畫前,我被徹底震撼,像是看了一部美國好萊塢大片,靈魂受到了滌蕩。其畫面的構成、意境的營造以及人物內心世界的體現,帶著史詩般悲愴的美學風貌,某種意義上直逼蔣兆和的《流民圖》。這不是恭維徐豪,至少我個人感受是這樣的。因而,那次回來,坐在火車上,迎著風,看著淮北平原上勞作的農民,我的腦中不時被他的畫中人物沖擊著,內心激蕩澎湃,情不自禁給徐豪發短信。
崇仰是發自內心的。不僅僅是因為他的繪畫技藝,還有他作品中蘊含的深邃的思想。
其實,徐豪原來是畫花鳥的。為什么轉攻人物畫?我想,更主要與他的文化責任感有關。與他幾次交往后,我更確信自己的認識。他身上有一股屬于他徐豪的氣質,緣于他對社會的關注、對天下蒼生的悲憫情懷。正是這種情懷,讓他從怡情悅性的花鳥創作轉向對社會不同階層人物的關注。
徐豪就是這樣,他始終保持著樸素的內心,和真誠的生活態度。大學里,他教過設計、攝影、花鳥。他一直在尋找,尋找最適合表達自己的藝術題材。
偶然的機遇還是苦苦追尋所得?他找到了心靈的表達載體,現在人物畫!一經發現,徐豪的藝術思想插上了騰飛的翅膀。在這個領域,面對生活百態,面對形形色色的人物,他總是神采飛揚,下筆從容。
我們很容易走進徐豪的作品,走進他的藝術世界。豪放的性格和對社會眾生的關注,讓他的作品流露出的既有現實主義風格也有浪漫主義情懷。他用筆墨詮釋著他對藝術、對世界的獨到理解,也詮釋著這個時代呼喚的藝術精神。
在許多人眼中,徐豪大氣、豪爽。他夠朋友也交了許多朋友,從政要名流到普通百姓,他都真誠相待。酒席上的徐豪是很有氣場的。聽他論說畫道,他對不同階層的感受,他對師長同道的推崇,你會感受到徐豪時刻都在用他睿智的思想、敏銳的眼睛審視自己、觀察社會。說不定你的某個特殊表情,成了他創作的元素,成為他筆下肢體結實、筆墨淋漓人物中的一員。
徐豪說他選擇了用筆墨表達自己的思想,就要不斷攀登,達到一種境界。石濤有言“筆墨當隨時代”。筆墨作為中國畫造型藝術語言,被一代代巨擘們盡心竭力的思考與實踐推向一個個高峰。但是,中國畫以人物論,近代以來,徐悲鴻、蔣兆和之后似乎一直處于步履蹣跚的狀態,近幾年始有極個別年富力強者銳意突圍。徐豪就是這其中的銳意突圍者,他在自覺地踐行著一種努力。挑戰自己,也挑戰中國人物畫的高度。
周玉冰 原載<星報>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