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畫是中國中古時期以來的主要繪畫類型,這與中國文化的哲學性和本源性相匹配。一直以來,中國傳統文化背景下的藝術形式被定義為社會主流意識下的主體藝術,時代在流轉,主體藝術取代以往沒落、僵化、保守的藝術形式,呈現出與時代同步的藝術風格和藝術語言。我們可以清晰地梳理出不同時代文化特征和藝術風格的革新與變法:唐人重質,宋人重理,元人重趣,明人重法,是當時社會倡導藝術思想和主流文化的反應。

水墨繪畫
山水是中國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符號,古代心像帶有中國傳統文化底蘊的水墨繪畫進入到當代,其實就是從心像進入視像的歷程。那么,發展成一個視覺為主體的圖像時代,我們的參照是什么?
中央美術學院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主任、博導、教授、藝術家喬曉光在“素履之往:蔡勁松馬良書山水畫展”開幕式論中國山水畫傳承、創新與發展的學術研討交流會上表示,蔡勁松是一個多才多藝的藝術家,他在繪畫、雕塑、現代公共藝術領域都有較好的藝術表現。蔡勁松的山水作品蘊含著內心寄托,攜帶生長地域帶來文化氣息,具有非常鮮明的特點。

蔡勁松 暮色天邊夢三千 紙本水墨
喬曉光談及進入畫展展廳,看到兩個藝術家的作品帶給自己的強烈的反差感觸:“一個是現代水墨儒雅的詩性抒發,一個是稻作文化根源的山水景色描繪;一個是山地文化的心靈反映,一個是看內心的桃源之地、無拘無束地自由”。
馬良書的畫,反映了一種從圖像山水畫走向視覺開放時代的探索。在這樣一個圖像時代,喬曉光認為馬良書的繪畫具有圖像的開放意識,“他的創作像眼睛一樣把視線都調到中景,它們專注,然后用中景視像來表現自然景象。甚至他還迷戀光影,使我們看到表現稻作文化山水的圖像,他的作品既具有水墨當代轉型期的特質,又融入了來自于視覺的當代藝術構成等元素,反映出最新的山水畫探索的狀態”。

馬良書 鄉間五月花滿宇 宣紙彩墨
作為一個當代水墨藝術家應當如何對待自然的圖式?或者說,自然圖式與文化圖式,能否成為一種雙重的養分,進而影響當代水墨和圖像藝術的發展?這是一個面臨挑戰的新課題。這不僅需要做出理論的論述,還需要畫家能夠將雙重的養分吸進去、畫出來。
作者:朱悅嘉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