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涂鴉墻
上海市靜安區康定路600弄拆遷基地廢墟上的涂鴉突然走紅,一夜之間又遭鏟除。24日,涂鴉被拆也成為“兩會”上一個熱議的話題。對此,政協委員是有贊有彈。靜安區相關負責人表示,康定路600弄動遷基地尚在拆除中,出于安全考慮,不建議前往現場圍觀廢墟涂鴉。
街頭涂鴉是自由表達的藝術,不需要受固有理論或標準的束縛。它是城市的風景線,有時甚至是一個城市的文化符號。它給城市帶來的是新鮮感和活力,而不是視覺污染。特別是,涂鴉拉近了藝術與公眾交流的距離,雖然還屬于相對較為小眾的文化,但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逐漸接受。正因為如此,出現在上海某拆遷基地的“廢墟涂鴉”,才會迅速走紅,引來眾人駐足欣賞、攝影留念。
從藝術角度來看,“廢墟涂鴉”很精美,很生動,也很有感染力,引起人們關注,是一種必然。然而,從公共管理層面來看,拆遷基地尚在拆除中,出于安全考慮,有關部門不建議前往現場圍觀廢墟涂鴉,甚至將“廢墟涂鴉”一夜鏟除,也是一種必然。畢竟,有關部門干預的并非是藝術,而是公共安全。因此,從這種意義上講,鏟除“廢墟涂鴉”,無關藝術,關乎安全。
不可否認,藝術創作與公共安全并不矛盾,如果能夠做到兩者兼顧,自然是相得益彰。問題是,“廢墟涂鴉”給公共安全,構成了一定的隱患;當藝術創作同公共安全發生沖突時,藝術必須為安全“讓路”,畢竟,公共安全高于一切。可見,“廢墟涂鴉”是藝術在擅闖“禁地”,或者說是一次藝術“冒險”行動。有關部門及時鏟除“廢墟涂鴉”,也是在進行糾偏,避免一次藝術“冒險”行動,引發一場公共安全事件。
然而,對于“廢墟涂鴉”,有關部門不能一禁了之,應反思涂鴉藝術的規范和管理。除了盡快聽取民意,完善相關法規外,應提供專門的涂鴉墻,組織民間涂鴉高手,在涂鴉墻上一展身手,讓市民可以盡情地、安全地欣賞。同時,城市公園、旅游景區等人流多的區域,設置“電子涂鴉墻”,供游客和市民盡情“抒發感情”,這既是一種文明的管理服務方式,也是一種文明的藝術表達方式。
來源:東方網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