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一

圖二
鑒藏天地 黎展華(廣東省收藏家協(xié)會副主席)
何香凝(1878年6月27日~1972年9月1日),號雙清樓主,廣東南海棉村(今佛山市南海區(qū))人,生于香港,中國國畫家,中國民主革命家。何香凝于1897年與廖仲愷結婚,1902年到日本。1908年進入私立女子美術學校(現女子美術大學),并得帝室畫師田中賴章指導,當時與廖仲愷隨同孫中山參加辛亥革命,為革命起義部隊繪制和刺繡軍旗、符號、告示和軍用票圖案等。1910年畢業(yè),回到中國,并為革命在港、穗、滬及日本多個地方居住,曾任國民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婦女部長、中央委員等職。1928年辭職專心作畫。1929年,由上海前往菲律賓、新加坡、錫蘭等國舉辦義賣畫展,再到法國巴黎,比利時、英國、瑞士、德國等地。
1931年發(fā)生九·一八事變,何香凝于12月回到上海,并主辦國難書畫展覽。1937年任全國各界救國聯(lián)合會理事,執(zhí)行委員,中國婦女抗敵后援會主席,1938年遷到香港,并向海外華僑宣傳抗戰(zhàn),為八路軍、新四軍募捐籌款,1941年香港淪陷,為避戰(zhàn)事,何香凝逃到桂林,以賣畫為生,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回香港,組織“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
1949年后于中國大陸曾先后擔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華僑事務委員會主任、全國婦聯(lián)名譽主席、第二和第三屆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第二和第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主席、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主席等職。
何香凝、其子廖承志及其孫廖暉,以其特殊背景(廖仲愷為國民黨元勛,且為廣東籍貫能對以廣府人為大宗的海外華人及香港人溝通)先后主理中共統(tǒng)戰(zhàn)政策、華僑事務及香港事務達六十年。
何香凝擅長中國畫。作品包括《獅》、《梅花》、《高松圖》等,曾出版畫集有《何香凝畫集》、《何香凝詩畫輯》、《雙清詩畫集》等。
何香凝一生見證了近代中國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并以其特殊身份積極參與和實踐,成為中國近現代史上許多重要歷史時刻的見證人與參與者,她留下了大量的文稿,藝術作品等珍貴資料,成為人們研究20世紀歷史的重要基礎文獻。
何香凝的畫風分兩類,前期少量作品受日本走獸題材影響,用醒獅象征國魂,激勵國人振奮人心,后期大部分創(chuàng)作梅蘭竹菊等中國傳統(tǒng)的花鳥畫,表現了平和心境,何香凝的作品在時代的演化中凸顯了其政治信仰和態(tài)度。
1960年,德高望重的何香凝被推舉為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主席,開創(chuàng)由女畫家執(zhí)掌畫壇“帥印”之先河。在中國近現代史上,何香凝是一位受人敬仰的杰出女性,毛澤東曾高度贊譽她“為中國民族樹立模范”。
圖一圖二均為署名何香凝的《梅花圖》作品,風格明顯,造型相似,尤其是梅樹、梅枝和梅花尤其接近,難能可貴的是兩幅畫均有一定的功力,從筆墨構成來看,相差不遠,特別引人眼球的是從梅樹上凌空抽出來的兩枝生命力極強的梅枝,在畫面上產生了極大的張力,這恰恰是何香凝大師獨特的個性表現手法,在歷代畫梅中可謂獨樹一幟,乍一看,兩幅畫看上去都不錯,尤其圖一的書法功力很深,在與畫的對比中,書法甚至超過梅花的技法,這是匪夷所思的。圖二,沒有落款(為了鑒定對比,是從另一幅大畫中折枝),梅花有明顯的清氣和香艷感覺。通過圖一圖二的細心比對,我們越來越感覺到圖二的梅花有錚錚鐵骨,積極向上,剛柔相濟的感覺,尤其是梅枝的刻畫力度以及梅花的濃淡干濕十分的精到,形神兼?zhèn)洹H欢鴪D一梅樹和梅枝在用筆上缺乏力度和精度,有軟綿綿的感覺,梅花畫得不夠活靈活現并且顯得累贅,尤其突出的問題是兩枝抽枝像蘆葦桿一樣輕薄,本想弄巧反成拙,是明顯的敗筆,盡管書法寫的出彩也無法挽回敗局。
綜上所述:圖一為假,圖二為真。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