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澤
廣州的昌崗路周邊,除了有地鐵站、購物中心、食肆、女人街、牙科醫院,還有一個美術學院——廣州美術學院。我很喜歡這里,每次來總能收獲一點意外。
這次也不例外,在廣美的胡一川美術館看到了巨大的招貼“第三屆廣州國際藏書票暨小版畫雙年展”,真是個高大上的名字啊。版畫一直是我的愛好之一,想起當年在北京看到魯迅藏品時的那股興奮勁兒,至今都回味無窮。
我們平時看到的版畫,一般被叫做現代版畫,它出現在中國的時間并不長。由于深藏在我們血脈中的自豪感,所以很多人都把現在的版畫和中國古代雕版印刷的書籍插圖聯系在一起。其實滿不是這么回事兒,現代版畫是在上世紀由魯迅大力推廣才在中國站穩腳跟的,和他自己小時候上課開小差用紙蒙著描下來的繡像,從技術和觀念到地位和用途都是不一樣的。
老實說,版畫的狀況并不景氣。美院“國油版雕”四大門類里,油畫在2006年就開始登上各種頭條,動輒百萬的價格時不時跳出來嚇人;后發制人的國畫更猛,在10年之后隨便哪個大師都上過千萬,老畫家們更是組織了個億元俱樂部;雕塑系的藝術家雖然沒幾個在市場上大紅大紫,但是好在城雕和各種建筑設計的活兒不斷,倒也落得實惠。只有版畫界,沉默啊沉默,一直沒見到爆發的跡象。
展廳門口,“第三屆廣州國際藏書票暨小版畫雙年展”的大旗在飄揚,講句不太客氣的話,no zuo no die,由此展覽就可以知道版畫的沉寂都是版畫界自己造成的。還沒看作品,從展覽的題目就知道主辦方自己個兒都沒搞清楚版畫是個啥東西,叫買家怎么出手啊?
小版畫是啥?當然就是小個兒的版畫啊,用學術性的語言講,叫創作尺幅相對較小的版畫作品,其意義功能規則手段都與一般的版畫無異。那藏書票又是啥?是圖書收藏者用以表明書籍持有的標記。其實就是張寫了名字的貼紙,貼在書的里封補頁或扉頁上。類似于今天在扉頁上簽個名免得被人錯拿一樣。由于有藏書的老外一般都比較高大上,所以他們會把這張標簽搞得很漂亮,很多時候會用到刻版印刷的方法來制作,除此之外也會用手繪等其他方法來制作。
所以很明顯,藏書票一詞的命名,是因為它的功能;而小版畫的名稱,來源于它的尺寸。所謂的“藏書票暨小版畫雙年展”分明就是一場關公戰秦瓊的誤會。
真撓頭啊,要是連這兩個基本概念都沒搞清楚,前言里“旨在弘揚國際藏書票和小版畫創作傳統,增強各國各地區藝術家的學術交流,促進美術院校版畫教學和創作研究,共建學術品牌”的目的要怎樣才能達到呢?
我想著,如果說展覽的概念出錯是策展方的問題,不論這個主題能不能成立,但起碼可以在展廳里看到一些中規中矩的作品也是好的。不過好像從展出的藏書票來看,這些藝術家也沒搞清楚自己在干什么。
展廳布置得很整潔,一共三層,作品數量很多,看得出布展是花了心思的。不過很多的藏書票作品都嚴格地遵循了國際慣例,標上了題簽,用鉛筆寫了印數、畫題、作者簽名、創作年代,一樣不落。也許是處女座的毛病,我又不由自主地開始挑毛病了。對小版畫來說,這么做一點毛病都沒有,非但沒毛病而且應該大加贊賞,但是這么對待藏書票就很可笑了。
藏書票和小版畫的尺寸都很小,技法也基本都是凹、凸、平、孔這幾種,但是藏書票在畫面中往往都有“EX-LIBRIS”的字樣。這是拉丁文,中文意思是屬于我的書,這是西方的傳統,從藏書票這個形式傳入中國就一直沿用至今。請問藏書的數量有限制嗎?我想任何人都不會說我這一生已經限定了收藏30本,或者50本書的。那么給藏書票編一個1/30的編號,甚至編一個A.P。的標號又有什么意義呢?再請問歐洲有這個傳統嗎?答案也當然是沒有的。這只是創作者的理所當然,很遺憾他們沒有弄清楚藏書票的魅力。這種魅力源自有藏書習慣的版畫家購得愛書之后的喜悅,是這些版畫家讀書之后將思考和心得隨手揮灑得到的圖像。也可以說,藏書票是版畫家在從書本里得到精神的供養之后,回饋給書本的禮物。很可惜,這些內涵在這次雙年展中沒能得到體現。我所看到的只是一堆小尺寸的作品,沒有主題的篩選,也沒有形式的統一,這種貌似的學術,一戳就破。
作者為成都大學美術學院教授
被混淆的藏書票和小版畫
被混淆的藏書票和小版畫
被混淆的藏書票和小版畫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定制獨一無二
打造專屬手機殼!
打造專屬手機殼!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