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龍在田”英石臥峰_17-18世紀_H 30cm W 27 cm

竹雕蟬紋提梁卣_清乾隆 H 21 cm

筒式戟耳爐_17世紀_H 6.2 cm D 9.2 cm W 1065 g

銅浮雕云龍紋象首耳爐(原座)_15世紀 H 11 cm D 13.4 cm W 1963 g
甲午歲季冬,由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主編、文物出版社出版的《牧心齋清祿集》首發式將在菖蒲河皇城會舉行,屆時書中所集文房珍品將同時展出。
中國嘉德2013年春季拍賣會曾推出牧心齋珍藏“一案四時春——文房清供” 文房專場,備受業界關注,成績斐然。牧心齋主人張明先生多年來專注于古代文房器物研究及收藏,尤好明清銅爐收藏,曾出版專著《明清宣德爐》(紫禁城出版社)。此次《牧心齋清祿集》所列瑰器為主人多年珍藏,鮮少示眾。其中奇石或立或臥,大有奇峰遠水之勢;古制文具,不乏青金、白玉、竹、木、銅;瓷則建陽、德化、仿官、哥;爐則鬲、簋、馬槽、戟耳、橋耳;又有佛櫥供金銅造像,臺幾陳宮廷制卣。此處簡述集中之器,以邀同好共賞。
清乾隆 竹雕蟬紋提梁卣 圓腹下垂,圈足外撇,頸部裝飾環形雙耳及繩紋提梁。蓋雕回紋紐,蓋面陽刻蟬紋。卣身由陰刻圈點的弦紋將腹部裝飾分為兩層,上層浮雕夔龍紋一周,下層以青銅器上常見的蟬紋為飾,蟬紋內以回紋為錦地,雕飾變形獸面紋。足部則點綴圈點紋及連續回紋。其形突破了竹材固有的圓筒形狀,從器型到紋飾,均仿商周青銅器,線條柔和,造型準確。該器與故宮博物院所藏“竹雕蟬紋提梁卣”在造型、尺寸、紋飾、做工上如出一轍,推測當年曾制作了同樣的兩件,一件深藏皇宮,一件流落民間。此件曾為收藏家龐耐舊藏,今珍藏于牧心齋。
龐耐女士(Alice Boney,1901-1988),上世紀五十年代紐約知名的收藏家與古董商,其收藏中國書畫以齊白石作品為主。她的畫廊對于啟蒙和推廣中國藝術品起到了功不可沒的作用,也是美國中國藝術品收藏家的重要聚會場所,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東方藝術部負責人Alan Priest曾是座上客。六十年代起,龐耐對于紐約地區中國文物的收藏,貢獻良多,影響深遠,多位中國文物收藏界的知名收藏家都曾受益于她,如歐文夫婦(Florence and Herbert Irving)一直奉她為首席中國藝術顧問,安思遠(Robert H.Ellsworth)對于中國古董家具的喜愛也主要受她的啟蒙教導,英國著名古董商艾斯肯納齊(Giuseppe Eskenazi)也曾向龐耐女士學習中國文物。
15世紀 銅浮雕云龍紋象首耳爐(原座)器型可追溯至三代青銅器,《宣德彝器圖譜》中記載此種“象首耳大彝爐”系“照唐天寶局鑄象首彝爐款式”,是明宣宗頒賜工部衙門三員的爐器,另一說仿自宋官窯瓷器。象為吉獸,體性溫馴,任重致遠,含“太平有象”之寓意。然此種象首造型頗為特別,面部凹凸感強,象首周匝環以蜷曲毛發,一說云,普賢菩薩騎象,文殊菩薩騎獅,此爐耳獅首象鼻,均適宜供養之。類似風格的象首耳造型亦見于故宮博物院藏元代一座掐絲琺瑯象首耳爐。爐身浮雕云龍紋,龍爪粗壯健碩,明代早期三爪龍紋飾亦頗多出現,此一時期的龍紋造型怒目振鬣,趾爪豐健,別具氣勢。爐底鑄“大明宣德年制”雙龍抱款,座底鑄“大明宣德年制”。在傳世宣爐之精品中,帶原座者極為罕見,而此爐之原座又署款,實為彌足珍貴之品。
17世紀 筒式戟耳爐 斜腹微有弧度,自沿口至爐底微略下收,爐身底部向內收縮作圈足。兩側各出一戟作耳,戟耳造型別致,大體呈長方形狀,外側兩端微向外翹,內部兩側向內收縮,轉角平緩圓滑。雙耳造型左右對稱,與爐身外壁相互平行,亦作傾斜下收之勢,戟耳雙出使爐身更顯方正威儀之氣,而于沉穩敦厚之中,又流露輕靈俊秀之貌。銅爐內壁以銅本初質地呈現,外壁通體亦無紋飾,唯覆以渾厚包漿而露天然沁色紋理,使于銅色之中又浮現深淺暈染變化,從而展現皮色天然之趣。銅爐底部刻方形“珍玩”篆書款,字體寓圓轉于方正之中。戟耳爐收藏要特別重視耳的力度,此爐雙耳端正而不失精韻,線條剛柔相參,整器具有明代時期不事繁縟而意蘊古拙的風格。
17-18世紀?“見龍在田”英石臥峰 石體向一側延伸,高低起伏,仿佛懸崖峭壁,其中有洞穴前后貫通。石表巖脈繚繞其上,包漿濃郁。整體造型富于變化,縱橫蜿蜒,曲折生動,狀若江河沿岸山崖,物象萬千。凝重的山岳之勢和深邃的天然野趣,令觀者仿若置身其中。以此臥峰置于幾案,可得白居易所言“千里一瞬,坐而得之”之旨趣。《易》言“見龍在田”。此石側觀如蛟龍探首,具“潛龍”韜晦而待“飛龍在天”之象,孔子言“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不時則“勿用”,時至則騰淵出谷,鱗爪飛揚。志存高遠者,當置于案頭,時時戒勵其心。
《牧心齋清祿集》之成,中國嘉德工藝品部與牧心齋主人、松石齋成員矢力同心編輯,考究精研,圖文并敘,蒙蔡煒先生、張榮老師諄惠指教,得孫曉明、鄧清貴、王軍、陳勇平諸位同好勉勵,在此謹致謝忱!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