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訓前期作品多為在生宣上畫的工筆畫,以鐵線描居多,追求線的高度統一、氣息筆調的一致性,通過細勁的線條把整個畫面統一起來,這是很不容易的。中國畫講求“骨法用筆”,衣紋筆法有十八描之說,如“鐵線描”、“高古游絲描”等。在運筆的過程中需用氣把毛筆提起,否則墨就湮開了,線條立不住。毛筆的運筆與氣息有很大的關系,氣息不足則線條不美。從筆墨的角度來講,王家訓藏區的寫生作品不在他的兒童畫和仕女畫之下。這些畫中有一些長線和大線安排,支撐著畫面,達到了把節奏和氣勢拉起來的效果,使得藝術風格更大膽,更強烈。
王家訓的畫色彩比較雅致,善用有灰度的顏色,色調統一、完整、協調,畫面給人的感覺是靜雅的。一般在畫面中色調求得統一的方法甚多,比如年畫中色彩的大紅大紫大綠,在對比色上求統一;亦有用黑線將色彩進行約束求得和諧的。可以看出王先生吸收了很多民間年畫和木刻插圖的成分。同時,他在畫面上也頗注重動靜的對比,兒童是活潑的情態,年輕的仕女也以活潑為美,所謂“日長雅興有余情”,總是一種舒暢、恬靜、悠然、日常的生活情態。傳統的兒童畫比較注重一個“鬧”字,情節鬧,情態鬧,色彩鬧。觀王先生的畫,畫面一點都不燥氣,不鬧騰,很靜雅,這是很不容易的,可見他對于線條和色彩語言上的把握能力比較強。

王家訓
人物畫從屬于造型和線條形式美。近當代的造型觀念受西方影響比較大,以素描結構為主要表現方法,線條從屬于結構。在這種觀念影響下,首先著意的是人物造型。大多數近當代早期的人物畫畫家往往一開始素描痕跡很重,筆墨自身的考慮相對比較少。如蔣兆和先生早期的人物畫是注重素描和造型的,到后來則講究筆墨的嚴謹有序。他成熟時期的作品多能達到造型準確、線條簡練、墨彩豐富的高度。王家訓在造型上有自己獨特的理解,有形象生動的把握和個人造型風貌的愛好,喜歡把兒童、仕女的身材比例縮短,具有結構上的寫意感而非刻意的變形。家訓先生經歷過嚴苛的素描造型訓練,同時注重對傳統繪畫的研究,從古代人物畫的章法,甚至形象都有所借鑒,筆墨和色彩也是與傳統一脈相承的。
民間兒童畫和民間仕女畫題材,容易被人接受,關鍵是怎樣畫更好玩、更強烈,在造型語言上更協調。兒童、仕女題材也有雅俗之分、高下之別。中國畫是一個大畫種,在人物畫中是要表現作者的創作愿望,達到表情達意的效果,有高雅粗俗之分。古代仕女畫有些是從“艷”、“媚”角度來畫的。中國人長期壓抑“性”,便出現了“春宮畫”一類的作品作為反抗和發泄。在儒家的傳統中,“食色性也”。所謂食色也有高雅粗俗之分,現代仕女畫也有從艷媚來畫的,品味上不盡相同。我覺得中國人物畫還是應該從哲學、美學思想的角度來考慮,不應該往低俗方向去畫。現代仕女畫也可以在人體美上著意,但要免俗。歷代仕女畫家像從顧愷之、吳道子、唐寅、仇十洲到改琦所作的仕女畫,跟中國的傳統文化一樣,以含蓄為主,也有象征的寓意。從繪畫上看,王先生受傳統文化的觀念影響比較深。他的仕女畫有著濃厚的雅靜氣質,有人稱之為“書香仕女”,我看也還恰當,但實際上也有家常的燕居仕女的味道,給人清新、親切、自在之感。

王家訓的人物畫
從深層次講,現代人物畫家面臨兩個難題:一、人物畫形象容易雷同,人物畫創作容易形成程式化、造型圖式化的毛病。在一定主題的情況下,畫面中人物情態應該是不一樣的,必須有對個性的塑造。古代仕女畫有形象、有個性,如流傳下來的古代人物畫,《搗練圖》、《簪花仕女圖》和《韓熙載夜宴圖》中的仕女形象,個性鮮明,都是那時的經典之作,反映當時的時尚與流行生活情態。同樣是仕女畫,畫家生活環境不同從而使造型味道不同,這是從文化視角來說的。就如天性未泯的兒童,他們有獨特的行為方式,與成人的價值標準自然大相徑庭。比如齊白石回憶小時候放牛的故事,畫成畫兒,多了一份生活情趣和對個人生命的回憶。無論是仕女畫還是兒童畫,都要求獨特性,不同的氣質、表情、情調、情境、動作和行為,別有味道。現代人物畫創作不能依賴照相機,成功的藝術家其顯著的特征之一是具有獨創性,從生活的源頭直接獲取素材,而不只是咀嚼早已咀嚼過的素材。寫生和默寫是很重要的,它是克服概念化與程式化的必要手段。當然也存在另一種情愫,有些畫家通過對造型的圖式化來完成對千人一面、個體意志缺失現狀的一種諷刺,是一種觀念的表達。二、缺乏對人物思想、命運的思考。畫家需要深入理解形象,有感而畫,沒感覺不畫。往深里講,此事關乎對婦女、兒童命運的思考和探究,也就是關乎對國家、民族乃至全人類的思考和探究。像蔣兆和先生的阿Q形象是在深入理解的基礎上,在生活中找到類似形象以后現場寫生創作完成的,對阿Q形象刻畫到了苛刻的程度,講求對其內心世界的深刻表達。畢加索的人體是思考后的結果,所以有感染力。葉淺予的人物畫,則關注的是舞蹈人物的動態美,有意削弱對人物的心理刻畫,其理解的角度是不同的。同時,作為中國畫畫家,要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所了解,對古典詩詞、書法等更要精心研習,以期繪畫更具有哲理和思想深度。

王家訓的人物畫
王家訓先生對以上課題都作出了自己的探索,從他的畫面中能夠看出他的努力。他善于描繪不同場景下的人物,在不同的情境下,賦予人物不同的性格,表現形式隨著內容的變化而不同,個性很鮮明。他的畫呈現出一種獨特的人文情懷,畫面中的形象不僅僅是形象本身,更傳達出他思想的觸動。兒童的天真調皮在他的筆下活靈活現,極富趣味;仕女的閑愁閨怨在他的描繪下,風韻綽約,饒有情趣。其中含蘊著對兒童、仕女命運的思考,這是很不容易的。
繪畫是傳達人類情感奧秘的一門學問,表現人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反思人類往生來世。繪畫是要探索表現人的心理,弘揚真善美,揭露假丑惡。繪畫所關注的是美,是畫家的獨創性。家訓先生能夠以古為師,繼承傳統,借古開今,描繪當下,持之以恒,已然開辟出了屬于自己的藝術道路。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