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格旺
文/圖 郭海鵬
蒙古族傳統繪畫藝術內涵豐富,種類繁多,其圖案是蒙元文化、草原文化、佛教文化等多種文化的大融合,具有深刻的思想內涵和精神寓意,蒙古族近代著名畫家阿格旺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1914年,阿格旺出生于正藍旗寶紹岱蘇木巴音寶力格嘎查(原正鑲白旗正白羊群蘇圖河)牧民包爾敖恒家。他從小就有繪畫的藝術天賦,5歲就能畫出一些山水、樹木和牛羊。兒時,阿格旺在正藍旗羊群廟當上小喇嘛后,被殿堂里千姿百態的佛像和墻壁藻井的裝飾圖案所吸引,拜阿冉金巴桑寶為師,經常在麻紙或涂有脂油、灰燼的木板上作畫,并且很快掌握了鐫刻、雕塑技藝。阿格旺13歲時畫出了《白虎神》《壽星》等畫像和《毛龍和尚報恩記》連環畫,17歲那年為那若班禪廟制作出了宗教舞蹈的道具和服飾,受到人們的贊許。阿格旺在貝子廟當喇嘛時,設計制作的佛像、繪畫、雕塑、粘貼等藝術作品及圖案,被廣泛運用到蒙古族日常生產生活中,很受牧民們的歡迎,被人們尊稱為“察哈爾畫匠”。1943年,他到張家口參加繪畫藝術培訓班,向日本人大西學習現代繪畫藝術,使自己的傳統民族藝術創作提高到了一個新水平。
1950年,阿格旺參加了革命,先后在察哈爾盟黨委宣傳部、察哈爾盟文化隊、正藍旗文化館、烏蘭牧騎等單位工作,創作出了《河岸上的牛群》《斗駝圖》《草原上的牧民》《牧羊姑娘》《巴嘎額江之戰》等優秀美術作品。為了不使蒙古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失傳,1962年2月,阿格旺走浩特進牧戶,精心搜集整理創作出了《內蒙古蒙族民間圖案集》,他在書中前言介紹“這本圖案集,主要是由察哈爾地區蒙古族中的服飾和日常生活用具上的圖案組成,有的稍加加工、有的根據實物原封不動描繪下來的。”該書以繪畫的形式展示了蒙古族的藝術文化,具有很強的資料性,1963年2月由內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
內蒙古博物館初建時,阿格旺被聘請到呼和浩特參加部分繪畫創作,他還將自己所制作的一些面具贈送給了博物館。1962年,阿格旺因病在張家口去世,享年49歲。
編后 2014年,正藍旗通過舉辦中小學生畫展、學術研討會等形式,紀念蒙古族近代著名畫家阿格旺誕辰100周年。目前,在正藍旗新一代的民間藝人中,有人收藏到了阿格旺的原版《內蒙古蒙族民間圖案集》,這不僅是阿格旺裝飾圖案創作中的代表作,同時也是繼承和發揚蒙古族傳統花紋圖案的杰作,值得人們進一步學習和研究。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