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珊娜·巴科 來源:東方早報藝術評論
直至今日,蒙卡奇仍是匈牙利史上最知名的畫家。窮其一生,蒙卡奇都在不懈地追求創意,享受著,同時也痛苦著,但又愿意為藝術放棄一切。在蒙卡奇不朽的作品中,流轉的場景、無比真實的肖像和神圣的尊嚴,顯示了他的藝術價值,也使他和其他歐洲大師們比肩。

蒙卡奇《死囚的最后一日之一》
蒙卡奇·米哈伊是19世紀最具吸引力的畫家之一,對他的仰慕追隨者而言,他就是絕世天才的代名詞。直至今日,蒙卡奇仍是匈牙利史上最知名的畫家,他的畫展總能吸引數十萬好奇的觀眾前來參觀,跟他在世時舉辦畫展一樣。觀眾這種狂熱的興趣,一方面是因為他們好奇于畫家跌宕的一生,既有絢爛的時刻,也有迷暗的低谷,時而孤立無助,時而又置身于喧鬧的社交生活中。但就在貧困的黑暗中,蒙卡奇的名字逐漸傳遍了歐洲和北美。他從木匠學徒變成知名藝術家,在自己華美的工作室里創造深受貴族追捧的藝術作品。歐洲和北美的藝術鑒賞家和收藏家也爭相觀看他的作品。窮其一生,蒙卡奇都在不懈地追求創意,享受著,同時也痛苦著,但又愿意為藝術放棄一切。這種對藝術的本能奉獻,需要無比的力量和勇氣,非自我可覺察。然而,蒙卡奇又對自己的能力持懷疑態度,經常需要證明自己——這有時令其痛苦不堪。這些沖突的情感使他的作品充滿英雄的力量、簡約的審美、充沛的情感和自然主義精神,這種風格對當時的法國人和匈牙利公眾來說都不可多見?!痘饺壳愤@一壯闊的作品質疑人類存在的價值,其中為世人所熟知的故事和多變的場景也充滿著作者的這些情感。在蒙卡奇不朽的作品中,流轉的場景、無比真實的肖像和神圣的尊嚴,顯示了他的藝術價值,也使他和其他歐洲大師們比肩。

蒙卡奇用做繪畫參考的攝影作品

蒙卡奇用做繪畫參考的攝影作品
艱難的事業初期
1844-1864年
1844年2月20日,蒙卡奇·米哈伊生于當時的匈牙利王國小鎮蒙卡斯(今屬烏克蘭),父親名為里奧·米哈伊·里伯,是當時的財政部長,母親名為賽西莉亞·雷奧克,出生于一個低等貴族家庭。蒙卡奇父母早亡,連他在內的五個孩子后來被送往位于匈牙利其他地方的雷奧克家族。7歲的蒙卡奇被送到在貝凱什喬巴當律師的舅舅伊斯特凡·雷奧克家中撫養。1855年,蒙卡奇的舅舅讓他去做裁縫或木匠。于是,11歲的蒙卡奇開始在木工店工作。
獲得木工大師證書后,蒙卡奇于1858年前往阿拉德,找了一份家具木工的工作。但微薄的收入只夠付房租,連買食物的錢都沒有,很快便一病不起。1860年,蒙卡奇回到當時住在久洛的叔叔家,一邊養病一邊畫畫、復制版畫。蒙卡奇的叔叔覺得他畫的素描不錯,因此同意讓他在本地找一個美術老師學習。于是蒙卡奇結識了畫家埃萊克·夏摩西。夏摩西有專業學術背景,給蒙卡奇上了一年半課,不僅教他繪畫基本知識,還教他歷史、神學和文學等知識。年輕的蒙卡奇跟著老師去探訪過一些貴族宅第,見到了許多嚴肅的藝術收藏品。
1863年,蒙卡奇聽從老師的建議,前往布達佩斯尋找國家美術協會秘書帕爾·豪爾紹尼和國家博物館油畫館主任安塔爾·利蓋蒂。利蓋蒂以朋友和輔導老師的身份幫助了蒙卡奇,并鼓勵他進行出版物插圖的復制工作。年輕的蒙卡奇職業藝術生涯從描繪農民生活的題材開始,并師從兩位經典浪漫主義風格但屬于不同分支的老師:卡羅里·洛茨偏向浪漫主義,而米哈伊·塞梅里則更鐘愛于幽默手法。
國外學習
1865-1867年
1871年之前,匈牙利并沒有高等藝術培訓學校。因此,有藝術天賦的學生不得不承受巨大的經濟壓力,去國外求學。但蒙卡奇很幸運,因為有人資助,先后在維也納美術學院和慕尼黑藝術學院學習。
1867年,蒙卡奇獲得一份獎學金,他從慕尼黑前往巴黎,參觀那里的萬國博覽會,深入了解了讓·弗朗索瓦·米勒和古斯塔夫·庫爾貝這兩位法國現實主義畫家的作品。這次經驗對蒙卡奇而言至關重要?;氐侥侥岷诤?,蒙卡奇立即退出美術學院,與德國現實主義畫家威廉·萊布爾結成了友誼。1868年,蒙卡奇聽從萊布爾的建議,前往杜塞爾多夫繼續學習。
首獲成功
1868-1872年
蒙卡奇一直想去杜塞爾多夫,特別想認識那里的美術學院教授路德維希·克瑙斯。1868年10月,他終于到達杜塞爾多夫,那里的藝術家殖民地數量一度可與慕尼黑媲美。這座城市的魅力似乎也對美術學院的風格產生了影響,形成所謂的“杜塞爾多夫學派”。該學派最突出的特點就是用微妙的陰影表達人物心理,最適合多人物題材的作品。
那段時間,蒙卡奇重新審視了自己的舊作《憂愁的攔路強盜》,并萌生出畫一幅死囚作品的想法。進行新作創作時,蒙卡奇去了一趟慕尼黑,在一個畫展上看到庫爾貝的一幅作品。1869年秋季回杜塞爾多夫后,他終于完成了這幅作品《死囚的最后一日之二》。
當時,囚徒題材十分流行。年輕人為逃脫兵役會躲進平原成為逃犯,然后自成一派,打劫富人以供生活。因此,當地貧窮的農民很同情他們這種舉動。1848-1849年革命失敗后,許多人向逃犯求助,以躲避哈布斯堡王朝的報復和征用。這時,對逃犯的同情上升到了一個更高的程度。在蒙卡奇的作品中,坐在昏暗牢房里的死囚驚恐萬分,四周圍滿了村民,村民們的表情、姿勢和動作無不表達出他們的情感。作品中多種心理的表達、明暗色調的對比以及死囚內心掙扎的景象,深深地令專業畫師和普通民眾動容。這種情緒豐富的表達在當時并不多見,加上現實主義的應用,給蒙卡奇帶來了成功。克瑙斯最初想勸說蒙卡奇放棄創作這幅作品,但看到結果后則非常滿意,并鼓勵蒙卡奇把作品寄給當時歐洲最知名的畫廊“巴黎沙龍”。但蒙卡奇則直接將該作品賣給了一位美國收藏家、億萬富翁威廉·威爾塔奇。后來,威爾塔奇的遺孀將此畫捐贈給費城藝術博物館。100年后,此畫被拍賣后,又回到了匈牙利。作品《死囚的最后一日》使蒙卡奇一炮走紅。隨后,巴黎藝術品商人古皮立即來杜塞爾多夫找蒙卡奇,購買了他的不少作品,此外還預訂了一些。

蒙卡奇《喝醉的丈夫》
巴黎和科爾佩奇城堡
1872-1874年
受杜馬仕男爵及夫人之邀來到巴黎后,蒙卡奇完成了《亞麻切碎機》。蒙卡奇第一次見到男爵夫婦是在一個法國上校舉辦的晚宴上,當時蒙卡奇的朋友拉斯洛·帕爾將他介紹給男爵夫婦,移居巴黎也是因為蒙卡奇與男爵夫婦的友誼進一步加深。蒙卡奇于1871年1月來到巴黎,男爵夫婦為他找了一間畫室,并幫他安頓下來。當時蒙卡奇手上還有與藝術品商人古皮的合約,因此經濟上沒有大問題,但他對來自他人的期望總是很焦慮,也擔心自己無法復制以往的成功。當杜馬仕男爵邀請蒙卡奇去男爵位于盧森堡附近的科爾佩奇城堡,并急于幫助他成功時,蒙卡奇正處于一種極度惡劣的精神狀態中,并且愈演愈烈,甚至有一次從二樓窗戶跳下來,企圖自殺。幸好傷勢不重,很快就恢復了??茽柵迤娉潜ぐ察o的環境以及男爵夫婦的關懷令蒙卡奇慢慢重新找回了生活的動力和創作的精神。1872年至1873年期間,蒙卡奇在科爾佩奇城堡創作了多幅作品,包括男爵夫婦的單人肖像,以及《道別》和《攪奶婦》等。在這一時期,蒙卡奇還完成了雙人物版本的《死囚》。由于雙人肖像作品更側重于表達主人公的情緒,因此該畫比多人物版本更富有戲劇性。
1873年秋,應拉斯洛·帕爾之邀,蒙卡奇前往巴黎附近著名的藝術家殖民地巴比桑。曾在那里生活和工作過的藝術家包括米勒、柯羅和庫爾貝等。他們最早放棄保守的傳統藝術教育,移居到自然環境,為人和自然作畫,描繪在戶外才能感受到的光線變化和氛圍影響。在巴比松期間,蒙卡奇完成了《負薪婦》一畫。此畫帶有詩意般的現實感,描繪了自然的景象,反映出來自該殖民地最偉大的畫師、法國大畫家米勒對蒙卡奇的影響。蒙卡奇在巴比桑期間的另外兩幅景物畫《林間散步》和《樹林里的吉普賽人》,可能受到蒙卡奇的朋友拉斯洛·帕爾的影響,顏色和諧,特別是表現了多層次的綠色,結合了景物畫和題材畫的風格。蒙卡奇在科爾佩奇城堡開始創作的多人物作品《深夜漂泊者之一》中,城中的流浪者在黎明曙光中隱約可見,而邊上的窮人則對他們熟視無睹。這個情景很可能是蒙卡奇對幼年和青年時窮困的記憶。
1873年給蒙卡奇的一生帶來巨大變化:他的資助人杜馬仕男爵去世了。但是男爵的遺孀賽西莉亞·帕皮爾像男爵生前一樣對蒙卡奇關愛有加,幫助蒙卡奇度過了許多艱難的時刻。兩人自1871年相識以來,友誼穩固不斷。1873年下半年,蒙卡奇給塞西莉亞寫過許多親密的信件,耐心等待她服喪結束。兩人于1874年8月5日結婚,并度過了很久的蜜月。最初幾周,兩人在瑞士和意大利北部度過,后又從威尼斯出發,經維也納來到布達佩斯,受到當地親友的熱烈慶祝。兩人收到許多邀請,但蒙卡奇懷念工作,想去貝凱什喬巴(蒙卡奇在匈牙利的故鄉)作畫。蒙卡奇的舅舅伊斯特凡·雷奧克幫他找了一個小畫室,于是蒙卡奇一到貝凱什喬巴就立刻開始工作,主題多是農夫馬車揚起的塵埃中陽光的變化。在《塵土飛揚的道路 之一》中,馬車、馬匹和馬夫輪廓明顯,而《塵土飛揚的道路 之二》表現的則是粉色黃色系的環境,有一種威廉·透納的懷舊感。撇開創作年代不談,這兩幅作品十分獨特,在蒙卡奇的其他作品里找不到類似的。蒙卡奇當時一定對光線的層次非常著迷,因而作品與外光畫法十分接近。

蒙卡奇《上十字架》
逐漸變化
1874-1878年
1874年冬,蒙卡奇與夫人又一次回到巴黎,租下了馬叟公園附近的勒讓德大街6號豪華居所。蒙卡奇在巴黎和科爾佩奇城堡之間往來居住,當然是和他的愛侶一起。巴黎的居所主要用于工作和社交,鄉村城堡和附近美麗的公園則作休憩之用。1875年,蒙卡奇完成作品《科爾佩奇的鄉村學?!贰.嬛行iL這個人物用的是巴黎居所中一名仆人做模特。暗色調是民俗題材的一部分,而背景的自然風景又給作品帶來一種更自由、更自然的感覺。幾乎是在同時,蒙卡奇還完成了另一幅作品《小女孩肖像》,該作品帶有一種抒情的風格。蒙卡奇在體現人物肖像最佳個性方面有著極高的造詣。
婚姻顯然令蒙卡奇的生活和藝術創作產生了很大改變。巴黎的居所和新生活需要很大開銷,讓蒙卡奇焦慮不已。他開始出售自己的早期作品,并將以往作品畫成小幅出售。但是,蒙卡奇焦慮的原因并不僅僅是因為對失敗的恐懼,也因為他本能地覺察到自己的藝術創作到了一個拐點。由于當下的新生活,蒙卡奇覺得有必要調整藝術風格和作品主題。當然,這種改變不可能一夜之間就發生,蒙卡奇還是在創作深色的民俗主題作品。其中一幅是1875年的多人物作品《科爾佩奇的鄉村學?!?,還有1877年創作的《1848年征兵》,取材于1848年大革命和獨立戰爭的這幅作品相當抒情。走出過去的風格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從這些作品可以看出,蒙卡奇的戲劇性力量正在衰退,在感情和記憶消失的同時,作品也開始變得蒼白無力。
蒙卡奇一定也是覺察到了這種變化,因而采取了轉型的步驟。1875年,他為自己的夫人畫了一些優雅的肖像。1875年的《米哈伊·蒙卡奇夫人肖像畫》可能是《工作室》系列中的一幅,表現出蒙卡奇風格的轉變。
但是,描繪普通人生活日常的時代結束了。這種轉變最大的體現是蒙卡奇開始使用明亮色調。畫面上明亮的藍色、紅色和白色取代了他以前多用的陰郁顏色。1877年開始出現了一種新的畫風,在藝術史上被稱為“沙龍”畫,是畫家受人之邀而作。蒙卡奇的目的就是要通過賣畫所得來支付巴黎居所的開銷。蒙卡奇在巴黎的居所每周五都會舉行盛大酒會,明星、政客、藝術家和哲學家等濟濟一堂。這種生活方式消耗大量金錢,而蒙卡奇的夫人比較實際,有條理有組織,蒙卡奇的新畫法滿足了她的期望,令她十分滿意。
1878年,蒙卡奇與奧地利藝術品商人查爾斯在巴黎簽署了一份十年合約,從而解決了蒙卡奇的大部分經濟問題。1879年至1882年間,蒙卡奇向這位藝術品商人出售了17幅作品,大部分為靜物沙龍畫,完成后立刻交給查爾斯,然后高價賣給歐洲和美國的藝術品收藏家。因此,這部分作品中很多(差不多一半左右)都保存在世界各地的公共或私人收藏家處。沙龍畫展現了一個多彩寧靜的世界。很多時候,蒙卡奇華美的畫室就是畫作里的背景。畫作中通常是家庭聚會或社交場合上衣著優雅的年輕女子和兒童,或是為解悶而互相走訪的婦女或年輕女性在彈鋼琴,或是愉快的新婚夫婦,或是和動物玩耍的孩童。最早的沙龍畫名為《巴黎風格的內室》,完成于1877年,后又有《鋼琴前》、《寶寶的訪客》和《閱讀中的女人之一》,本屆畫展上均有展出。蒙卡奇會先畫草圖,再畫幾幅主題畫,然后對這些主題作一些變化,說明對蒙卡奇而言,這些沙龍畫和早期其他作品一樣重要。雖然這些都是應顧客要求作的畫,但蒙卡奇對它們仍十分重視。這些畫需求大,質量高,自然為蒙卡奇獲得了成功。同一時期,蒙卡奇還創作了一系列優秀的人物肖像,如1877年藝術品商人的肖像《查爾斯·賽德爾梅爾》和蒙卡奇年輕時的朋友《拉斯洛·帕爾肖像畫》。其他表現蒙卡奇人物肖像畫功底的作品還有《男人肖像》以及《多爾醫生肖像畫》等。
雖然這些人物肖像令蒙卡奇的作品產生了一些變化,但與窮人主題的多樣性仍然不可同日而語。由于懷念那些能令自己表達情感、深刻理念和標記的機會,蒙卡奇因而轉向世界文學大師的作品尋找靈感,發現了托馬斯·B. 麥考利對17世紀蘇格蘭詩人彌爾頓的研究。當年正值彌爾頓誕辰200周年,也出版了許多紀念彌爾頓的書籍。當時的蒙卡奇正飽受健康惡化的困擾,幼年時落下的病癥再次復發,還有頭痛、驚懼等癥狀,因此對彌爾頓在失明和孤獨中的掙扎和最后的死亡十分有感觸,也從彌爾頓的命運和個人悲劇中得到了靈感。蒙卡奇從1877年開始著手畫草圖,其中最佳作品為《艾娃-女性肖像畫-彌爾頓系列習作》和《朱迪斯》?!稄洜栴D》最終完成于1878年4月,也是一幅多人物作品。畫中艾娃在記錄父親說的話,表情專注而又敬畏,朱迪斯在一旁仔細聆聽,蕾切爾在忙針線活,但《失樂園》這部美妙的詩集令她停下了手上的活,不自覺地有所反應。除此之外,詩人的形象和性格也有細膩的表達。

1883年,蒙卡奇在十字架上的留影
舉世聞名的基督三部曲
1880-1885年
《彌爾頓》一畫在歐洲巡展時,蒙卡奇參觀了倫敦、維也納和慕尼黑的多家著名博物館。當時,受到(匈牙利)大主教考洛喬以及拉約什和賽德爾梅爾的啟發,蒙卡奇又產生了一個新的主題。在與上述幾位聊天時,蒙卡奇聽說法國作家歐內斯特·勒南出版了一本有關耶穌的書。這本書將耶穌塑造成一個被剝奪了神力而痛苦掙扎的凡人,正準備為真相而死。
1880年夏,蒙卡奇以《約翰福音》第18章為藍本,開始繪制《基督在彼拉多面前》的草圖。該作品表現了基督的三重沖突,第一重是彼拉多和法利賽人的沖突,第二重是代表了人類的基督準備為正義而受難甚至死亡,第三重是代表了善變的彼拉多這一人物。一切信息都通過這兩位主要人物和百態的民眾表現了出來。然而,盡管蒙卡奇十分努力,但由于一些不幸的事件,1881年春巴黎沙龍開幕時,這幅畫并沒有能夠完成。那時,蒙卡奇剛出生不久的孩子不幸早夭,作品快完成前,其巴黎的居所又發生大火。巴黎沙龍的組織者十分嚴格,拒絕過期提交的作品。好在查爾斯·賽德爾梅爾向蒙卡奇提供了幫助,在自己的住處展出了這幅畫,并獲得巨大的成功,每天有上千人前來觀看。這幅作品不僅征服了公眾,還征服了敏銳的評論家。他們稱蒙卡奇為在世最偉大的藝術家,與米開朗琪羅和倫勃朗齊名。
也許是受到阿諾德、匈牙利大主教考洛喬和拉約什的鼓勵,繼第一幅基督主題作品《基督在彼拉多面前》之后,蒙卡奇自1881年起投身于第二幅基督主題《上十字架》的創作當中?;揭蛞恍淖穼ふ嫦喽煌龜?、譴責,直至殉難。作品描述了基督死于十字架上的場景,天空像圣經描述的一樣瞬間變得昏暗,哀悼者和其他圍觀人群情緒復雜,姿勢、行動不一,極富戲劇化效果。該作品最大的特點是反映了現場各種情緒——氣憤、惱怒、絕望、驚訝——給觀眾以強烈的視覺沖擊。該主題還有其他一系列作品,其中許多是主畫的一部分。和《基督在彼拉多面前》一樣,這部不朽的作品也收藏在紐約公共圖書館中。1884年4月,該作品在賽德爾梅爾的居所首次展出,其轟動場面不亞于第一幅,后又在布達佩斯和其他幾個歐洲城市展出。最成功的展出在英格蘭曼徹斯特,受到媒體大篇幅報道,并由哈里森牧師宣講。展出收入之高令奧地利政府和法國政府開出10萬至15萬美元的高價進行收購,但賽德爾梅爾期望能賣出更高價格,因而拒絕了政府的出價。對蒙卡奇而言,圣經主題不僅是一個新的選擇,更是能夠打動觀眾的法寶。這幾幅作品成功后,蒙卡奇開始尋找新的創意,賽德爾梅爾也從旁協助。根據調查和討論,兩人最后選擇了一個新的主題:《莫扎特之死》。蒙卡奇很喜歡莫扎特神奇的音樂,美國畫家Th. W. 希爾茲也畫過相關主題,更讓蒙卡奇確定了這一路線。蒙卡奇希望用該作品再現莫扎特在一次排練中死亡的傳奇故事,表現出這位作曲家在病痛和死亡面前的掙扎,以及他充滿創意能量卻再也無法表達音樂天才的人生最后時刻。這幅作品后來被帶到美國,收藏在底特律藝術學院。
蒙卡奇的工作激情和能力無與倫比,除了大型作品外——有些可能一畫就是一年——他還創作了大量其他題材的作品。創造性的景物畫證明了他的天賦,也表達了他充滿浪漫色彩的現實主義??茽柵迤娉潜ぬ峁┝嗽S多美妙的景物主題。在那里,蒙卡奇完成了作品《科爾佩奇的耕作》,畫面中落日輝映出萬千色彩,紅色、綠色和黃色在暮光中和諧交織。1886年,蒙卡奇在創作《莫扎特之死》的同時,完成了《科爾佩奇公園》和《小巷》這兩幅用現實手法表現自然美景的外光風格印象主義作品。蒙卡奇的景物畫都是自娛之用,有時也用于其他作品的補充,但沙龍畫都是應顧客要求所作,賣畫收入補貼家用。同一時期,蒙卡奇也在室內完成了部分作品,有時會在花房里創作,為作品提供一種青蔥的背景,如充滿萬千紅色和綠色的作品《橘園》。沙龍畫多為家庭主題,人物數量也較多,如作品《偷糖小賊》。

1874年蒙卡奇與妻子在蜜月中留影

約1880年,蒙卡奇裝扮成魯本斯的裝束留影
在美國獲得成功,為官方作畫
1886-1896年
1886年夏,賽德爾梅爾帶同其他藝術品商人去蒙卡奇的畫室,討論在美國展出蒙卡奇基督主題作品和其他新作品一事。
同年11月15日,蒙卡奇來到美國,他的作品《基督在彼拉多面前》 幾天后到達。由于事先準備工作充分,蒙卡奇受到隆重的歡迎。當地歡迎團隊為蒙卡奇包下一條蒸汽船,把蒙卡奇直接從法國來的游輪上接走,以便他不用去擁擠的港務局等待入關手續。兩天后,《基督在彼拉多面前》在老禮拜堂展出。11月23日,紐約市以蒙卡奇之名在紐約最佳餐廳德爾莫尼科舉行晚宴。匈牙利籍《紐約世界報》報紙所有者約翰·普利策、紐約市長亞伯拉罕·S. 翰維特和當天的明星蒙卡奇同席而坐。蒙卡奇于1887年1月回到法國,他的另外兩幅作品《上十字架》和《莫扎特之死》同年晚些時候也在美國受到熱烈歡迎和媒體爭相報道。后來,百萬富翁、現代商業、廣告業先鋒人物約翰·沃納梅克購買了這兩幅基督主題的作品。沃納梅克的經歷與蒙卡奇類似,事業早期十分艱難,童年時曾在費城父親的磚廠打工,因而被這兩幅基督主題作品深深地打動。沃納梅克于1887年耗資16萬美元購買了《基督在彼拉多面前》,又于1888年耗資17.5萬美元購買了《上十字架》,這也證明了賽德爾梅爾之前對這幾幅基督主題作品的估算十分準確。從此,蒙卡奇一躍成為身價最高的歐洲畫家。
許多蒙卡奇的精美作品現在留在美國,如《彌爾頓》、《莫扎特之死》和許多景物畫、靜物畫和沙龍畫?!痘皆诒死嗝媲啊番F在收藏于加拿大漢密爾頓美術館,而《上十字架》為匈牙利私人收藏家伊姆雷·帕赫所有。
蒙卡奇創作生涯的最后十年收到大量邀約。1886年,蒙卡奇受官方邀請,為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樓道屋頂作畫。這對于蒙卡奇來說是一項大工程,他之前從未畫過壁畫。蒙卡奇準備了許多預備畫作,然后才開始動手創作《歌頌文藝復興——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天花板彩色速寫》。蒙卡奇對作品的色彩進行了很長時間的研究,直到1889年,才完成了這幅4米見方的作品。這幅宏偉巨作中表現了多位文藝復興時期的傳奇意大利藝術家,如建筑設計師布拉曼特、畫家/雕塑家米開朗琪羅和畫家拉斐爾等。這幅壁畫于1890年9月裝上主體,今天仍能看到。在這一折中主義學院派巨作中,蒙卡奇整合了文藝復興和巴洛克元素,既滿足了奧地利官方的要求,也表達了當代藝術品位,堪與同時代其他巨作媲美。
1890年維也納壁畫之后,匈牙利國內文化界的政客決定交給蒙卡奇一個重要任務,以匈牙利人到達喀爾巴阡盆地的故事為主題作一幅畫,并準備將這幅畫放置在新議會大樓的某個房間里。蒙卡奇開始將這幅畫定名為《阿帕德》,后又改為《征服》,理念來自于匈牙利小說家莫爾·卡伊。有關《征服》的這幅歷史大作取材于國王貝拉三世時期一位匿名書記員所著的編年史。當時居住在喀爾巴阡盆地的斯拉夫人首領斯瓦托普盧克以土、草和水向阿帕德交換他的坐騎白馬。匈牙利人最終憑借這些象征性的禮物,和平換取了自己的新家園,從此定居在群山環抱的盆地中,直到今天。這幅傳奇作品里的人物包括頭領阿帕德、部落族長、中間的斯拉夫族人以及左邊的人群等,以不同的形象表現得栩栩如生,通過動作、姿勢和表情訴說著這一段歷史。蒙卡奇于1893年完成這幅作品,并在喬治·佩蒂特位于巴黎的畫廊中展出。但由于這幅作品相對于當時的流行趨勢而言略顯保守,這次展出并沒有受到預想中的歡迎,匈牙利媒體也有較多批評。好在1896年正值千禧周年慶,在當時許多歷史題材的畫作中,蒙卡奇的這幅作品也算十分合適。不過,批評方最終還是獲勝,《征服》沒有按預料的那樣在議會大廳中展示,而是放在一個很小的房間里。今天,這幅神奇的作品已經不允許近觀。
1890年代初,蒙卡奇開始了最后一項重要任務,即基督主題作品的第三幅。匈牙利媒體早在1884年就報道過第三幅作品正在醞釀中,標題會是《復活》。 十年后蒙卡奇才真正開始創作,主題也變了。這次,蒙卡奇準備畫的是基督和彼拉多第二次會面的情景,并將標題定為《你們看這個人!》。這也和前兩幅的基本理念一致。作品中,救世主雖被折磨但尊嚴不減,他的命運令周圍人群動容,仿佛是蒙卡奇的共鳴。1896年,匈牙利人民朝圣般前往安德拉什大街盡頭的貝爾維尤俱樂部,在一個小庭院的亭子里觀看這幅作品。當年夏天,參觀者達到31.5萬人之多。這幅作品后被帶到美國,但沃納梅克并沒有購買。送回歐洲后,一家英美財團購得此畫,又賣給匈牙利后裔、威尼斯絲綢制造商人德里。最后,德里將這幅作品捐贈給德布勒森一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博物館,直到今天還在那里展出。
蒙卡奇創作生涯的最后十年不僅有宏偉的巨作,還有很多其他作品,例如沙龍畫、人物肖像、靜物畫和景物畫。這一時期蒙卡奇最有趣的一件作品是《花殤》,這幅畫的靈感來自于文學作品,很可能指的是《茶花女》。
《你們看這個人!》在布達佩斯展出時,蒙卡奇受到極大的祝賀,但他當時已處于精神半恍惚狀態。從卓別林夫人收到的信中可以了解當時的一系列慶祝活動,也提到蒙卡奇的健康狀況正在惡化。1897年1月,蒙卡奇被送到德國安德尼希精神病院,在長時間的精神恍惚癥狀后,死于1900年5月1日。蒙卡奇的遺體被送往布達佩斯,長眠在布達佩斯美術館中。他的葬禮于同年5月9日在布達佩斯科瑞佩斯公墓舉行,數十萬人前來吊唁。
米哈伊·蒙卡奇在匈牙利和歐洲繪畫史上占有獨特的地位。其一生的作品風格、題材多變卻又高度整合。蒙卡奇通過現實手法表現了匈牙利農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沙龍畫則表達了完美無憂的城市生活,成為另一個極端。畫家自己的苦痛和掙扎,則又像兩個極端之間的彌爾頓、莫扎特,甚至基督那樣。蒙卡奇工作十分勤奮,充滿創意但又受生活折磨,同時也很平易近人。他的作品既有匈牙利彼德麥式的現實,也有高度的歷史浪漫主義;既有法國客觀現實主義,也充滿學院派的優雅。正因如此,蒙卡奇的作品才立于匈牙利乃至世界藝術史上一個特殊的高度。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