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文物藝術品拍賣已落下帷幕,將幾家知名拍賣行的業績進行盤點后可見,各公司的秋拍成交額環比2014年春拍,2014年全年業績同比2013年都明顯有所萎縮。自2011年秋拍內地拍賣市場出現下滑征兆以來已經3年,國內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基本延續了2013年的不溫不火、平平淡淡的走勢。
一、拍賣市場成交同比下降是主旋律
在2014年秋拍中,中國嘉德以17.06億元總成交收槌,環比2014年春拍下降了24.2%;嘉德春秋兩季拍賣39.56億元總成交,同比2013年49.95億元的成交,下降了20.8%;
北京保利2014年秋總成交24.9億元,環比春拍下降10.4%;保利春秋拍52.7億元總成交,同比2013年57.07億元的成交,下降了7.7%;
北京匡時2014秋拍總成交13.4億元,環比春拍下降23.4%;匡時春秋拍30.9億元總成交,同比2013年33.1億元的成交,下降了6.6%;
北京翰海2014年秋拍適逢成立20周年紀念,總成交達到20億元,相較春拍增長了125%;翰海春秋拍28.9億元總成交,同比2013年14.7億元的成交,上升了96.6%;
杭州西泠2014年是十周年慶,秋拍總成交18.33億元,環比春拍上升161.1%;西泠春秋拍總計25.35億元成交,同比2013年14.88億元的成交,上升了70.4%;
北京榮寶2014年秋拍總成交1.65億元,環比春拍下降28.3%;榮寶春秋拍3.95億元總成交,同比2013年5.4億元的成交,下降了26.9%。
由此可以看到,內地幾大拍賣行的下滑幅度參差不齊。相比春拍,嘉德、匡時、榮寶的下降幅度都到了20%以上;而北京翰海、西泠由于周年慶,拍品準備量足質好,成交比春拍及2013年都有成倍增加;當然這里也不排除嘉德香港、保利香港等異地拍賣形成拍品分流的影響。
二、書畫拍賣市場喜憂參半
書畫拍賣市場的高價位拍品成交出現萎縮自2014春拍起已十分明顯!春拍中書畫拍品最高成交的前四名分別是:黃賓虹《南高峰小景》以6267.5萬元成交,齊白石《花鳥四屏》5577.5萬元,清代弘仁的《西園坐雨圖》5347.5萬元,文同、蘇軾《墨竹卷》4255萬元。其中第1名的價位比2013年秋拍第5名的價格還要低!而由各公司成交情況看,高價位鳳毛麟角,幾十萬元到上百萬元中低價位的成交減少并不明顯。
2014秋拍中,書畫板塊出現了一件過億拍品,北京保利古代書畫夜場上,乾隆皇帝御筆書法《白塔山記》拍出1.1615億元,這成為了內地拍賣市場全年唯一過億拍品,也是2009年以來內地第34件破億元的拍賣品。
2013年書畫拍賣市場的“黃胄熱”還在繼續延續,嘉德2014秋拍上,一幅黃胄的《高原子弟兵》以3887萬元成交;2014春拍中《南高峰小景》帶動起來的“黃賓虹熱”在秋季繼續得以延續,北京匡時秋拍中,四條屏《江山臥游圖》以4830萬元成交,成為目前黃賓虹作品的全球第三高價位。
與這兩年起起落落的近現代書畫和異軍突起的當代藝術或新水墨不同,古代書畫始終保持著非常穩定的市場狀態。其歷史久遠、數量稀缺、收藏門檻高的特點,使得市場中藏家比投機客多,使得古代書畫成為藝術市場中最經得起考驗的一個品類。
古代書法板塊也表現不錯。“王鐸”更是成為2014年的大熱門,包括嘉德、保利、匡時等多家一線拍賣行相繼推出王鐸書法專場或專題拍賣。其中,嘉德推出的“王鐸的筆底毫端”專場成交率高達95%,總成交8200多萬元。
在經歷了“黃胄年”之后,近現代書畫家和地域板塊“輪動”現象十分明顯。到了2014秋拍,創新高似乎輪到了何海霞、賴少其、程十發等第二梯隊各派名家。“長安畫派”的何海霞在一周之內兩度刷新個人拍賣紀錄,成為近現代書畫板塊的一大看點;秋拍北京匡時的一幅何海霞大尺幅作品《岸沿千璧立》以2300萬元成交,刷新了何海霞個人拍賣的最高紀錄;嶺南畫壇名家賴少其的《夢游黃山西海門》在嘉德“大觀之夜”上拍,最終以3910萬元成交,創其個人作品拍賣新紀錄;海派大師吳昌碩的作品《花卉屏風十二扇》在北京保利的成交價達3852.5萬元,創個人作品拍賣的新紀錄;海派名家程十發的連環畫《歡迎毛主席》在西泠秋拍拍出1380萬元,創其個人作品拍賣新紀錄。除北京板塊以外,各個書畫地域板塊市場多年來一直處于相對低洼,隨著市場環境的調整也在慢慢被發掘,受到越來越多的人關注。
在市場不斷尋找價格洼地的過程中,許多拍賣公司都在預展現場
舉辦講座和論壇,比如北京匡時的“藝術體驗季”、保利拍賣的“中國藝術周“、榮寶拍賣的”榮寶講堂“等,通過做學術梳理,有助于加深藏家對藝術品的理解。尤其在市場調整的過程中,拍賣行不斷強化自己的學術研究力量和市場判斷力則顯得尤為重要。
三、市場在尋找價格洼地
拍賣市場尋找“價格洼地”的表現主要在于各個板塊之間的“輪動效應”。書畫市場中主要是第一梯隊、第二梯隊藝術家之間的輪動;同時也表現在推出新拍賣項目專場,比如推出“新水墨”、“當代藝術”,介紹70、80后的年輕藝術家的作品等。
中國嘉德歷史上首個當代玉雕藝術專場“天擷英華-當代玉石雕刻藝術家”作為嘉德秋拍中開拓市場的新嘗試,吸引了收藏者的關注,全場59件拍品總成交達1885萬元。
西泠拍賣秋拍推出的“青銅禮器專場”吸引了海內外藏家到場,十六件青銅器,不僅百分之百成交,總成交額近4000萬。這次拍賣有助于向大眾傳播青銅文化,對于促進青銅器回流也具有積極意義。
保利秋拍的“珠寶鐘表尚品”拍賣的招商力度十分強悍,使以往在內地難以形成很好成交的“珠寶板塊”出現了一線亮色,總成交額達到1.42億元。
佳士得(上海)首次推出“中國當代設計專場”就大獲成功,總共20件拍品全部成交,總成交額達2100萬元,其中一件“大葉紫檀黑漆壓金書桌”以420萬元的落槌價,成為整場價格最高的拍品。
延續內地和香港拍賣場上近兩年對于“當代水墨”藝術板塊的推動,內地今秋“當代水墨”市場依舊處于蒸蒸日上的狀態。從蘇富比(北京)、中國嘉德、北京保利、北京匡時秋拍的業績來看,“當代水墨”和“青年藝術家”板塊走勢強勁。“當代水墨”讓調整期的當代板塊重燃生機,尤其是“青年藝術家”作品部分,常常會以高出起拍價幾倍的價格成交。
蘇富比(北京)沿襲其香港公司的拍賣風格,繼續推出“當代水墨”拍賣品,推出新銳藝術家,其在整個秋拍中的占比似乎越來越大,由此可見蘇富比在推廣“當代水墨”板塊時的獨特風格。
北京匡時的“當代書畫專場”成交了5143.7萬元,成交率高達92.7%,新銳藝術家得到藏家的推崇。其中,彭薇的《新洛神賦》以253萬成交,晁海的《牛》以207萬成交等等。
北京榮寶也繼續嘗試推出“當代新水墨專場”,成交額為665.6萬元。
在各家拍賣場上,李津、朱新建、晁海、徐華翎、郝量、黃丹等一批“當代水墨”藝術家的作品受到市場熱捧,作品穩健成交。而“當代水墨”的熱度不減,顯示了市場仍然熱衷于發現新人,尋找“原始股”和“價格洼地”的新嘗試。
由于目前推出的藝術家人數有限,導致一些年輕藝術家的價格增長過快,也就會出現追不上而“收藏難”的問題。新一代年輕藝術家還將會持續成為市場的關注焦點,“當代水墨”年輕藝術家的不斷推出,藝術機構對藝術家及其作品的選擇和包裝,收藏者專業素養的不斷提高,必將成為今后推動這一板塊進一步健康成長的關鍵點。
隨著越來越多的年輕藏家涌入拍場,并逐漸成為市場中的主要購買力。對于他們而言,更容易理解同齡同時代藝術家的作品,欣賞品味也會更加接近。同時,較60后及更早時期的成熟藝術家相比,青年藝術家的作品價格相對偏低,所以對年輕藏家來說,會更加游刃有余。
四、藝術品拍賣市場仍然在調整中
精品少是市場成交額下滑的主要原因,征集難的現象仍然十分嚴重!在市場沒有出現明顯上漲時收藏家們對精品的惜售,買家的投資意識逐漸轉向了收藏,收藏家頻頻建立私立博物館等,都使得藝術精品在拍場上難得一見。
2011年秋拍以來的市場下跌,使得許多高位購買的藏品被套牢,買家不愿意割肉,藝術品基金不愿意重返拍場,買家患上“恐高癥”,單價上千萬元的拍賣品都難以成交。
資金緊張是2014年各個行業的普遍現象,各行業都會把有限的資金用到刀刃上,而投向需要長線投資的文物藝術品的資金自然捉襟見肘!國民經濟的滯漲或萎縮的未來預測也許也影響了投資者的判斷,GDP的下滑,房產銷售市場的彷徨觀望和價格走低,都會對投資者大資金的運用產生阻礙。
2014年7月下旬以來內地股市的飛速上漲,必然吸引了大量的短線投資型資金,而使得文物藝術品市場長線投資資金相對匱乏。股市上每日上萬億的天量資金當然不在乎藝術品市場上的那點成交,而在于原來計劃投資藝術品市場的資金會去臨時運作股票,而造成藝術市場資金的暫時流失,這也可能是今年秋拍行情比較艱難的原因之一。
十八大以來的廉政新規,使得藝術品送禮“雅賄”現象得到一定的抑制,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藝術品的購買量。
如今藝術品買家和藏家的水平越來越高,在辨別真偽、流傳有序和著錄、藝術史地位、精品與普品的差別等方面更加專業、務實和理性,拍賣場上越來越多的出現同一畫家的不同作品價格上的巨大差異,這是市場更加成熟的標志。
由于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2009年內地藝術品市場的那次爆發也許來的是過猛了些!當時國內投入的4萬億救市資金,其形成的流動性過剩和通貨膨脹客觀上也助推了藝術品的價格。今天,內地藝術品市場的持續萎靡不振,也許就是對那幾年過高漲幅的緩慢消化過程!
2015年的內地文物藝術品市場將會怎樣?大家充滿了期待。經過三年的調整,近現代中國書畫藝術品的價格已被腰斬或砍下了六、七折,似乎已跌無可跌,但整體上漲的動力在哪里?業界還在等待。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