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術館外景

王春辰為美國媒體講解中國當代藝術
導語:進入新世紀后,中國當代藝術突然以異常活躍的態勢出現在世界舞臺上,仿佛正是在此時,西方看到了來自東方的璀璨光芒。有趣的是,很多在西方呈現的當代藝術展覽,似乎對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中國更有興趣,同時還有很多是以與藝術品緊密相連的視角呈現。此次在美國美術館系統內呈現的,由中國本土策展人王春辰策劃的關于中國當代藝術的展覽,通過不同的觀看視角,細致地剖析了其與眾不同的切面。
討論 發現 解碼當下
美國時間2014年10月30日,由王春辰策劃的“未來的回歸:來自中國的當代藝術(Future Returns:Contemporary Art From China)”在美國美國密歇根州州立大學布羅德美術館(Eli and Edythe Broad Art Museum at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開展。作為美國密歇根州州立大學舉辦的中國文化年的一部分,此次展覽也是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國際藝術季”項目中唯一一個在國外舉行的展覽,作為中美合作篇的項目,央美美術館學術部主任王春辰策劃逾兩年時間。布羅德美術館館長邁克爾?拉什(Michael Rush)專程從紐約回到美術館參加開幕式,他非常驚奇于此次帶來的中國藝術,而專注于影像藝術研究的他,對此次帶來的影像作品印象尤為深刻。
“回歸”是一種目標,是一種文化復興與豐富的可能,展覽展示的是中國社會與文化的多種可能性。在飛速發展的時代,無法精準預測未來的中國,但是可以感受到、看到當代中國正在改變,環境與社會巨變無處不在,其文化心理如何呈現、現實場景如何被解讀、創造性思維如何成長等都是本展覽所探討的主題。近年來國際上對于中國當代藝術的關注度越來越高,而在這些展覽中,很多策展人產生自西方文化背景之下,王春辰作為首個進入美國美術館系統的中國本土策展人,他在博士期間進行的西方美術史研究,讓他形成更為廣闊的中西方融合的視角,無論從藝術家選擇,以及策展思路上,這個展覽均有其獨特性。當2011年冬天,邁克爾在紐約遇到王春辰時,他敏銳地發現了王春辰這種獨特而新奇的視角,這也是邁克爾邀請王春辰擔任美術館特約策展人的原因之一。
討論、發現、解碼歷史境遇下中國的秘密和難題是本次展覽呈現的主旨,以包括油畫、中國畫、攝影、雕塑、裝置、數字媒體等多種媒介一一回應這些問題。本次展覽的三個單元“文化與再測繪”、“現實與可能”和“未來與想象”,參展的藝術家人數達25人,包括陳衛群、耿藝、何云昌、姜吉安、金陽平、姬子、劉力寧、孟柏伸、繆曉春、裴麗、渠巖、隋建國、蘇新平、王川、王璜生、徐冰、夏小萬、周欽珊、張彥峰+周罡,紀錄片部分包括董鈞、李軍虎、林鑫、田波、王楊。這些參展藝術家只是中國藝術力量中的一小部分,但他們每個人都代表了一個新的特征,而他們的集合更多地呈現了中國當代藝術更為完整的一個切面。
墨為起點的多元思考
這所2012年開館的美術館由英國著名建筑師扎哈?哈迪德設計,有如“變形金剛”的外型讓這所超過150年歷史的校園充滿了現代感,無論白天黑夜,這座美術館都在“熠熠生輝”,“未來的回歸”占據了美術館2層展廳。進入第一部分展廳,首先躍入眼簾的是姜吉安的新工筆作品。現成品繪畫是姜吉安對其獨特繪畫方式所給出的新概念,他的繪畫材料來源于現成品。比如此次展出的作品,他將一塊絲絹通過燒的方法變成繪畫的一種狀態,絲絹燃燒以后做成繪畫的顏料,將經過轉化的現成品再畫回到最初的絹上。整個繪畫的過程就是一塊白色絲絹轉化的結果,他通過繪畫過程中對物的體驗變成繪畫的一個結果。姜吉安的這組現成品繪畫作品拉開了展覽第一部分“文化與再測繪”單元的序幕,這一單元揭示出當今中國自身固有的傳統文化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改變,但似乎在相當的精神層面以及文化基因方面,又體現出中國的那種文化意味、因素、記憶、傷感,其作品包括姬子的水墨、蘇新平的版畫、王璜生的裝置,還有王川和何云昌的攝影作品等。
第二個部分“現實與可能”單元表達的是今天的中國之所以是一個事件,并非僅僅是其人口世界最多,也并非僅僅是其歷史的久遠,更重要在于現實中國所發生的那種變化,這些恰恰是作為藝術家的群體所發現、揭示、表征的現實中國。這個單元以劉力寧的作品為起點,他更具有宗教性圖示的作品通過略帶諷刺的手法呈現了他所處的城市生活,劉力寧的油畫作品與渠巖的“造神”系列攝影作品隔墻呼應,姬子的水墨長卷將對這兩組作品的思考連接到了金陽平對于城市發展進程中出現的困惑。
與第一部分姜吉安作品相對應的,正是第三部分“未來與想象”單元的起點——徐冰的工作室。這間工作室是徐冰助手按照紐約工作室布局移植過來的,甚至一包方便面這樣的細節都有所呈現。這個單元將問題指向未來,現今中國的文化藝術的矛盾性和雜糅性使得未來的想象更加撲朔迷離,其內部的文化咀嚼與消化是否足夠誕生新的未來文化和藝術,都是值得期許的,但并非是預設的。包括繆曉春、何云昌在內的藝術家創作的6組紀錄片通過不同的主題闡釋了中國當代藝術家對于哲學、人文,以及對社會的思考。
2014年10月30日直至2015年3月8日,展覽史無前例地長達6個月時間,而在2015年2月底舉行的研討會無疑將掀起一股新的中國當代藝術討論熱潮。同時,國際的美術館舉辦展覽都非常重視收藏,邁克爾對中國藝術有獨特的判斷,認為這是全球藝術版塊變動的一個癥候,它的諸多內涵都值得布羅德美術館進行長期的關注和研究,并考慮在密歇根州立大學與布羅德美術館聯合成立“中國當代藝術研究中心”事宜,以期歷史性地研究、展覽及收藏中國當代藝術,成為這一新領域的開拓者。目前,中國藝術家姬子、王川、渠巖、張彥峰、周罡的作品被收藏。
探求當代的未來走向
現今,任何人都不能否認中國當代藝術熱。文明古國的悠久歷史,讓僅僅有30年歷程的中國當代藝術,像一個早熟的少年,早已經勾起了國際上蠢蠢欲動的關注。近年來,隨著中國藝術品市場在全球的份額越來越重,中國藝術的熱度也日益升高,從國外頻繁出現的,關于中國當代藝術的展覽就可見一斑。
在德國、美國等地美術館頻繁出現的關于中國當代藝術的展覽取得了良好反響,這些展覽讓更多人看到了古老中國之外的東西,然而,不可否認的是,這些展覽始終沒有脫離“古老”這個框架,在這些西方策展人的眼中,中國的當代與“古老”永遠有著更為直接的關聯。
水墨,是西方對于中國最初的印象,也是最深的印象,相對于從西方傳來的油畫,水墨更具有中國本土化屬性。關于水墨的展覽中,2010年波士頓美術館展出的“與古為徒——十個中國藝術家的回應”是其中非常突出的一個,而最近引起熱議的,則是大都會美術館舉辦的“ink art”。在策展人、大都會博物館亞洲藝術部主席何慕文眼中,當代藝術在傳統水墨的基礎上,突破了傳統媒介的限制,呈現了更加多元化的傾向。“當我嘗試用當代的語言來定義古代的表達方式時,我一開始選擇了一些和傳統媒介(墨和紙),形式(卷軸和冊頁)以及技術(毛筆)密切相關的作品,因為這些特征長期以來定義了中國水墨發展歷程。然而當我的研究進一步深入后,我發現一些采用了非傳統東方媒介(油畫、攝影、錄像等)以及呈現方式(抽象、裝置、表演藝術等)的作品,與古典傳統產生了強烈的共鳴。這本圖冊就是研究結果。這并不是一個全面的關于中國當代藝術的回顧展,而是呈現了中國藝術家如何通過各種方式從悠久的文化傳統中汲取靈感,創作出公然地或含蓄地與中國藝術傳統基本準則互相映照的作品。”在展覽畫冊的前言中講述何慕文這樣闡釋自己的理解。展覽的四個主題,文字、新風景、抽象、以及畫筆外的藝術,通過不同媒介,包括多媒體、裝置等,呈現了不同于以往大都會博物館呈現的傳統書畫乃至現當代藝術的展覽,為“水墨”二字傾入了更多的注解,而這種“注解”是在西方美術館系統內第一次將水墨放到了一個更大的語境下討論,也是西方策展人第一次用更為廣闊的視角看待中國當代藝術。
就像在西方談到中餐,老外一定想到筷子一樣,文化差異形成的不同視角,讓中西方在策展上,以及文化解讀上有著截然不同的面貌。縱觀目前在西方美術館系統內的中國當代藝術展覽,更多的還是與意識形態有關的作品,雖然這些作品是最初或者最早中國當代藝術面向世界的表達方式。當下的中國還有什么?“中國的藝術家對自身的歷史及其文化都有強烈的學習與繼承的愿望,對中國文化的傳統有著強烈的當代思考和轉換實踐;今天的中國之所以是一個事件,并非僅僅是其人口世界最多,也并非僅僅是其歷史的久遠,而在于現實的中國所發生的那種變化;中國最迷人的地方不是它的歷史性,而是它的未來。”王春辰說。
不同與以往的展覽,這次以中國本土策展人視角所選擇的作品,與以往市場好、國際知名度高的藝術家有著明顯的區別,此次參展的藝術家無論徐冰、蘇新平、繆曉春,還是姜吉安、姬子等藝術家,他們充分在傳統中汲取養分,同時將中西方養分融合勾兌,不再以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中國作為創作的主要源泉,而是將中國當代藝術放到一個更大的語境中,站在歷史巨人的肩膀上觀看遠方。王春辰認為,未來于中國而言,特別是文化藝術的走向,絕不是僵化的傳統主義所能一廂情愿的事情,也并非是全球主義必將勝利的贊歌,現今中國的文化藝術的矛盾性和雜糅性使得未來的想象更加撲朔迷離,其內部的文化咀嚼與消化是否足夠誕生新的未來文化和藝術,都是值得期許的,但并非是預設的,這里面既有歷史的遺憾,也有不可知的未來的恐慌,更主要是當下的實踐行為。
實踐即行動,相比此前在紐約等大城市舉辦的中國當代藝術展,當“未來的回歸”進入美國中小城市蘭辛——這座聚集了大量中國留學生以及亞洲移民的城市,出乎意料的是,中國當代藝術對于這個城市來說還是塊處女地。蘭辛市《城市脈動》報紙的記者在美國時間10月29日聽完策展人導覽后,他表示此前對中國當代藝術并不了解。在其后的報道中不難看出,這位記者的意識還停留在2000年之前的中國,而此時的中國已經變了模樣。
中國當下的藝術是豐富的,它需要深入到其內部,進行現象學與歷史學的研究,其中必然包括社會學與政治學的因素,但僅僅是圖像的表面來進行藝術形式分析卻絕對是不足以完成對中國的當代藝術的認識與研究的。這是必須消除外在的市場誘惑以及政治意識形態的暗示,才可以大踏步展開的工作。而在這些實踐中,讓中國當代藝術更為多元化地呈現,展示其不同的面貌,然后繪成一張完整的藍圖,持續地激發人們對中國及其當代藝術的興趣,讓更多人看到中國各種有可能的未來。
“這是一個開始,我希望從多方面展示中國當代藝術的面貌,所以我選擇的藝術家既有中國知名的,也有國際知名的,更多的是不太知名的、甚至多數是國際上不知名的。所謂知名有否,與傳播有關,但更重要的是與藝術作品的內在價值的挖掘有關,愿意去挖掘那些具有內在價值和意義的藝術才是策展和學術的必由之路,這也是策展人的責任,而不是取媚俗見或人云亦云。”從威尼斯雙年展起,王春辰獨特的視角無疑成為中國當代藝術一面鮮明的旗幟。在他看來,身邊不是沒有好藝術,而關鍵是愿意不愿意去發現、去肯定、去研究;而所謂學術,就是在都不注意與關注的時候給予充分的發現和研究,才積累為可能的學術研究和發展。“我特別想做的展覽,能說明中國之大,具有容納足夠豐富的當代藝術的空間和意識,但前提必須是嚴肅的、是抱有人性信念的藝術觀。雖然我們無法斷然決定什么,但我們卻必須是努力的,就是希望讓不為人所共知的藝術家及其藝術被看到,也希望這樣的不同的藝術展示,提醒國際學術界:中國的當代藝術群體是豐富的,并非是那些過渡泡沫的類型化作品。”王春辰說。

第一單元中的攝影作品第一單元中的攝影作品

第二單元中金陽平(右)、姬子(后)和隋建國的作品第二單元中金陽平(右)、姬子(后)和隋建國的作品

第三單元中徐冰工作室第三單元中徐冰工作室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