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析王家訓的人物畫
美術史家大抵有這樣的看法:中國的人物畫發展到明清時代,已成為極度衰落的時期。從現存的畫跡來看,事實確也如此,大量存世的多是民間工匠們創作的年畫等實用的應景繪畫與繡像插圖,就是有一兩個名家,亦是創制出畫本千篇一律式的美人圖像。究其原因不外乎有以下兩點:從國畫本體的發展上看,最初的人物畫主要是依賴勾填的所謂“描繪”技法體系確立形成的,其基本法式在唐前已完善,后來千余年極少突破而因陳守舊。但隨著山水畫的發展與花鳥畫的出現,大量國畫的“皴擦點染”等畫法成了繪畫的主要法式體系。其不但表現力豐富,也更加生機勃勃而倍受青睞。故畫人多以山水花鳥為所樂,人物畫自少人問津而衰落。再從國畫的社會功能來看,人物畫興起之初,多為“成教化、助人倫”而完成鑒戒功能。隨著社會進步與文化發展,山水、花鳥畫更多完成了悅情、體性、知勢、識趣等更多“遊心”的自我實現之功能。人物畫只能作為肖像而在元明有些回光返照,更多的是讓位給山水情境與花鳥精神了。

解析王家訓的人物畫解析王家訓的人物畫
隨著近現代中國社會大動蕩變革,以及西學引進與社會文化的需求,人物畫似有復興之勢。許多美術評論家認為,當代國畫人物畫最具創新與發展的輝煌。但我的看法卻略有不同。西畫的引進與學習,以往多集中與古典西畫中所謂的“寫實”原理、方法與技巧上。其基本原理是焦點透視前題下的空間實體之再現。無論是素描、寫生、色彩教學,均以“狀物體”為準的。說得天花亂墜,仍不免屬于“畫東西”的范疇,與中國文化中歷來的“畫畫”則大相徑庭。現代的所謂改造過的中國人物畫,大抵不外乎畫人物和畫與人有關的事件。于識像知事的宣傳功能尚實用,然畫格低俗在所難免。大部分作品不是歷史題材便是少數民族,加之畫家文化功底欠缺,唯法是務,其造成的整個人物畫“非畫功能”的影響不容樂觀。其實,近現代也有另一條非“學院”非“主流”的國畫人物畫家畫得非常高妙,齊白石老先生就是最偉大的當代國畫人物畫家。他從民間畫工學習,又廣為在生活中錘煉嘗試各種畫法,其人物畫不但形神兼備,法式驚人,且題材豐富,情趣感人。幾乎張張可稱之為“神品”。更重要的是,他以自己的畫作,指明了中國人物畫一條復興的新路:從民間插圖畫譜入手,豐富畫法,以情勝理,以意得趣。的確也有不少畫家,正是從連環畫與繡像畫入手,找到了當代國畫人物畫健康發展之途的。戴敦邦、劉旦宅、劉繼鹵、賀友直、王叔暉等畫家,都是其中的佼佼者。中年畫家王家訓,亦是從這條路上探索而頗有成就的畫家之一。

解析王家訓的人物畫解析王家訓的人物畫
王家訓喜歡讀書,更喜歡讀古典詩詞文獻,可以說他在接觸畫之前,心胸中已有諸多書卷了,他更喜歡取法于諸家學畫,無論是古賢還是近人,他都潛心而習,為己所用。他畫了大量的連環畫,也重視書法的學習。于是,在他不惑之后,其畫風漸次獨立,于詩文字畫均有所得,既有古意又不失新風,既充滿世情又不失儒雅,在同道中引起廣泛關注。
家訓的畫造型別具一格,他不追求形體具體的比例尺寸,也不過分強調人物的形體狀貌特征,而是按照古代對人物特征的把握。例如:強調美人溜肩削腰,強調文士的安閑自適等等,使得他的畫中造型準確生動。
他在用筆上有書卷氣而又不板結于書法用筆,常在筆與筆之間參照書法結體與章法行氣,使筆畫揖讓有序、相扶相擁、筆筆生輝,看似自由,卻又十分嚴謹得體。流暢如滑絲,粗獷如山石,耐人尋味。
他的用色多雜以水墨暈染,濃不掩雅致,淡加倍飄逸,構成了色墨渾然一體的氣象,且畫中空白、款識、用印、詩文都有考究,確有詩情畫意的較完美的統一。
他雖以古人為題,卻使畫面頗具新意,他也畫今人題材,又使畫面中飽含古風。這是由于他善于運用生活中的情境,以個性化簡約與理想化的處理方式,并重現了民間美術中恒常的手法與審美元素,精心的巧妙安排的結果。這些都是十分難能可貴的。王家訓在人物形像塑造方面努力甚多,從中尋找到了自己喜愛的藍本與擅長的力點,使得他畫中的人物相貌體態更加豐富,從而他畫幅的意境與趣味也更加睿智雋永。
新興高雅的當代中國人物畫需要他這樣努力而有當代識見的畫家去創造,相信他會越畫越好。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