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展現給大家的這十大繪畫長卷是中國美術史上的豐碑,華夏文明的巨著,是流動的歷史、無聲的樂章;承載著古老東方民族獨特的藝術氣質;他們用色彩記錄了中華綿延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和橫亙萬里的錦繡河山。
十、清 郎世寧《百駿圖卷》

郎世寧是清代宮廷畫家,意大利米蘭人。
郎世寧畫的《百駿圖卷》為清代繪畫神品上上,原圖絹本縱94.5公分橫776.2公分,藏宮廷大內人莫能觀。滿清鼎革溥儀出走,清宮為故宮博物院,方得以瀏覽。此后故宮博物院付梓在故宮周刊發表遂公開于世,蜚聲世界藝壇。現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本幅畫姿態各異之駿馬百匹,放牧游息于草原的場面。馬匹們或臥或立、或嬉戲、或覓食,自由舒閑,聚散不一;在具體的表現手法上,郎世寧發揮了西洋畫法中常應用的前重后輕、前實后虛、前大后小等寫景方法,使畫面產生空曠深遠的景界,草木、山水、人物無不寫實精緻。
全幅色彩濃麗,構圖繁複,形象逼肖,郎氏擅以中國傳統繪畫技法加入西洋光影透視法及西畫顏料,以顯示中西趣味兼容并蓄的畫面。如畫中馬匹、人物、樹木、土坡皆應用了光的原理,使物象極富立體感;而如松針、樹皮、草葉等的墨線勾勒,石塊土坡的皴擦等仍含有中國傳統手法,即使是馬匹及樹干上的陰影表現,亦是以中國傳統的渲染方法來完成。此圖繪于雍正六年(1728)。
清 郎世寧《百駿圖卷稿本》

九、宋 王希孟《千里江山圖》

北宋的王希孟可以稱得上中國繪畫引史上僅有的以一張畫而名垂千古的天才少年。
王希孟在宋徽宗趙佶時系圖畫院學生,宋徽宗慧眼獨具:“其性可教”,于是親授其法。徽宗政和三年(1113)四月,王希孟用了半年時間終于繪成名垂千古之鴻篇杰作《千里江山圖》卷,時年僅十八歲,此外再沒有關于他的記述,不久英年早逝。
《千里江山圖》縱51.5厘米,橫1191.5厘米,絹本,青綠設色,無款,據卷后蔡京題跋知系王希孟所作,現藏故宮博物院。
作品以長卷形式,描繪了連綿的群山岡巒和浩淼的江河湖水,于山嶺、坡岸、水際中布置、點綴亭臺樓閣、茅居村舍,水磨長橋及捕魚、駛船、行旅、飛鳥等,描繪精細,意態生動。景物繁多,氣象萬千,構圖于疏密之中講求變化,氣勢連貫,以披麻與斧劈皴相合,表現山石的肌理脈絡和明暗變化;設色勻凈清麗,于青綠中間以赭色,富有變化和裝飾性。
作品意境雄渾壯闊,氣勢恢宏,充分表現了自然山水的秀麗壯觀。
八、唐 閻立本《步輦圖卷》

《步輦圖》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珍品。絹本,設色,縱38.5厘米,橫129.6厘米,為唐代著名畫家閻立本所繪,線條流利純熟,富有表現力,是一件具有重要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的作品。
《步輦圖》是以貞觀十五年(641年)吐蕃首領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聯姻的歷史事件為題材,描繪唐太宗接見來迎娶文成公主的吐蕃使臣祿東贊的情景。
全卷設色濃重淳凈,大面積紅綠色塊交錯安排,富于韻律感和鮮明的視覺效果。
七、唐宮仕女圖
《唐宮仕女圖》展示的是“回眸一笑百媚生”的唐代美女眾生像。 其中最杰出的代表莫過于張萱的《虢國夫人游春圖》、《搗練圖》和周昉的《簪花仕女圖》、《揮扇仕女圖》以及晚唐的《宮樂圖》。
張萱、周昉是唐代最具盛名的仕女畫大家, 馳譽丹青。張萱在盛唐時畫貴族人物最負時譽,不僅能夠表現上層社會婦女的姿容情態,而且善于巧妙地刻畫出“金井梧桐葉落黃”這種宮女被冷落的凄涼情調。周昉出身顯貴,多畫宮廷婦女,其風格為優游閑逸,容貌豐肥,衣榴勁簡,色彩柔麗,獨樹一幟。
1、唐 張萱《虢國夫人游春圖》

《虢國夫人游春圖》描繪的是公元752年(天寶十一年),再現唐玄宗的寵妃楊玉環的三姊虢國夫人及其眷從盛裝出游,“道路為(之)恥駭”的典型環境。畫面描寫了一個在行進中的行列,人馬疏密有度,以少勝多。
全畫共九人騎馬,前三騎與后三騎是侍從、侍女和保姆,中間并行二騎為秦國夫人與虢國夫人。其中四人(包括女孩)穿襦裙、披帛,另外五人都穿男式圓領袍衫。虢國夫人在畫面中部的左側,她身穿淡青色窄袖上襦,肩搭白色披帛,下著描有金花的紅裙,裙下露出繡鞋上面的紅色絢履。秦國夫人居右上首,正面向虢國夫人訴說什么。
2、張萱《搗練圖》

《搗練圖》唐代作品,原屬圓明園收藏。1860年“火燒圓明園”后被掠奪并流失海外,現藏美國波士頓博物館。
《搗練圖》卷是一幅工筆重設色畫,表現貴族婦女搗練縫衣的工作場面。這幅長卷式的畫畫上共刻畫了十二個人物形象,按勞動工序分成搗練、織線、熨燙三組場面。第一組描繪四個人以木杵搗練的情景;第二組畫兩人,一人坐在地氈上理線,一人坐于凳上縫紉,組成了織線的情景;第三組是幾人熨燙的場景,還有一個年少的女孩,淘氣地從布底下竄來竄去。
3、唐 周昉《簪花仕女圖》

《簪花仕女圖》是目前全世界范圍內唯一認定的唐代仕女畫傳世孤本。除了唯一性之外,其作品的藝術價值也很高,是典型的唐代仕女畫標本型作品,能代表唐代現實主義風格的繪畫作品。
畫中描寫的是唐代當時貴族婦女的日常生活,說明唐代的社會政治比較開明,因此反映現實生活的作品才能夠流傳下來。這一時期也是中國現實主義人物畫表現風格的開端,而以前的繪畫內容大多是歷史宗教人物。
4、唐 周昉《揮扇仕女圖》

《揮扇仕女圖》是一幅描寫唐代宮廷婦女生活的佳作。全卷所畫人物共計十三人,分為五個自然段落。
起首第一段為“揮扇”,凡四人:一位戴玉蓮冠的妃子按紈扇慵坐,其右一女官紫袍束帶,兩手橫扇,另有兩女持梳洗用具侍立于左側。第二段為“端琴”,凡兩人:一拖髻者抱琴至,另一垂鬟女子在協同解囊抽琴。第三段為“臨鏡”,凡兩人:一戴唐巾人持鏡卻立,一姬擁髻對鏡,衣錦燦若。
第四段為“圍繡”,凡三人:其中一姬持團扇,倚繡床,支頤有倦態,兩女對繡,第五段為“閑憩”,凡兩人:一妃妝者背坐揮小紈扇,引頸遠眺,另一姬倚桐凝佇,茫然出神。五個段落似離還合,從不同的側面,刻畫了人物在不同場景中的各種心理狀態。在畫中,作者通過對嬪妃的生活的描繪,表達出她們寂寞、沉悶、空虛、無聊、幽恨暗生的心情。畫面結構井然,線條秀勁細麗,賦色柔麗多姿,艷而不俗。
5、《唐人宮樂圖》

《唐人宮樂圖》描寫后宮嬪妃十人,圍坐于一張巨型的方桌四周,有的品茗,也有的在行酒令。中央四人,則負責吹樂助興。所持用的樂器,自右而左,分別為篳篥、琵琶、古箏與笙。旁立的二名侍女中,還有一人輕敲牙板,為她們打著節拍。從每個人臉上陶醉的表情來推想,席間的樂聲理應十分優美,因為連蜷臥在桌底下的小狗,都未被驚擾到!
六、五代 顧閎中 韓熙載夜宴圖

《韓熙載夜宴圖》以連環長卷的方式描摹了南唐巨宦韓熙載家開宴行樂的場景。韓熙載為避免南唐后主李煜的猜疑,以聲色為韜晦之所,每每夜宴宏開,與賓客縱情嬉游。
該畫真實地描繪了在政治上郁郁不得志的韓熙載縱情聲色的夜生活,成功地刻劃了韓熙載的復雜心境。為古代人物畫杰作。但有人將此畫斷為宋人摹本,未得公認。這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也是顧閎中唯一的傳世作品,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五、元 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合璧版

《富春山居圖》由元代畫家黃公望在七十二歲時為無用師和尚所繪,耗時長達七年。畫面取材于浙江富春江,用墨淡雅,疏密得當,墨色濃淡干濕并用,極富變化。
明朝末年傳到收藏家吳洪裕手中,他臨死前曾下令將此畫焚燒殉葬,險被侄子從火中搶救出,但此時畫已被燒成一大一小兩段。前段較小,稱“剩山圖”,現藏浙江省博物館;后段畫幅較長,稱“無用師卷”,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現取材網上照片聚合于此。
四、明 仇英《漢宮春曉圖》

《漢宮春曉圖》是中國重彩仕女第一長卷。作品以春日晨曦中的漢代宮廷為題,描繪宮中繽妃生活和佳麗百態;全畫構景繁復,用筆清勁而賦色妍雅,林木、奇石與華麗的宮闕穿插掩映,鋪陳出宛如仙境般的瑰麗景象。
除卻美女群像之外,復融入琴棋書畫、鑒古、蒔花等文人式的休閑活動,誠為仇英歷史故事畫中的精彩之作。
三、東晉 顧愷之《洛神賦圖》

此圖是根據三國(220--265年)魏人曹植所寫《洛神賦》而創作的故事畫。
畫面開首描繪曹植在洛水河邊與洛水女神瞬間相逢的情景,曹植步履趨前,遠望龍鴻飛舞,一位“肩若削成,腰如約素”、“云髻峨峨,修眉聯娟”的洛水女神飄飄而來,而又時隱時現,忽往忽來。后段畫洛神駕六龍云車離去,玉鸞、文魚、鯨鯢等相伴左右,洛神回首張望,依依不舍,一種無奈離析之情顯現畫面。
二、唐 韓滉《五牛圖》

《五牛圖》,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珍品。麻紙本,縱28.8厘米,橫139.8厘米,無款印。作者是唐代著名的宰相韓滉。
那時,韓干以畫馬著稱,韓滉以畫牛著稱,后人稱為“牛馬二韓”。這幅《五牛圖》,是韓滉最為傳神的一幅。5頭健碩的老黃牛,在這位當朝宰相筆下被“人格化”了,傳達出注重實際、任勞任怨的精神信息。
《五牛圖》用筆之細,描寫之傳神,牛態之可掬,幾可呼之欲出。它的珍貴還在于,中國古代留存今世的多為花鳥人物,以牛入畫,且如此生動者,《五牛圖》堪稱孤品。
一、清 張擇端《清明上河圖》

客觀地講,《清明上河圖》和張擇端因宋徽宗簽題而名聲大震;因北宋王朝覆滅和繁華都市消失而變得神秘珍貴,并使之成為“中華神品”和享譽世界的名畫杰作。
在欣賞名作感受中華文化的同時,我們應理解帝王宋徽宗、乾隆、嘉慶和溥儀在《清明上河圖》上印記時所蘊含的政治思量與意圖。記住盛景背后的恥辱和繁華下的虛榮,思考“盛世”為何傾刻消失?以史鑒今,方可以知興替。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