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陽
魏根生先生出生于地杰人靈的江浙地區(qū),早年在上海研習西畫及設計專業(yè),受過嚴格的寫實訓練,有著扎實的基本功,后長期從事連環(huán)畫及插圖創(chuàng)作,出版作品有數(shù)千幅之多,曾多次獲獎,由此而加入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由于勤學苦練,練就了嫻熟的造型功力,從他早期的連環(huán)畫創(chuàng)作中可以看到如下特點:畫面格調(diào)清新,線條灑脫自如,人物動態(tài)生動,形神畢現(xiàn),藝術氣質(zhì)頗有海派的余韻。他的插畫藝術也以樸素的生活意趣見長,用筆質(zhì)樸酣暢,以拙為巧,畫面自然天成。
當年在書籍裝幀設計及平面設計領域的深厚造詣,上世紀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受聘于各大藝術院校教授平面設計課程,這一經(jīng)歷對于后期的國畫創(chuàng)作帶有現(xiàn)代設計的元素起到重要影響。
近年作者創(chuàng)作的國畫以兩個系列為主,一是花鳥寫意,一是寫意山水。他所畫《荷花系列》中,荷葉墨色飽滿,簡闊而舒展,不求工致,趣味盎然;鳥雀魚蟲憑借記憶,隨意點染,三三兩兩,俯仰展翅,落墨于荷花溪水間,在意猶未盡之中盡書胸中逸氣。作品生動的意向顯然得益于作者敏銳的觀察力與生動的表現(xiàn)力,屠隆論畫時說:“人能以畫寓意,明窗凈幾,描寫景物,或觀佳山水處,胸中便生景象。……若不以天生活潑為法,徒竊紙上形似,終為俗品。” 畫如其人,大約由于長期浸染于地域文化的樸實無華,近年創(chuàng)作的面貌愈加摒棄纖巧而不求修飾。《清氣圖》系列在典雅的氣氛中流露出真切的感受;而《作品44》中,繁茂的枝葉襯托著兩只碩大飽滿,留香四溢的石榴,畫面濃郁的色彩,頗現(xiàn)南國的生機。在形式方面,畫家所用的線條常常不拘泥于陳法,隨意間擺弄構圖,以虛寫實,空靈活泛。他喜愛八大、吳昌碩、齊白石的大寫意畫風,孤傲和不拘一格的做派,不論題材如何變化,都力避甜俗與媚態(tài)。
江南風景是作者鐘愛的題材,畫面用筆灑脫而果敢,質(zhì)樸而不凝滯,在寥寥數(shù)筆中彌漫著懷舊的氣息。人們對于自己曾經(jīng)生長過的地域總是有那樣一些深刻的回憶,無論是歷史的變故,家族的變遷,所有從前人那里留下的片言只語也都宛如歷史的印記描述著一個個無法遺忘的記憶。《水鄉(xiāng)系列》中,寂靜的青磚瓦房參差錯落于小橋流水邊,畫面凝重的黑白結構與滋潤的渲染相結合,墨色層次分明,黑白對比鏗鏘有力,頗有版畫的簡約與神韻。
作者喜好游歷,曾多次造訪歐洲各國及非洲各地,也因此拓寬了題材。歐洲中世紀的古老建筑以及現(xiàn)代景觀各有其特色,作者將早年擅長西畫寫生結合水墨寫意法來描寫這些異域景色,將古畫中的亭臺樓閣轉變?yōu)槲魇浇ㄖ瑫r代氣息躍然紙上。在他看來,“筆墨當隨時代”,古畫中亭臺樓閣承載的文化信息無法言說當下的生活情境,當代人盲目模擬古時題材自然有違真誠的感受,所以并不足取。此外,他還以大寫意表現(xiàn)他所到過的非洲草原,原本青山綠水間的樓榭轉化為非洲大陸的農(nóng)家木屋以及荒漠邊那湛藍的海洋。
作者表現(xiàn)的題材一直是多樣的。關于“入畫”的題材問題,古今中外各有其主張;于此相應,“復古”與“革新”的態(tài)度也各有其執(zhí)著。不過在作者看來,有違時代,背離真切的體驗,終為不妥。王肇民先生在論及中國畫的創(chuàng)新問題時,認為學習傳統(tǒng)筆墨固然重要,但同時又必須面對另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就是很容易把現(xiàn)在的中國畫,畫得象古畫一樣,缺少時代氣息。這是食古不化的緣故,所以學習民族傳統(tǒng),一定要立足于現(xiàn)實,在時代風格的指引下學習,才能收到古為今用的效果。”對此,作者深有體驗。
對于藝術風格,作者既不偏于一端,也不畫地為牢,而是依據(jù)主題的變化和感受所致而屢有變更。無論雅俗共賞的南國牡丹還是稚拙淡逸的金陵古都人物,或申發(fā)古意,或畢現(xiàn)風情,在酣暢與果敢中,隨興道來,體現(xiàn)的都是真性情。
對作品的材料,形式,抑或是筆墨,往往經(jīng)過細心的經(jīng)營和反復的推敲,可謂頗為嚴苛,而這些,我們可以從看似輕松的畫面中可以窺見一二。
以書為友,這是作者閑暇時的最佳享受,因此購書從不吝嗇。論及讀書與繪畫的關系,明代畫家李日華在《竹懶論畫》中說道:“繪事必須多讀書,讀書多,見古今事變多,不狃狹劣見聞,自然胸次廓徹。山川靈奇,透入性地,時一灑落,何患不臻妙境?”確實,作者的創(chuàng)作靈感常常得益于廣泛閱讀所觸發(fā)的思緒,無論沉重或是詼諧,在作者饒有興味的言談間,那些尺牘中的近代歷史典故或是文人雅士的逸聞舊事總是讓人那樣著迷。此外,開闊的閱讀使得作者不僅對于國內(nèi)外當代藝術現(xiàn)狀了然于心,而且,對于相關學術領域,如傳統(tǒng)繪畫,書法藝術或是藝術收藏,更是身體力行,兼有染涉。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作者走遍大江南北,近年徜徉全球各地,在瞻仰各大美術遺跡及各類展館之余,對于各地區(qū)的歷史文化,民俗民情,無不悉心體察。
作者長期與當代藝術家們相往還,這無疑造就了開闊的藝術視野以及對藝術現(xiàn)狀高度的包容力。而對當代藝術走向的敏銳把握,對藝術市場的準確觀察則得益于長期的藝術實踐活動與對藝術信息的廣泛把握。
以藝術創(chuàng)作為滿足,與朋友們相處,細膩,嚴謹又不失隨和,在生活中知足常樂,這是作者的心態(tài)。



皖公網(wǎng)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