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1、圖2

圖3、圖4圖3、圖4

《四季花卉圖》梅蘭芳款識
安徽歙縣 方暉
梅蘭芳先生是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位居“四大名旦”之首,“梅派”藝術創始人。除了舞臺表演之外,他愛好十分廣泛,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他在繪畫方面的造詣。
舊時梨園藝人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但成名之后又多有書畫詩文的傳統。在“四大名旦”之中,最擅長繪畫的就屬梅蘭芳了,他人物、花卉、山水無所不涉,是一位多面手。他早年師從王夢白學花卉,師從陳師曾、姚茫父畫人物,以后又受齊白石的影響,尤以花鳥、仕女、佛像最拿手。其作品清麗秀雅、神形兼備,為世人所稱頌。歙縣博物館現藏有梅蘭芳《四季花卉圖》屏,絹本,設色畫。屏縱61厘米,橫21厘米。每屏上方詩塘處有清末翰林、書法家沈衛的題詩,保存完好,殊為珍貴。
梅蘭芳(1894~1961年),名瀾,又名鶴鳴,乳名裙姊,字畹華,別署綴玉軒主人,藝名蘭芳。祖籍江蘇泰州,生于北京的一個梨園世家。梅蘭芳是近代杰出的京昆旦行演員,位居“四大名旦”之首,代表戲京劇有《貴妃醉酒》《霸王別姬》等,昆曲有《游園驚夢》《斷橋》等。
沈衛(1862~1945年),字友霍,號淇泉,晚號兼巢老人,亦署紅豆館主,系沈鈞儒十一叔,浙江嘉興人。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后任甘肅主考、陜西學政。善詩文,工書法,晚年寓居上海鬻字,名播江南,被推為翰苑巨擘。
梅蘭芳《四季花卉圖》屏采用雙鉤填彩,繪蘭草、海榴、紫菊、水仙四季花卉。在設色上參用了西洋水粉畫及素描明暗光影的表現手法,使所繪物象猶如置身光感的世界,質感鮮活。
現依次介紹如下:
屏一(圖1)繪蘭草一叢,莖葉茂密,蘭花盛開,生機勃勃。屏上方詩塘處沈衛題詩(圖2):
深林不語抱幽貞,
賴須游風遞遠馨。
開處何妨依蘚砌,
折來未肯戀舍瓶。
輕高可搃供詩卷,
素淡堪移入臥屏。
莫嘆門無佳子弟,
數枝濯濯映黃庖。
慧蘭。
落款“沈衛淇泉氏作”,鈐“沈衛”“淇泉”白文方印。
屏二(圖3)繪折枝海榴一枝,石榴花含苞怒放,花紅葉綠,色彩艷麗。屏上方詩塘處沈衛題詩(圖4):
海榴開似火,先解狠春風。
葉亂栽牘綠,花宜插鬢紅。
蠟珠攢作葉,湘綵(同“彩”)剪成叢。
鄭驛急弗思,相期一嘆同。
此時逢國急,最好是天中。
安石榴之又一種,生廣南者名為海榴。
落款“秀水沈衛時客海上寓齋”,鈐“沈衛”白文方印。
屏三(圖5)繪折枝菊花一枝。花呈紫色,有的含苞,有的綻放,正側俯仰,生動多姿。屏上方詩塘處沈衛題詩(圖6):
籬下霜前何得存,
思教遲晚邂蘭蓀。
也消造化無多力,
未受陽和一點恩。
裁處不容依玉砌,
要時還許設金樽。
陶潛汲逡誰知己,
露滴幽叢見淚痕。
詠菊。
落款“淇泉沈衛時年八十”,鈐“淇泉” 白文方印、“壬辰翰林”朱文方印。
屏四(圖7)繪三株水仙花,盛開的花朵呈紅、藍、紫等色,五彩繽紛,絢麗奪目。畫面右上方作者款署“丙寅冬日海上作,梅蘭芳”,鈐“梅”梅花形朱文印、“蘭”朱文方印、“芳” 白文方印(圖8)。屏上方詩塘處沈衛題詩(圖9):
幽花開處須粉齒,
秋水凝神晴淡妝。
繞砌露濃空見影,
隔籬風細但聞香。
瑤臺夜靜黃冠濕,
小洞春深玉佩涼。
一假凌波堪畫處,
至今詞賦憶陳王。
又詠水仙花。
落款“淇泉沈衛時年八十”,鈐“壬辰翰林”朱文方印。(圖7~9)從落款“丙寅冬日海上作”,可知此畫作于1926年冬季。該畫在韻味上力求平淡高雅之氣,在構圖與設色等視覺效果上大量融入了海派的技法,因而畫面清逸優雅,獨具神韻。
作為京劇界的一代宗師,梅蘭芳具有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修養,他精通詩詞、音樂、舞蹈、繪畫等諸多藝術門類,尤其鐘情于繪畫。起初把他帶進北京繪畫圈的第一人是羅癭公。羅癭公(1872~1924年)名惇(dūn)曧,字掞(shàn)東,號癭公。著名詩人,京劇劇作家。早年以詩文與陳散原等齊名。羅癭公為梅蘭芳介紹了第一位繪畫老師王夢白。之后,通過王夢白的引薦,梅蘭芳結識了北京畫界中的不少名家,“京師四大家”的陳師曾、齊白石、凌文淵與陳半丁都與梅蘭芳交往甚厚。值得一提的是,他還專門拜齊白石為師。他拜齊白石為師學畫時,在戲曲界的名氣已如日中天,人們都認為他只是擺擺樣子而已,哪還能潛心畫畫?就是齊白石本人也對他說:“你這樣有名,叫我一聲師傅就是抬舉老夫了,就別提什么拜師不拜師的啦。”可他堅持一定要舉行拜師儀式,行跪拜大禮。他學畫也特別認真,那一段時間里,只要不排練不演出,不管刮風下雨,他都按時坐黃包車到齊宅學畫,進門先向老師鞠躬問好,謙恭的樣子像個小學生。藝術界一直流傳著梅蘭芳尊師的佳話。

沈衛題《水仙圖》詩沈衛題《水仙圖》詩
除了北京畫壇,梅蘭芳與上海畫壇的交際亦不淺。他的第一位繪畫老師王夢白本人即宗海派大師任伯年,并得吳昌碩的親傳。早在1914年12月,也就是他上演“古裝新戲”及正式拜師學畫的前一年,吳昌碩將一幅上有于右任題詩的紅梅圖贈與他。此后他便與海派圈子中的湯定之、吳湖帆、李拔可、葉恭綽等人多有往來。在畫技上,他采用南派的藝術來調和北派的藝術,即以“俗”來調和“雅”,并加以創新,從而形成自己清麗秀雅,神形俱勝的繪畫風格。
梅蘭芳對繪畫的興趣并未僅僅停留在繪畫上,他覺得繪畫的圖案色彩對于戲劇服裝設計和化妝術的改進均有參考意義。他將中國畫中虛與實、簡與繁、疏與密的關系與戲劇藝術相聯系,繼承傳統,勇于革新,創造了眾多優美而令人難忘的藝術形象。他因習藝而愛牽牛花的艷麗色彩,在宅中種植牽牛花數百種。齊白石常到梅宅觀賞、寫生,并特地精心畫了一幅牽牛花贈梅蘭芳,題曰:“畹華仁弟嘗種牽牛花數百本,余畫此贈之,其趣味較所種者何如!”梅一直將此畫懸掛于自己起居室內。還有一個故事是講梅蘭芳撕扇的故事。梅蘭芳的琴師許蘭沅有一次贈給老舍一把梅先生畫的扇子,許先生說這把扇子有著非同一般的經歷,很有紀念意義。原來,梅先生演《晴雯撕扇》時,必在上臺之前親筆精心畫一張扇面,裝上扇骨,帶到臺上去表演,然后當場撕掉。演一次,畫一次,撕一次,成了規律。許先生后來索性等戲散了偷偷地把撕掉的扇子撿回來,請裱畫師想辦法粘好,如此他便有了梅先生的扇畫藏品,許蘭沅送給老舍的那把就是這么撿回來的。
綜觀梅蘭芳一生的繪畫,其作品主要集中在花鳥與仕女、佛像這些題材上,技法上參用了西洋水粉畫及素描明暗光影的表現法,畫格新異,富于裝飾趣味,可見其繪畫深受“海上畫派”的影響。這是緣于“海上畫派”從誕生之初便服務于市民社會與市場經濟,設色花鳥與人物畫具有更鮮明的裝飾效果,易為市民階層所接受。這種裝飾趣味也是梅蘭芳舞臺藝術不斷吸收創新的需要。歙縣博物館珍藏的梅蘭芳《四季花卉圖》屏為后人研究其書畫藝術提供了珍貴的藝術史料。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