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5日,以“中國夢、云南情——畫境中的云南世居民族”為主題的首屆中國民族美術雙年展暨第二屆昆明美術雙年屆如期在云南美術館開幕。展覽以邀請名家專題創作的方式,邀請了全國包括劉大為、謝志高、史國良等百余位畫家。以中國畫、油畫、版畫的表現形式塑造云南民族人物形象,多維度的展現云南世居民族豐富多樣的社會心理與文化形態。
九月初收到的邀請是希望我能創作一幅表現云南世居26個民族之一——普米族人物畫作品,看到邀請函很是驚訝。對我而言,多年前游歷云南,在前往丙中洛的途中,路過蘭坪縣時與普米族有過交流。當時其實并未多加關注,心中只是向往著人間的香格里拉——丙中洛。而多年后卻與普米族不期而遇。
普米族是云南具有悠久歷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這個原先居住在青海、甘肅和四川交匯處的游牧部落,卻因1258年跟隨忽必烈的蒙古大軍進軍大理國而遠征云南。從此由“逐水草而遷徙“的游牧民族轉變為定居云南的農耕民族。
豐富的普米族文化使創作內容有了較大的取舍余地,也使創作任務能順利的進行,并圓滿的完成。然而自己每次畫少數民族題材時,往往會有些許的困惑涌起,我們將如何看少數民族題材繪畫創作對中國美術史的意義呢?每個民族各具特色的歷史、文化和生活狀態構成了中國美術史上非常獨特而重要的的藝術形象,而這個藝術形象卻因社會“現代化”的趨勢正在慢慢消失。少數民族題材創作也成為了一個困惑的命題,教人深思的命題。究竟是應該對少數民族過去的懷念?還是對將來少數民族發展變化而失去其純粹性而產生恐懼?還是對今天的創作發生懷疑呢?而其中最為嚴重的現象,便是此次展覽開幕式后,云南省文化廳組織的寫生活動,所到少數民族地區滿眼均是牛仔褲,灰西裝,真正穿少數民族服飾的年輕人越來越少。每每都要當地政府專門組織才能看到原汁原味的少數民族服飾秀。而其中的表演成分卻又讓人產生距離感。少數民族地區的現代化發展很快。“都市化”的景觀滿足了他們對現代生活的渴望。而這又恰恰與他們的民族特點、文化相距甚遠,也與藝術家的愿望產生了隔閡。
正如開幕式后的研討會上滿族藝術家潘纓老師所說的“滿族人保留下來并為世人所知的大概也只有薩琪瑪了”。聽了讓人悲哀卻又讓人困惑,難道少數民族地區不要建設嗎?不要發展嗎?難道他們要永遠居住在深山老林嗎?真的沒人能回答這種非此即彼的問題。
藝術家進行少數民族創作到底在探尋什么?是為了紀錄過去還是為了留給后人?我想少民族題材創作的特點之一就是表現自然的人性,人性的自然,人性與自然的完美結合。藝術家到民族聚居地采風寫生也主要是在那里可以找到原汁原味的民族風情。因此如何改變創作思維是藝術家在今后少數民族題材創作中值得思考的問題,如何隨著少數民族地區現代化發展的進程去創作是藝術家必須遵循的創作方向。
少數民族題材繪畫創作的困境
少數民族題材繪畫創作的困境
少數民族題材繪畫創作的困境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定制獨一無二
打造專屬手機殼!
打造專屬手機殼!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