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廣東省中國畫學會成立大會上,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陳履生談到:“中國畫學會成立得越多,問題越嚴重;畫院成立得越多,問題越嚴重。”一個學會成立,就有幾個會長產生,中國現在不僅是畫家滿街跑,而是各種畫會會長碰崩頭了。我們也不知道中國畫學會是官辦還是民辦?與現有的美協、畫院、研究院的職能有什么不一樣?其藝術主張是“君學”還是“民學”?
60年前,黃賓虹先生在《民報》副刊(《藝風》)上發表在上海美術茶會講詞,題為“國畫之民學”,強調“民為邦本”。說得淺白一點,“君學”就是君相之學,“民學”乃人民自由學習和自由發揮言論之學。賓老說:“君學重在外表,在于迎合人。民學重在精神,在于發揮自己。所以,君學的美術,只講外表整齊好看,民學則在骨子里求精神的美,涵而不露,才有深長的意味。”歷來中國畫大致可分“宮廷院體派”、“民間士人派”,分別代表君學、民學。君學為宗廟朝廷服務;民學則代表中華民族,在于發揮自己的繪畫技能,表達感悟。
“骨子里求精神的美”是黃賓虹畫論的精神內核。它涵蓋了中國畫藝術的形與神、實與虛的各個方面。不拘常形,便須得神理。蘇東坡在《凈因院畫記》說:“余嘗論畫,以為人禽宮室器用,皆有常形,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煙云,雖無常形而有常理。”中國畫常強調傳神寫意,實質是審美意義上的欣賞,是以神會,而不是以形器求之,要領會畫中情趣意味,要離開形象的束縛,而味出象外之旨,其實這也是文人畫的靈魂。把個人感情抒寫放在首位,得意忘形,靠筆墨來增加藝術的無窮魅力。
實與虛,蘇軾有段話寫老子很有意思:“老聃新沐,晞發于庭,其心淡然,若忘其形。”意思是說一個人有虛靜心境,心淡可以忘形。朱熹說:“不虛不靜,故不明;不明,故不識,若虛靜而明,便識為事物。”而山水畫家多以一江煙云融入空境,表現曠世與愁心。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實境也,畫家因心造境,此虛境也。以虛寫實,筆墨有無間。只有以虛靜作為主體進入構思創作,才能進入“內美”的審美精神狀態。
“無意乃佳”,純正的繪畫是無用的,無用便是大用。畫家成功并非是一朝一夕成就,需要刻苦磨煉幾十年。好作品不需要太多創意,但需要有豐富的感情,畫作是感情的產物,人沒有感情,連一般動物都比不上;世界沒有美術,就會變得冷酷而荒涼,生活變得寂寥而枯燥。這就是美術作品的“無用之大用”!
黃賓虹追求內美的山水畫,總是體現在不假修飾的“滿紙狼藉”的面貌中:粗服亂頭、不修邊幅,山不山,水不水,筆不筆,墨不墨,卻自有我在!讓人能從狼藉的筆墨中品味出山水渾厚華滋的意象來。體現到他所倡導的“畫學之民學”,希望中國畫因此文氣勃興,他說:“我們向來不主張以物勝人,物質文明將來總有破產的一天,而中華民族所賴于生存,歷久不滅的,正是精神文明。藝術便是精神文明的結晶……”
空兮靈兮,元氣絪缊;骨疏神密,非關煙云。如音棲弦,似霧成霜;讀書萬卷,庶幾心會。還是陳履生先生在廣東省中國畫學會上說得好,他建議藝術家應回到書齋多讀書,一言中的,值得我們深思。
國畫之民學:繪畫不重形似而重內美
國畫之民學:繪畫不重形似而重內美
國畫之民學:繪畫不重形似而重內美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定制獨一無二
打造專屬手機殼!
打造專屬手機殼!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