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2014年各地的藝術品拍賣會已落下帷幕,整體情況未見好轉的當代油雕版塊,年輕藝術家頻創個人記錄的情況還是為該板塊帶來了一絲暖意。當一錘落定之后,細究2014年拍賣年輕藝術家的TOP10榜單,又有哪些新的現象與趨勢出現?從中透出了市場怎樣的信息?通過下面的榜單分析,我們試圖一探究竟。
“35歲以下油畫、雕塑藝術家拍賣排行榜TOP10”選取了雅昌市場監測中心油畫指數樣本公司數據,(時間截止到2014年12月31日)并做了初步的統計和分析,選取年齡在35歲以下(含35歲)在世的油畫、雕塑藝術家2014年拍賣成交最高的作品入榜,對藝術家進行排行。同時,在原有35歲以內的基礎上,將年齡范圍稍加擴大,把拍出高價的部分70后藝術家,年齡稍稍超過35歲的“中堅力量”加入到TOP10榜單,進行對比分析。

2014年度35歲以下(含35歲)油畫、雕塑藝術家拍賣排行榜TOP10
占領青年藝術家版塊新高地
隨著當代藝術市場進入青黃不接時期,早前由F4為代表的高價作品難以得到藏家的響應,拍賣公司只能依據當下形勢進行策略的調整,打出培養消費型市場的牌,在這其中,青年藝術家成了各大拍賣公司關注的新方向,近兩年來,年輕藝術家的作品陸續地突破了百萬,今年賈藹力的作品《瘋景1號》更是突破千萬,可見其增長速度之快,也使得拍賣公司愿意花更多的精力在年輕藝術家作品的拍賣上,于是,2014年,青年藝術家依舊成為各大拍賣公司競相占領的一處新高地。
在今年的拍賣中,各大拍賣公司都各出奇招,在年輕藝術家作品的征集上花費了功夫。在這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北京保利首次引入“新繪畫”夜場拍賣,這是首個以青年藝術家為主導的藝術夜場,該夜場的藝術家主要為70、80后的年輕藝術家,他們中許多都是在拍場上嶄露頭角,但獲得了眾多藏家尤其是新近入場的青年收藏群體的親睞,其中仇曉飛的《大摩天輪》以場內76萬元起拍,經過買家的多輪角逐,最終以143.75萬元成交,拔得頭籌,另外70后的兩位藝術家:段建宇《姐姐系列No.2》和劉韡《無題》也均以高出估價的理想價格成交。最終,該夜場的43件拍品,超五成作品高出估價成交,總成交額1481.77萬元,成交率100%,成功斬獲專場“白手套”。
之所以要做年輕藝術家夜場,保利現當代藝術部總經理賈偉在接受雅昌藝術網采訪時談到:“我們也是一次大膽的嘗試,第一次拿出年輕人的作品就能取得100%的成交超出我的預料,可以看出我們的藏家、畫廊以及藝術家各個方面的支持。其實我認為非常重要的一點是這個板塊不管是哪個拍賣公司做,對各個方面,對所有人都是有益的,尤其是從事這個板塊收藏和經營的人,當然最大受益者還是藝術家。作為拍賣行,不是從這個地方去找盈利點,但是希望從這個地方推動這個板塊,因為我們深深地意識到年輕的板塊是未來拍賣行競爭的一個砝碼,即使現在做的比較辛苦,也要繼續做,而且要做好”。

賈藹力《瘋景1號》,成交價:1180萬港元(約合人民幣941.5萬元)
拍場頻現青年藝術家個人記錄
在賈偉所談到的拍賣行不斷對年輕藝術家這塊“地方”關注的同時,一波波年輕藝術家的個人新紀錄不斷襲來。
從表單可以看出,繼2012年在香港蘇富比春拍以662萬港幣創下當時年輕藝術家的最新拍賣紀錄,成功使年輕藝術家作品跨入百萬級,賈藹力便一發不可收拾,今年秋拍,賈藹力的《瘋景1號》以1180萬港元成交,刷新了藝術家的紀錄,成功引領藝術家作品進入千萬級。
在這位“沖鋒者”的帶領下,越來越多的年輕藝術家作品跨入百萬級,并且不斷地刷新了個人的成交紀錄。從表中可以看出,TOP里面,有七位藝術家都在今年拍賣中刷新了個人成交紀錄,其中進入百萬級別的藝術家有五位。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些年輕藝術家中,畫寫實油畫的藝術家幾乎占據半壁江山,甚至在百萬級別的藝術家中,除了已經過千萬的賈藹力,剩下4位藝術家:周松、米巧銘、彭斯、陳承衛都是寫實風格的,可以看出寫實繪畫在年輕藝術家中也依然表現搶鏡。
從整體來看,雖然最高價出現在海外拍賣會上,但其他的高價拍品幾乎全部出現在國內的拍賣會上,其中,中國嘉德、北京保利、北京匡時三家拍賣公司平分秋色,可見這些拍賣公司如今對年輕藝術家版塊的重視。
年輕藝術家之所以成為一個關注的新焦點,策展人朱彤在接受雅昌藝術網采訪時談到:“這是一個學術和市場共振的結果,從市場角度本身而言,年輕藝術家,大多數的價格不是特別貴,使得很多真正熱愛藝術的人可以出手,他們可以在藝術家剛剛開始的階段或者是剛剛發展的階段買到他們中意的作品”。
在朱彤看來,關注年輕藝術家的創作藏家群體可能有三類:“第一部分是資深的藏家,他們可以一張畫花幾千萬,同時也會根據自己非常專業的眼光去選擇年輕的藝術家,這些藝術家可能成為未來的F4;第二個群體就是新一代的年輕的收藏家,可能很多藏家只有30歲左右,跟藝術家是同齡人,他們會對同時代的藝術家比較感興趣,彼此容易產生共鳴;還有一種類型是帶有某種投資的目的,他們可能是一些大的基金或者是一些大的商業機構,他們買年輕藝術家的目的更多地是考慮將來的升值潛力”。
而這三類收藏群體的比例如何?僅就今年秋拍北京保利“新繪畫”夜場來看,該專場負責人,現當代藝術部專家李雅璐在接受雅昌藝術網采訪時表示:“如果將新入場的藏家,年輕的收藏家,與此前主要收藏在書畫、瓷雜等板塊的藏家,本專場中有關注到新繪畫、并且有購買意向的藏家都納入’新’藏家的范疇,那么這類藏家可能逾半數”。
然而,深究該榜單發現,其中的許多藝術家上拍時間并不長,價格也存在不穩定性。在某些圈內人士看來,該板塊還是存在許多不確定因素。上海華氏畫廊負責人,藝術品經紀人華雨舟認為:“年輕藝術家可以崛起是一件好事情,可是并不是說誰上了千萬,誰的市場就上了一個階梯。我覺得這些年輕藝術家的市場是不是來的太’迅猛’了一些?一個尚處中年的藝術家價位已經到了八百一千萬,在我們盲目叫好的時候,是不是也應該想想買盤有多大,到底有多少人愿意出這么高的價格去購買一幅青年藝術家的畫?如果是收藏也就罷了,但如果要考慮流通,這個價位買回去什么時候才能流通呢?但作為經營者,我們其實也盼望這一天可以早點到來,希望這個市場可以有后勁跟得上。但是有一點還是可以肯定的,這些年輕藝術家的加入可以讓我們的視野變得更寬泛一些,選擇范圍也比較大。”

2014年度35歲以上(含35歲)油畫、雕塑藝術家拍賣排行榜TOP10
中堅力量逐漸夯實基礎
如果將該榜單的年齡界限稍微擴大,讓更多人認為的年輕藝術家進入到榜單中,則會出現稍許的變化:
比如以75年前后出生的藝術家為界限,對比該榜單的變化,除了賈藹力以千萬級別穩坐榜首,其余的價格都過百萬,雖然有包括:王光樂、邱光平、仇曉飛、歐陽春四位藝術家在今年創造了個人記錄,但是建立在其往年拍賣的好成績基礎上的。
相比而言,寫實繪畫在這份榜單中不再占據優勢,相反,偏當代與觀念的藝術作品占主導地位;同時,國外拍賣行所占據的高價拍品數量也增加,達到一半,也再次證明了雅昌藝術網市場監測中心發布的2014年的春拍報告:港臺地區的優勢地位繼續保持且有擴大之勢。
在這些藝術家中,有許多在很早之前便已經上拍,這點與35歲以下藝術家相比,是非常顯著的特點及優勢。比如尹朝陽早在十多年前作品就已上拍;而劉韡、王光樂、陳可、歐陽春、屠宏濤等人亦上拍十年左右,在2008年到2010年間作品的拍賣價格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且有許多仍保持著當年的拍賣記錄,遺憾無法再創新高。與35歲以下藝術家作品相比,他們上拍的作品基本都是2010年之前的創作,這點35歲以下的藝術家則正好相反。

王光樂 《壽漆系列070810》 2007年作 成交價:RMB1,150,000
一方面,如王光樂、仇曉飛、歐陽春、劉韡這樣已經不再符合年輕藝術家的年齡,開始成為中堅力量的他們繼續在拍場中占據一席之地,另一方面,與一樣偏當代創作的80后藝術家相比之,卻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其中還存在進一步填補的空隙。
朱彤認為:“在未來的三至五年,當代藝術一定是年輕一代的主場,這里面90%左右都是70、80后的藝術家,他們可能會成長為當代藝術中的中堅力量。因為首先會有越來越多的美術館、藝術機構關注年輕一代,展示他們的藝術,并梳理他們的學術。由于市場,以及越來越多的媒體、策展人關注他們,這對他們本身會起到一個很大的推動作用;而市場與學術又是相輔相成的,學術在推進、市場也會跟著推進,因此這一塊的前景值得期待。”
逐漸拉開距離的“個人戰”
年輕藝術家的整體版塊價位不高,并不影響其中作為佼佼者的個人迅速崛起,且甩開后者不小的距離。如賈藹力、王光樂、仇曉飛這幾位藝術家,他們在拍場的成長可謂強勁有力,僅從今年三位都分別創下了自己的拍賣紀錄便可證明
細究之下,三位藝術家在一級市場的“摸爬滾打”時日已久,且背后都有大畫廊支持,為其舉辦展覽,梳理學術;在創作上,他們也有各自的特點,且相對而言,遵循著一條有跡可循的主線,確保其藝術創作的穩定性。
拿1979年出生的賈靄力來說,從2012年在香港蘇富比拍賣的《蒼白的不只是你》這幅作品創造紀錄以來,就一直在續寫個人“神話”,在“2014春拍75后油畫雕塑藝術品成交TOP10”榜單中,其作品《1979.6.1》在香港佳士得春季拍賣會上,以504萬元成交,創造了春季青年藝術家作品最高價紀錄。
2014年正好35歲的他,其作品展現了“文革”后出生一代的想法。他的畫面極富幻想力,在繪畫技巧上也是非常扎實,其藝術風格為當代中國藝術的總體印象增添了新的元素。今年創下千萬紀錄的《瘋景1號》來自其早期最重要的同名系列,在創作此畫時已屆“而立之年”,作品中以簽名式的閃電筆鋒,形象化地表現了這個變化萬千的信息時代,而畫面上那個戴著防毒面具的人物猶如藝術家身影,暗喻了藝術家身處這個時代的矛盾、復雜、不安及焦慮的心情。

王光樂《水磨石2004.1.1-2004.2.5》,成交價:544萬港元(約合人民幣434萬元)
藝術家王光樂的《水磨石 2004.1.1—2004.2.5》在今年香港蘇富比的秋拍中,估價HKD1,000,000-1,500,000,最終以高出估計許多的HKD544萬刷新其個人紀錄。
1976年出生的王光樂是中央美術學院年青藝術家組織N12的重要成員,代表了年青一代嘗試擺脫“學院規定性之外任何的可能性”。2003年創立的N12集合了十二個年輕獨立的藝術家,包括宋琨、仇曉飛、胡曉媛、徐華翎、溫凌等,其中,王光樂由寫實走到觀念性抽象,成為其中N12里面非常重要的一員,有著廣泛的影響力。而他的〈水磨石〉系列是藝術家創作生涯的重大突破,同時亦打開了近年當代中國藝術追求極簡或抽象的潮流。此次創紀錄的《水磨石 2004.1.1—2004.2.5》便是該系列中的代表作。

仇曉飛《大摩天輪》 2003年 成交價:RMB1,437,500
藝術家仇曉飛在今年佳士得春拍“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夜間拍賣”上,其大尺幅雙聯作品《孤立木》,創其個人拍賣新紀錄,以424萬港幣成交;而在今年秋拍北京保利的“新繪畫夜場”中,其2003年創作的《大摩天輪》經過多輪角逐,以143.75萬元成交成為當晚的最高價拍品。
對于70、80后年輕藝術家中的佼佼者逐漸與其他青年藝術家拉開距離,成為新一輪市場中的焦點,賈偉認為:“任何領域都需要一個旗手或者是一批旗手帶領新的一種可能性,新的嘗試。我覺得拍賣會需要,市場也需要。他們的思想,他們對藝術的態度,他們的作品,他們在國際上的認知度,他們的為人,他們的堅持,包括他們之后的創作,都是一種引領者的姿態,我們肯定需要這樣一批人,市場也在期待新的焦點的出現”。
結語:在年輕藝術家頻創個人紀錄的今年,在各大拍賣行逐漸傾斜青年藝術家方向的當下,這個群體的成長開始牽動越來越多的人,也許正如賈偉所說,市場需要新的焦點,而朱彤也認為在未來三到五年,年輕藝術家會撐起一片天,但市場是否還能再造神話?年輕藝術家是期待多還是擔憂多?觀察仍將繼續。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