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藝術不需要看懂,只需要理解藝術家提出的問題。而事實上,不少人對藝術的理解,依然只停留在造型美學上,而面對當代藝術仍是一頭霧水。該如何看懂,或者理解當代藝術,依然是不少人腦海中最大的問號。
當代藝術作為一種以觀念為先導的藝術形式,它與傳統的架上藝術不同,后者是再現,標準基于現實,基于美學;而當代藝術,強調的一種觀察方法,是藝術家對事物提出疑問的方式。哪怕傳統藝術也是藝術家觀察世界的方式,一種建立在焦點透視,模仿自然等視覺經驗的方式,但這種方式卻是“二元對立”的,即只有似與不似,美與不美,造型準確與否等二律背反的邏輯,而當代藝術則不是,它的多元性在于它似乎在告訴觀者,我們對世間萬物的觀察方式也許還可以有更多。
例如,畢加索筆下的雞的形象就足見端倪。如其為《自然史》畫的插圖《母雞和小雞》和另一幅在1938年創作的《小公雞》,同樣的題材,畫家卻用了兩種這然不同的表現方式,前者是寫實與再現,而后者則更多是一種夸張與變形,美術史家貢布里希認為后者更具藝術表現張力,更有藝術感染力,但他卻失望地表示這并非大眾的最終選擇。他把這種對背離真實的藝術品的摒棄形容為人們對藝術認識狹隘的“偏見”:很多人認為只有美的東西才是藝術,否則就義憤填膺。他認為,藝術在每個時代所對應的所指并非一樣,它是個持續變化的概念。雖不能說畢加索那幅夸張的《小公雞》是件成功的觀念藝術作品,但它卻能告訴人們藝術存在多種形式。
作為觀念藝術的“始祖式”作品,杜尚的《泉》在上世紀初一經展出便使得展出本身第一次成為非欣賞的對象而僅是引起思索的媒介,它使藝術家初嘗選擇物體的樂趣。藝術品開始被賦予觀念,賦予傳統審美以外的因素。甚至一再打破這個傳統,一再挑戰審美底線。1988年約翰·米勒的《無題》實際上是由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木材、制型紙、造型濕粘土和丙烯顏料等做成的一個“喈糞癖雕塑”(實際跟人糞相差無幾)。然而,僅僅如此的作品卻被藝術家賦予了深刻的藝術內涵。
布萊頓·泰勒在《ART TODAY當代藝術》如此描述“雕塑描繪了房屋、住宅和其他涂有一種褐色五酯、頂上還有一對惡臭排泄物的樓房。其野蠻丟棄的現代主義雕塑的傳統語言同樣指的是米勒以更夸張的表現形式對’藝術’的冷然漠視。”很明顯,觀念的藝術品或稱當代藝術品蘊含著一種需要被解釋的“所指”,這兩件作品從表面看都跟傳統藝術背道而馳,但這似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藝術家創作該作品背后的理由——哪怕是種凌駕于美學之上的理由。阿瑟·丹托在《藝術的終結》中說道:“如果藝術定義的目的之一是解釋在何種情況下藝術品有別于實物的話,那么,美學就不會是這種定義的一部分。”
而事實上,大多數國人一直認為藝術必須具備美的元素,只能說是我們對這個從日文中翻譯過來的“美術”望文生義。筆者認為這里的“美”僅僅為美好或者合適,而非美學上的“美”。
不管是把當代藝術稱之為實驗藝術,強調實驗特質,還是稱之為觀念藝術,它們需要告訴觀者的,并非是確立何為藝術的定義,而是作為疑問的提出方式,呈現給觀者,觀察與思考世界或許存在很多方式,至于所呈現的方式是否恰當或者貼切,這既需要藝術家思考,也是考驗他們水平的重要標準。
正如貢布里希說:“世間上并沒有大寫的藝術。(意即不是固有名詞)”觀眾難以理解或者看懂當代藝術,并非藝術家自身有多高明,而只是因為觀眾始終不愿意擺脫固有的評價標準。
民眾為何始終對當代藝術一頭霧水
民眾為何始終對當代藝術一頭霧水
民眾為何始終對當代藝術一頭霧水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定制獨一無二
打造專屬手機殼!
打造專屬手機殼!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