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成化斗彩雞缸杯
現象 熱浪席卷
自從今年4月的香港蘇富比春拍中明成化斗彩雞缸杯拍出天價,這件小杯子不僅成為投在文物藝術品市場和收藏圈中的“重磅炸彈”,而且其沖擊波還遠涉普通民眾,成為社會熱點。先是各方專家不斷解讀,后有眾人分析熱點,再有各式各樣與之相關的活動陸續跟進。
此外,雞缸杯的“子孫”——清代、民國所仿之佳作,乃至其嫡親——成化斗彩瓷器,其遠親——成化瓷器和歷代斗彩瓷器,皆被各拍賣公司、古董商、媒體視為重點目標。雞缸杯的現代克隆品也在網店和商家迅速躥紅,一些高價位的雞缸杯還“借古開今”創建了自己的品牌、定制發行。追風之行并非“雞缸杯”為始作俑者。早年間,因鬼谷子下山罐拍出身價過億元,引得元青花風光至今;那只過億元的“古月軒”小瓶同樣在一夜之間俯首皆是……下一個不知又會是誰呢?
胡星斗(北京理工大學經濟學教授):如今的雞缸杯熱已然演化成為社會現象。但說到底,追逐“雞缸杯”的心態與當下愛慕“高富帥”、“白富美”的心態一樣,都是愛慕虛榮的土豪心態在作祟。正如網上賣雞缸杯的廣告語所直接體現的“18元過2億的癮”、“不一樣的親民價格讓您享受‘一擲2億金土豪’的感覺”所說。仔細審視、研究,“雞缸杯”的背后隱含當今社會存在的許多問題——喧嘩騷動、浮躁拜金等等。
黃啟賢(藝術評論家、策展人):商業運營中的機會主義在這次雞缸杯熱中再次得到充分體現。所謂機會主義就是商家都知道這是借熱營銷,能大賺一筆。如《讓子彈飛》中的九筒麻匪面具就是一例,電影一火,一個30元的面具仿品在網上一個月賣出200多萬。這就是互聯網獨有的經濟效益,這也是互聯網經濟的特點,大眾化、娛樂化。但熱氣過了,也就過了,很少有人會考慮太多。
王鵬偉(文玩天下首席鑒定專家):國內的收藏市場往往如此,從來不缺炒作的熱點,只不過現在就是雞缸杯一下子爆發了。比如當下流行的南紅瑪瑙、琥珀蜜蠟、青金石、綠松石、菩提子手串,雖然并不是憑借拍場上的明星而一下子風靡全國,但也與藏傳佛教近年來在國內的盛行密不可分。去年一串1000元至1500元的金剛菩提,如今卻賣1萬元,這就完全沒有必要了。因為菩提子原本就不怎么值錢,每年都會從菩提樹上結出不少。新仿的雞缸杯也一樣,只要畫得好、胎土好、釉色好,器型仿得有味道,買一個玩一玩也不錯,這叫“好吃不貴”。但如果是同樣的師傅用同樣材質做的同類型的杯子,“雞缸杯”要賣500元,而其他的杯子也就二三百元,那就有炒作之嫌了。
現象 如此跟風
“天價雞缸杯”引發的熱炒讓雞缸杯仿制品著實火了一把,然而這些仿制品很多屬于粗制濫造,比如網上充斥著“爆款雞缸杯”、“限量雞缸杯”,有些根本不是“斗彩”工藝,有些甚至分不清畫的到底是雞還是鴨,完全誤導了大眾。2005年拍出天價的“鬼谷子下山元青花罐”引起轟動后,各類冠以“鬼谷子下山元青花罐”名字的仿制品也蜂擁而至,甚至令一些不知情的人將“青花”與整個中國瓷器的價值畫上等號……類似于此的跟風,其來勢洶洶不得不讓人咋舌。
許宏翔(藝術家):現在雖然是文物藝術品市場的火熱時期,但有百分之七八十的文物藝術品都是大眾消費不起的,比如一幅布面油畫的價格往往上萬元,買回去掛在家里做裝飾,很多中產階級家庭可能都不會這么做,更別說普通百姓了。但是把布面油畫轉化成絲網版畫推向市場,再由畫家簽名,一張一兩千元,也挺好的,大家都喜歡,能擴大藝術消費的群體和范圍。如果有仿制很好的雞缸杯,我自己肯定也會買的,哪怕貴一點也無所謂。你看盧浮宮的雕塑和美國的自由女神像,不就是憑仿制而走遍世界的。
馮建忠(上海浦東新區收藏協會會長):中國的很多傳統藝術都在逐漸沒落,而“天價雞缸杯”、“天價元青花”在一定程度上讓大眾重新關注了中國傳統藝術——陶瓷藝術。但是隨著劣質仿制品的大量出現,大眾已經不能夠了解到真正的中國陶瓷藝術,能夠接觸到的只是畫滿鴨子的“雞缸杯”。在這種沖擊下,大眾會對陶瓷藝術失望,進而對中國傳統藝術失掉興趣。所以,我們一定要正確引導大眾,讓大眾了解到真正的中國陶瓷藝術。
這種引導需要各個部門進行合作,第一是媒體宣傳,一定要正確宣傳中國傳統藝術的精髓,向大眾介紹中國傳統藝術各個方面的特點;第二是要有一定的游戲規則,盡量減少劣質仿制品的出現。只有各個部門通力合作,才能更好地引導大眾,推動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
魏有華(北京收藏家協會理事):成化斗彩雞缸杯和元青花作為中國陶瓷的代表作之一,是中國陶瓷藝術中的驕傲,有著極高的歷史文化價值。由于存世量稀少,所以歷朝歷代都會有仿制品出現,這些仿制品大多精美絕倫,極好地繼承了這類藝術品的藝術美感,有利于中國陶瓷文化藝術的傳播。顯然仿制品也需要極高的工藝水平,并不是隨便就可以仿制的。
然而隨著天價事件,出現了大量粗制濫造的雞缸杯和元青花,根本沒有仿制這類藝術品應該有的工藝水準,這極大損害了藝術品的形象,會讓一些不了解內情的人認為不過如此。而這種粗制濫造大量出現則反映了當下社會中急于求成、短視牟利的心理,這種心理無疑會損害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一個社會要想良性發展,必須要摒棄這種心理,尊重事物的客觀發展規律。
龍斧(武漢大學社會學教授):“雞缸杯熱”和“元青花熱”首先是以天價購買為噱頭,以大眾的圍觀心態和拜金心理為基礎,以商家的大量制造仿品等為手段的推波助瀾,而共同引起的一種社會現象。在這個過程中,買家賺足了面子,大眾賺夠了好奇心,商家賺得盆滿缽滿,看上去是皆大歡喜的場景。然而,真的是這樣么。
這其實是當下社會問題的一個生動寫照,也就是唯經濟指標論。在其指導下,衡量一個地區發展的標準就是經濟指標,衡量一個藝術品價值的標準就是拍賣價錢,衡量一個人成功的標準就是賺錢多少。
所以天價藝術品會被推崇,買家會圍觀,大批的仿制品會被踴躍購買。但是這種理論造成了經濟發展很快,環境卻污染嚴重;藝術品市場很繁榮,但是藝術文化被扭曲,并不利于社會的良性發展。所以,這種價值觀需要相關政府部門和社會各界及時進行引導和糾正。
現象 居心何在
隨著近年來古玩藝術品市場上一些天價國寶的出現,在國內的民間收藏群體中開始出現一些讓人啼笑皆非的現象:一些所謂的鑒定專家和收藏家們聚在一起,辦起了以“民間國寶”、“華夏珍寶”為名的一系列評獎和展覽。而在這些評獎和展覽中,一些民間藏家幾乎人手一件“天價文物”,比如在某公開舉辦的鑒定交流論壇上,就有禮儀小姐一次性端上了20余件號稱成化斗彩的雞缸杯。更讓人大跌眼鏡的是,這些雞缸杯居然被“專家”全部鑒定為真,并且聲稱總價值超過了56億元人民幣……
張慶玉(瓷器玩家):我認為,這種借天價國寶來牟利的,確實有一些居心叵測的騙子,但是也有相當一部分藏家是由于自身的知識儲備和眼力不濟,被人給忽悠了。舉一個例子,我前一段遇到過兩個聲稱自己收藏有明成化雞缸杯的藏家,他們拿藏品找到我,說“我們的雞缸杯和劉益謙的是一模一樣,我們把兩個杯子的各種數據都進行了比較,可以肯定,我們的杯子也是真的。”事實上,這兩位都是當地小有名氣的藏家,在當地收藏圈內有一定的影響力。但我只能遺憾地說,他們的雞缸杯真的是假的。
為什么?因為我們鑒定瓷器,絕不僅僅只是從器型、顏色、繪畫、款識等方面來考察,更要看的是這件東西是否具有那個時代的氣質和特征。眾所周知,成化官窯的瓷器之所以每一件都是精品,不僅是因為其繪畫與色彩每一件都很獨到,更是因為其承上啟下的獨特時代氣質。底足、款識這些,景德鎮的藝人都能夠仿制到一定的高度;仿制雞缸杯的人,他對成化瓷器的理解和認識水平可能比你高得多。但是瓷器高古優雅的氣質,是現代人難以仿制出來的。如果你對成化官窯瓷器不了解,沒見過,只是單純地看照片、比數據,那么你就很難不上當受騙。
薛治(收藏愛好者):我覺得這些聲稱自己有元青花鬼谷子大罐、成化斗彩雞缸杯、宋徽宗珍禽圖、黃庭堅書法的所謂收藏家們其實就是一群“國寶幫”。他們借著國寶的名氣大肆干擾視聽,擾亂收藏市場,企圖渾水摸魚,把自己當年上當受騙花了巨資買來的那些假冒偽劣東西出手。其實,他們心里比誰都清楚自己到底收藏的是什么。可是為了減少損失,甚至為了牟利,他們想盡了一切辦法。不過真正熱愛傳統文化、懂鑒賞的人都不會上當,因為“國寶幫”們缺乏最基本的收藏常識。
王曠(古玩藝術品經紀人):其實我認為,單純以心態的好壞來評論這些民間藏家并不適合,歸根結底是惡劣的外部環境誤導了他們。據我所知,他們絕大多數人收藏的都是一些高端的仿品,但是他們的這些仿品幾乎清一色地都經過國內很多有名氣的特殊“專家”鑒定過,都有這些專家給開具的真品鑒定證書。你能隨隨便便說是這些藏家的心態不好?這些給他們鑒定的人,哪一個不是在圈內有一定的影響力、發言權。因此,在這些人看來,分明就是真的雞缸杯,愣被你說成假的,不是他們心態不好,而是你嫉妒他們藏有國寶。如果這些浮躁和混亂的鑒定機構和鑒定人員得不到規范,相關的法律法規不進一步完善,這種真假不辨的收藏群體就不會縮減。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