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非獲頒的三級“獨立自由勛章”
2014年7月7日,在紀念全民族抗戰爆發77周年之際,首都各界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隆重集會。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發表重要講話,并按下啟動按鈕,為“獨立自由勛章”雕塑揭幕。
伴隨著莊嚴肅穆的樂曲,紅色幕布徐徐開啟,一個巨大的八角星形“獨立自由勛章”浮雕呈現在人們眼前。“獨立自由勛章”是根據1955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決議,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在抗日戰爭時期參加革命戰爭有功人員的勛章。基座下方,用中文和英文鐫刻著“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紀念地”銘文。基座側面的云紋及和平鴿紋飾栩栩如生。整座雕塑寓意中國人民為追求和平正義、捍衛民族獨立自由而不畏強暴、不怕犧牲的斗爭精神。
然而,鮮為人知的是,在這尊雕塑的設計建設過程中,授予原晉察冀軍區政治部抗敵劇社音樂工作隊隊長張非的一枚三級“獨立自由勛章”發揮了重要的參考作用。
2013年底,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在醞釀翌年的紀念全民族抗戰爆發77周年活動方案時,上報了數種方案,其中就有籌建“獨立自由勛章”雕塑的設想。2014年6月,該館上報的紀念活動方案批復下來,“獨立自由勛章”雕塑方案被選中。
當具體籌建工作落實到該館文物征集保管部時,有關負責同志一時苦于手頭沒有可供設計參考的勛章實物。這時,他們忽然想起年初在征集一批抗戰老戰士手中的文物資料時,北京軍區戰友歌舞團原政委華江捐贈了幾本其去世的老伴張非當年的創作劇本,并同時獲知華江手中還保存有一枚張非獲得的三級“獨立自由勛章”。于是,文物征集保管部的同志征得華江的同意,借來了這枚勛章作設計參考之用。
2014年8月15日,華江在邀來4個子女開了個“家庭會議”后,正式決定將這枚勛章及證書捐贈給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由此,該館終于擁有了首枚入藏的“獨立自由勛章”。
記者采訪了86歲的華江老人,獲知張非原名叫金成鈞。1939年3月,他瞞著父母偷偷跑到了陜北,入學陜北公學。6月中旬,他所在學校接到通知,要與魯藝等學校組成華北聯合大學到敵人后方開展國防教育,培養抗戰干部。這個消息,讓他和一千多名師生感到振奮,他們迫不及待地想看一眼革命圣地延安,再奔赴抗戰最前線。
7月2日,經過幾百里行軍,張非終于看到了高高的寶塔山,并趟過了清澈的延河水。7日,華北聯合大學正式宣告成立。9日,他和師生們在橋兒溝天主教堂西側廣場上見到了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副主席,這情景讓時年21歲的張非興奮而激動,內心充滿歡樂。
多年以后,他在《張非詩文輯錄》中這樣寫到:“……我們聽得津津有味,一點也不覺得時間長。最后,周副主席又振臂指揮我們全場高唱《熱血滔滔》《到敵人后方去》等革命戰歌,把師生們的抗戰熱情極大地調動了起來……”
1942年的秋天,抗日根據地晉察冀軍區除北岳腹心地區外,到處都是敵人的據點、炮樓和封鎖溝墻,用老百姓的話說就是:“炮樓都修到炕頭上了”。張非所在的華北聯合大學文工團響應“到敵人后方去”的號召,由團長丁里帶領十幾個演員,在武裝工作隊隊長李喜亭和他不足30人的戰斗小分隊掩護下,深入到當時的平漢鐵路保定附近,進行被稱作是“政治攻勢”的小型演出活動。
演出活動雖屢次歷險,宣傳效果卻非常好,不但鼓舞了敵占區群眾的勝利信心,連有的偽軍也換了服裝偷偷跑來混在群眾里看演出,并捎信來保證再也不幫著鬼子干壞事了。
提到張非,那個年代的抗日根據地的人們總會聯想起兩首描寫地雷戰的歌曲。《讓地雷活起來》是張非在戰爭年代的代表作,也是他到抗敵劇社后創作的第一首歌曲。在1943年晉察冀敵后抗日根據地秋季反“掃蕩”中,李勇大擺地雷陣的故事廣為流傳,地雷戰已被廣大群眾掌握并與正規部隊的作戰結合起來。正是這火熱斗爭生活的感染,張非與詞作者鄭紅羽孕育了這首膾炙人口的歌曲:“讓地雷活起來!讓每一個地雷都炸開!我們把地雷埋在這里等他來……”歌曲在敵后抗日根據地迅速流傳,鼓舞了人們的抗戰斗志。
另外一首描寫地雷戰而同張非的名字聯系在一起的歌曲,是融入曲藝風格的敘事體歌曲《晉察冀的小姑娘》(趙洵作詞、徐曙作曲)。它記述了一個小姑娘懷著滿腔仇恨把逼迫她帶路的大隊敵軍引進預設地雷陣當中,并與敵人同歸于盡的故事。這首被稱為“大鼓歌”的歌曲,經張非的演唱首先在晉察冀邊區流傳開來,然后又傳到了延安、張家口……錄成唱片后被列為民族聲樂教材。
在張非的軍旅文藝生涯中,雖然他長期從事領導管理工作,但在業務上卻是個多面手。除了譜曲,他也熟悉話劇、歌劇,通曉戲曲和曲藝,能寫能唱能演,并曾在全國第一屆音樂周上擔任陸、海、空三軍大合唱指揮。
2011年12月27日,93歲的張非溘然長逝。這位抗戰老戰士的烽火歲月故事,隨著他入藏抗戰紀念館的勛章,匯入了滾滾歷史洪流之中,發揮著警醒和激勵人們的作用。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